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威《清代黄河河工银制度史研究》评介
2024-01-02庄梦玥
庄梦玥
黄河治理在我国历史悠久,对于河患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竹书纪年》中就有“商侯冥治河”的记载。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明清时期黄河治理支出已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明万历年间潘季驯黄淮大工后,“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治水格局被清朝延续下去,清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治上的措施来维护黄淮大工的成果。潘威、张丽洁、张通近年的新书《清代黄河河工银制度史研究》利用大量一手清代河工财务档案,抽丝剥茧地对顺治至宣统年间定额河工银制度的出现、发展、动摇和崩溃过程进行阐述。本书翔实地分析了清代河工财政史料,为展现清代河工银制度及其运作全貌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书按照时间顺序,从财政史和水利史等角度分析了顺治至宣统年间的治黄情况及河工银制度的运作,从黄河水文环境突变等外部因素和河工银制度本身的弊端等内部因素两个角度分析了清代黄患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并且在清代河工银定额管理方式失效这一问题上,除了关注官员贪污腐败这一因素,还从河工银定额制度本身以及气候、水文环境变化导致的黄河维护经费上涨、河务中河工劳动力商品化、外敌入侵导致的白银贬值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前人研究相比有所推进,具有较高的创新水平。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回顾了明代中后期的黄河管理方式,阐明了顺治时期河工制度处于初创时期,并指出顺治时期的河工制度对明代河务有所继承与发展。第二章论述了康雍乾时期定额河工银制度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具体运作情况。研究指出,自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后,地丁银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最稳定的来源,康熙时期河工经费开始与地丁银挂钩。雍正时期地丁银已经发展成为河工经费的最主要来源,且拨放数额逐渐稳定,形成了定额河工银制度。乾隆中后期,物价上涨、险工增多等原因导致定额河工银制度动摇,河工所需经费飙升导致清政府财政压力巨大,由于以田亩为基础征收的地丁银同时具有不稳定性,清政府更难依靠地丁银覆盖河工经费的支出,因此,帮价银作为一种临时的河工财政政策在乾隆中期出现,并以筹款生息的方式稳定下来。第三章从道光朝水文环境突变导致的治黄难度陡增、清代治黄高度依赖白银、商品化程度加深以及定额河工银制度本身的制定缺陷等方面分析道光时期定额河工银制度运作失败的原因及其对清政府财政产生的压力。第四章研究了1843年“中牟大工”这一单次大规模河务工作的产生背景、施工过程及影响,对学界认识具体河务工程背后的机制、开展的过程及其组织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第五章涉及咸丰时期的河工用银情况,着重对咸丰朝采取“银钞搭放”这一临时财政手段的背景、运作情况及影响进行了阐述。纸质货币官票和宝钞在河工经费中的应用是咸丰朝河政区别于清朝其他时期的一个鲜明特点,从河钞切入,探究咸丰时期清政府应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对财政体系的冲击所采取的对策,揭示咸丰朝河政衰落的特点,对于推进清代治黄及其实际效果研究有重要作用。第六章主要介绍同治光绪年间的河工用银情况,对晚清河政在地化提出了见解。
具体来说,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与贡献:
第一,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该书参考了大量一手资料,对于清代顺治至宣统年间的黄河河工建养情况及河工银制度运作情况,主要引用了当时的河务官员的奏折来分析解读,通过河务官员奏折中涉及的清政府每年具体的河工财政拨款数目及使用情况,分析清代定额河工银制度的运作情况,做到了言出可考、有理有据。在黄患形成的问题上,该书参考了水利史方面的资料,着重从气候、水文等环境要素的突变情况,尤其是环境变化的突发性、变化幅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参考了大量有关清代不同时期黄河水文方面的具体数据,包括志桩尺寸记录和雨分寸记录,有些数据为首次使用,具有创新性和典型性。此外,该书还参考了大量经济史、财政史方面关于黄河的专著,在前人的论著上作了合理的分析借鉴,并对前人研究中的不足予以修正,做到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二,敢于突破,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以往对黄河的研究大多将注意力放到黄河水患以及河道改变频率的统计与分析上,对黄河河工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河道官员腐败问题上。在具体工程运作过程的问题上,缺乏物料采集、河工来源及组织形式、经费筹措等细节的完整性、连续性论述,本书以“中牟大工”这一清代黄河水利史上的重大工程为切入点,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翔实的论述,为研究清代具体水利工程提供了范式。
第三,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大多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论述,本书在研究黄河河工银制度时采用了“数字人文”的方法。“数字人文”是将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深入应用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領域,能帮助研究者在海量复杂的文本中发掘新的知识、模式和趋势,从而揭示历史事件及其发展规律。清代河工财务档案材料复杂烦琐,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往往取其中的“精粹”进行研究论证,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而基于大规模数据的量化研究更加客观,基于古籍数据库对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检索分析,可以完成传统史学研究方法不能完成的工作,并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如本书通过检索统计《河道钱粮》类档案中清朝各时段的“高频词”和与“银两”这一中心词具有关联性的关联词的比率来反映清代各个时期与银两的紧密程度,借此分析白银在河务中的地位变化,并得到乾隆之后河务与白银的关联度更紧密、依赖性更高的结论。如果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工作量巨大,而大胆引入“数字人文”并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就可能得到意料之外的研究结果,使一些历史趋势更加明晰。
本书内容翔实丰富,也有许多创新之处,但仍有深入拓展的空间。比如,在认识清代河务中财政与治河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后世水利事业有何重要影响这一问题上,该书的论述略显简略,仍有可以深入讨论的空间。
综上所述,本书对清代黄河河工银制度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清代河工银制度的运作机制,结合大量一手资料,展现了清代定额河工银制度的产生、发展与衰落,为学界认识清代河工银问题开辟了新的道路。无论是从财政史、经济史,还是从制度史、水利史上看,本书都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书采用“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既丰富了“数字人文”研究的实例,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在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检索出了新的规律,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