新时代提升网上群众工作本领的四维路径
2024-01-03李方明曹承俊
李方明,曹承俊
(安徽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601)
习近平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1]领导干部是开展群众工作的主体,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必备素质。当前,互联网日益成为组织群众的新渠道、宣传群众的新阵地、引导群众的新场域和服务群众的新平台。因此,利用网络汇民智、集民力、聚民心、纾民困,既是新时代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必备素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领导干部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树牢互联网思维,努力提高网上群众工作本领。
一、利用互联网提高组织群众本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然而,个体力量的简单叠加,并不能等同于汹涌澎湃的群众力量。只有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才能将分散在民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合力。列宁指出:“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革命最有利的条件,这是革命取得胜利的最深的泉源”。[2]因此,“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3]要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就必须持续有效地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只要善于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群众就会成为党和政府坚强的依靠。互联网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是新形势下组织发动群众的有效载体。利用互联网组织群众,就是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运用强大组织动员能力,把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一)主动上网联系群众感情
群众是有感情的,谁跟群众关系处得好、关系走得近,群众就愿意听谁的话、服谁的管。因此,只有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朝夕相处中增进同群众的鱼水之情,群众才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网络连接千家万户,沟通各界群众。可以说,走进网络,就是走进群众、联系群众。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迈入“网民”的行列。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8月31日在京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在群众越来越依赖网络的背景下,要增进干群感情,就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一重要工具,加强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否则就会出现脱离群众的危险。如果脱离群众,那就无法将群众有效组织起来,最终将失去对群众的领导权。因此,要想组织群众,首先就要主动上网融入到群众中,与群众保持“如鱼得水”的紧密联系,让群众深深地体会到党是无处不在的。习近平就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4]领导干部必须正视互联网在联系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恐惧症,敢于迎网而上,在日常工作中积极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借助微信、微博、QQ等网络通信工具,在工作之余与群众主动打招呼、拉家常、交朋友,在日常沟通交流中展现亲民形象、拉近干群距离、增进彼此感情。领导干部还可以开通上线抖音、快手、B站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兴网络社交账号,把握群众关注点、兴趣点、共同点,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干在一处,成为群众愿意交往的“自己人”“知心人”“暖心人”。
(二)注重倾听群众意见呼声
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党和政府要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需要汲取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善于倾听群众发自内心的呼声,才能真实了解到群众的所想所系,最终获得最广泛的拥护与支持。可以这么说,倾听群众意见的过程,就是组织发动群众的过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当仁不让的“主人翁”。网络连接着现实,群众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网络空间虽然是虚拟的,但群众的呼声却是真实的。互联网在今天,俨然已然成为群众表达心声、反映诉求的重要途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党的执政方式,促使党员干部必须通过互联网贴近群众、走进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倾听群众呼声、汇聚群众智慧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顶层谋划和问计于民相结合,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统一的方式,先后通过互联网广泛开展《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编制、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等公开征求意见,前所未有地推动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称赞。如,党中央通过各类网络载体,组织开设“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等专栏,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建议高达854.2万条,创新了通过互联网共商国是的全民议政新体制。对于身处互联网时代的领导干部而言,必须要时刻保持一颗向群众学习的谦卑之心,高度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通过使用互联网学会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施政思路、将群众心声凝聚为政策精神。推进电子政务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收集网络社情民意,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将群众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提炼总结运用,使各项政策决策更加贴近实际、体现民意。
(三)坚持党对网络组织的领导
失去了协调组织,群众的力量往往是自发分散的,而不是自觉统一的,也难以从“自发”上升到“自觉”。只有充分借由各类协调组织的号召动员,才能有效把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因此,要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凭借着扁平化、聚合性等特征优势,互联网高度符合凝聚群众力量“助推器”的定位,逐渐成为党和政府组织群众的重要载体。特别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各类组织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在开展募捐物资、人力组织、资源调配、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明显,为线上线下同心战疫、共克时艰提供“硬核”支撑。面对当前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以及群众上网数量持续攀升的形势,无论是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还是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领导干部都要善用网络之力,通过互联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群众力量释放出来,共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迎新机、开新局。全面建立网上“党支部”,突破时空局限、打破场域限制、覆盖各行各业,激活党组织的“神经末梢”,消除党组织设置的“空白区”,将党的领导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打造团结群众的战斗堡垒;放大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的黏合剂功能,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网上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加强网络社会组织建设,健全规范管理机制,以拥护党的领导为“圆心”,协力画好最大半径“同心圆”,将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来,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
二、利用互联网提高宣传群众本领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并发挥作用,前提是把理论宣传好阐释好,使之更好地走进群众。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理论宣传样式和传播形态,影响着群众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受方式。习近平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6]如果理论宣传没有互联网的加持,就难以吸引群众的眼球,就会脱离群众,以致达不到宣传效果。利用互联网宣传群众,就是要发挥互联网在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的作用,加强阵地建设、解答群众疑惑、创新理论表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入脑入心,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一)推进网络阵地建设
宣传阵地是群众学习掌握理论的重要平台,也是理论指导群众的重要载体。谁占领了宣传阵地,谁就占领了理论传播的“制高点”,就能够高屋建瓴地向群众宣传理论主张。因此,做好宣传群众工作,必须要强化阵地意识,把宣传阵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其传播力之快、影响力之深、渗透力之强,在深刻改变了群众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途径。习近平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7]党的理论走不走得进千家万户,关键就在于能否做到哪里有群众的地方,宣传阵地就要建到哪里。互联网已成为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领导干部就要想方设法抢占各类网络阵地,“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8]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加大硬件投入,创新传播方式,消除理论宣传盲点,让党的创新理论覆盖所有媒体平台和广大群众;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网络化转型,做大做强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两微一端”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网上“大宣传”格局,凭借新媒体传播快、覆盖广、功能全等优势,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迅速占领网络阵地;扎实推进“融媒体”平台建设,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让党的理论传播形态实现从可读到可视、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的转变,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便是很好的应用典范;适应群众阅读习惯,利用算法推荐等技术开展定向传播,实现理论推送和受众群体的精准匹配,提高宣传群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群众从“要我看”到“我要看”转变;整合各类网络媒体平台资源,构建联动协同机制,打好“组合拳”,画出“同心圆”,在重大事项上保持同一立场、观点、主张,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
(二)运用网络明理释惑
群众对待理论的态度,取决于理论满足群众需要的程度。能否及时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予以回应与解答,直接影响了理论宣传群众的效果。因此,必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走进群众,善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解答时代之问、群众之问、实践之问,主动回应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和取得胜利的行动指南,也是直接帮助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依托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网进网,是领导干部做好宣传群众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党的重要会议精神、重大理论热点问题、重要政策出台等,领导干部要精心组织网上宣传阐释,积极开展线上培训、政策解读、专题辅导等活动,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让群众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持内容与形式两手抓、两手硬,策划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评论、网络理论文章、网络文化作品,综合运用图片、动漫、H5、知识问答等表现形式,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推动宣传群众工作走深走实。如,《马克思靠谱》以电视节目、广播剧等形式传播马克思生平,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探索推广“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开展红色教育、廉政教育“云参观”“云走访”等特色教育活动,借助航拍+VR全景现代科技技术以及3D立体视觉效果,让群众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电脑就能身临其境地进行参观学习、接受思想洗礼;加大对重点网站平台的整治力度,旗帜鲜明批驳错误言论,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引导群众以积极的心态、清晰的视角正确认识重大现实问题,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网络空间高高飘扬。
(三)善用网络语言表达
理论能不能被群众接受和认同,既取决于理论本身是否科学,也取决于表达是否符合群众偏好。群众喜欢通俗易懂的理论教育,爱听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光靠“阳春白雪”的“高大上”式语言,并不能走进群众的心底。只有善用贴近群众的话语,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活生生、带热气的群众话语之中,才能将抽象深刻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群众才愿意听、听得懂、听进去。互联网作为公共社交网络空间,有着独有的话语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话语表达习惯。近年来,互联网上涌现出很多积极向上的流行语,如,点赞、给力、蛮拼的、yyds,等等。许多网络流行语更是被群众口口相传,从线上来到了线下,从民间到了官方,甚至部分词汇飘洋过海,为外国人所熟知。这些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词汇,为党的理论宣传注入了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在多个公开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许多还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流行语,向群众传递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语言魅力和亲民形象。基于互联网深刻影响着群众的话语表达习惯,领导干部也需要熟练掌握网上理论宣传的艺术,适度使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在“理上网来”中丰富表达方式,变“官腔官调”为“网言网语”,使理论表达更加脍炙人口、入脑入心;使用“一图读懂”“量身定制”“提炼关键词”等解读方式,在“理来我网”中积极转化应用,并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特征,分类“尝鲜”推广,有效激发群众理论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启迪、诱导疏导的“讲故事”方法,援引群众熟悉的历史典故、红色故事、好人好事,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具体化、形象化、实体化,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感人。
三、利用互联网提高引导群众本领
“我们的政策,不光要使领导者知道,干部知道,还要使广大的群众知道。”[9]事实证明,党的政策宣传引导得好,党就能够团结广大群众,战胜各类风险挑战、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理解信服遵从并贯彻执行,关键在于教育引导群众了解主流价值的真谛,因为“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9]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广大群众获取价值、传递能量、寻求共识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工作”。[10]因此,利用互联网引导群众,就是要聚焦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面宣传导向,让正能量充盈网络空间,积极妥善引导处置舆情,以法治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和谐晴朗的网络环境。
(一)激发向上向善正能量
正能量是激发群众踔厉奋发、昂扬奋进的澎湃力量,能够引领群众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引导群众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好社会氛围。网络空间作为群众的共同精神家园,若不广泛弘扬真善美、好声音,就会被假丑恶、负能量占据可乘之机。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不良思潮借助网络沉渣泛起,暴力恐怖、谣言欺诈、色情信息等负能量在网上肆意蔓延,把网络空间搞得“乌烟瘴气”。这些负面思潮,对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和冲击。要消弭社会负能量,打造晴朗网络空间,不仅有赖于互联网规则秩序的再建构,还取决于能否以品质上乘的“正能量”内容占领网络阵地,让主旋律理直气壮、让正能量激荡充盈。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掌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通过互联网向群众传递正面信息和主流声音,引导群众分清社会的主流和支流,辨识清流和浊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宣传和网络文化中,定期更新发布优秀文化作品,并面向群众进行广泛传播,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网络思潮、凝聚共识;广泛开展劳动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等典型事迹网上展播活动,以向善向上的力量触动群众、感动群众、打动群众,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对标对表;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方针政策、重大发展成就,精心策划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系列专题活动,弘扬正能量、提振精气神,营造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加强重点网站、公众账号、客户端建设,推出一批网上重点栏目、深度解读文章,对于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等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不当言论,开展有理有据有节的辨析和批驳,揭露其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不良居心和邪恶本质;持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贯彻中宣部等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模范带头作用,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示范引领广大群众做文明网络、绿色网络、和谐网络的维护者,共同打造健康、和谐、团结的网络环境。
(二)增强舆情应对处置实效
舆情是群众对自己关心的或涉及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直观反映出公众对公共事务的情绪和态度。舆情是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一旦舆情掌握出了偏差,那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窘迫局面。只有关注掌控舆情,才能了解群众思想动态,进而增强舆情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互联网时代,各类舆情与舆论信息传播速度呈指数增长,处理不当很容易带来连锁反应和舆情危机。对领导干部来说,要有效处理纷至沓来的各色舆论,就必须学会科学防范、有效应对,在纷繁复杂中把握、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立舆情监测平台,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梳理、运用全网数据,实现对舆情的全过程动态监测预警,科学研判和主动分析舆情信息,实时掌握舆情走向和态势;利用官网、官微、贴吧等新媒体渠道,关注群众发布的言论和诉求,认真分析各种表达背后的不同利益构成,有的放矢回应某些敏感信息,及时纠偏虚假信息和错误言论,引导社会舆情正向发展;改进舆情处置方式方法,转变“一刀切”式封、堵、删传统思维,按照快速反映、精准分析、因势利导等思路举措,把握住分寸节奏,满足各方关切,纾解情绪、凝聚共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和网评员机制,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客观说明事实,公开纰漏信息,主动为群众提供真实有效的新闻,掌握网络话语权,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建立网上“统一战线”,在论坛、社区、博客、QQ群等平台,动员“名人大V”的正面力量,放大“意见领袖”的正当声音,在网上争取群众的广泛支持。
(三)运用法治思维净化网络空间
从来没有什么抽象的新闻自由,党和人民不能有效掌控新闻舆论,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引导群众知法学法用法,让遵法守法成为群众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是领导干部做好引导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群众法治观念的生成并非生而就有、一蹴而就的,既受所处法治环境的影响,也依赖于法治宣传教育的深化。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新助力的同时,也被少数不法分子所利用,开展网络攻击、网络诈骗、窃取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的财产利益和人身安全,严重危及网络空间秩序和网络生态环境。因此,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依法治网管网,推动法律进网络,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已成为提升群众法治观念的必由之路。在优化互联网法治环境方面,要健全完善网络空间管理法律法规,压紧压实网络平台主体责任,规范网络市场秩序,构建依法治网、依法上网、依法办网的良好网络生态;强化互联网内容管理,持续规范网上内容生产、信息发布和传播流程,坚决整治造谣传谣、恶意营销、非法传播个人隐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不良现象和问题。在推动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方面,构建网络法治宣传矩阵,丰富法治宣传载体,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普及法律知识,创新开发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法治产品,提升网络普法的覆盖面和点击率;督促阿里、百度、腾讯等网络服务行业巨擘在微信、微博、支付宝等生活中常用的应用程序中自动引入法治内容,群众只要一点开应用,法治内容就能映入眼帘、“触手可及”,从而引导群众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唤醒权利意识、共建法治社会。
四、利用互联网提高服务群众本领
群众工作的实质就是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首先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为民服务宗旨,解决好群众的合理诉求,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互联网现已成为群众工作和生活的场所,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利用互联网为群众排忧解难,进而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互联网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这座“云”桥梁,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规范的线上服务,“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4]这是互联网时代摆在领导干部面前的崭新课题。利用互联网服务群众,就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和信息传播优势,构建完善的网上群众服务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最困难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的利益福祉。“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11]互联网是群众安心生活与工作的又一重要空间,绝不允许让违法分子将其打造成脱离现实约束的“法外之地”。但网络诈骗、网络攻击、信息泄露等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与人在网络上的信任感,拉远了心理距离,影响了社会风气,使得广大群众对网络安全的需求与期盼越来越强。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推动维护网络安全,更好地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只有维护网络安全,群众才能安心上网用网,互联网方能更好地发挥造福人民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共有观念。对于维护网络安全,领导干部要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扎实开展“净网”专项治理行动,筑牢网络安全“防护墙”,尽可能地“过滤”种种有害信息,做到“御敌于千里之外”,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对有害网络安全的突发事件,在加强应急指挥能力建设的同时,建立关口前移、防患未然、系统防治的应急处理体系,建立健全分类、分级、分层管理机制;督促行业、企业做好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并时刻履行监管责任;依法依规,持续打击高发领域出现的不法行为,让犯罪分子望而却步;通过群众愿意接受、乐于参与的传播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宣传,让安全防护意识从“线下”走向“线上”。维护网络安全,除了做好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鼎力参与。“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12]广大群众来作为上网主体,要严格遵守网络空间法律法规,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主动抵制一切来历不明的网页、电子邮件链接,踊跃举报网络违法和有害信息,积极参与网络综合治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让危及公民权益的网络安全行为失去滋生的土壤与蔓延的空间。
(二)优化线上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面向的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源于群众内心的呼声与顺应时代发展的期盼。互联网不仅让政府的治理模式更具效率,服务方式更为“亲民”,也对政府优化基层治理、丰富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聚焦困扰群众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强化互联网新技术开发应用,健全完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效,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提档升级,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切实提高群众的满意度。通过互联网聚合公共服务资源,让网上公共服务平台“智能化”“一站式”“全方位”,规范服务事项,统一服务标准,优化服务流程,促进公共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一键办理”,为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加快推进数字化改革,让每个信息主体形成互联互通的数据共享体系,把单体信息整合起来,联通“信息孤岛”,打破“数据壁垒”,让政务数据能够在各部门、各区域间畅通无阻,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提升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交通等民生领域的公共资源数字化供给水平,为群众共享优质资源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既定路径,让公共服务惠及面更为广阔。如,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影响,群众的出行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建立互联网医院,发挥互联网诊疗优势,组织医院医生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为群众求诊看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
(三)畅通网络民主监督渠道
民主监督是群众参与民主生活、行使监督权的基本方式和途径,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具备较高政治素养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日趋完善,广大群众对社会事务的参与度、国计民生的关心度越发强烈。作为新兴的舆论平台,互联网拓宽了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为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与环境,网络监督已成为常见常用常新的监督方式。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互联网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群众监督的新渠道。制定完善政务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范群众行使监督权的范围和获取政务信息的方式,不断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政府网站内容建设,本着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主动及时公开披露政务信息,发挥政府网站解读政策、回应诉求、信息互动、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搭建网络问政平台,推行政府制定实施重大决策听政制度,更好地听民意、集民智,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以群众关注作为切入点,针对疫情防控、稳岗就业、减税降费、医疗社保、教育升学等民生领域政策措施,利用图标图解、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解读展现,把政策讲清楚、让群众看得懂,更好地为群众答疑解惑、提供服务。同时,领导干部还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对网络的一些批评意见,只要不心怀恶意、意在造谣,都可以大度理解、诚心沟通;对网络的一些错误看法,只要不蓄意带节奏、炒热度,都可以心平气和、引导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