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2024-01-02周满强
周满强
摘 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逐渐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独特的教学价值,从删改比较、变序比较、扩写补白、追根究源入手,以此设计出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问题。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思维
学生的兴趣能否被激发,学生思维能否被激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尤其是问题设计的水平。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增强学生阅读时的代入感、体验感和成就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文段、文句特点设计训练学生能力、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的问题。
一、表达独特处删改比较,发展比较思维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应是写作者一致的也是基本的追求。福樓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找到了无可替代的这“一个”,也就是发现了作者表情达意最为独特之处。教学中,教会学生删改比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分析思维。学生通过辨析词语在语境、情意、文采、读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在比较中觅得作者咬文嚼字、锤词炼句的匠心,同时提升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性和思维的批判性。
如字词的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换成“长”,“悠然见南山”的“见”换成“望”,“谁家玉笛暗飞声”的“飞”换成“传”。效果可谓差之一字,谬以千里。唐代诗人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换字法就是还原作者“吟安一个字”的言语思维。
如句子的比较,“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改为“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表达顺序不一样了,句子长短不一样了,叠词效果没有了,能感受到的语言表达主体的那种惊讶、怜爱、欢喜的情感就不一样了。我们还可以加些叹词,进一步体会这种情感,如“(哎呀)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嘿)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哇)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唐代诗人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将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进行比较,就是窥得作者“两句三年得”的思维路径。
如字音的比较,“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中的“行”是读“xíng” 还是“háng”。一番比较下来会发现读“xíng”更能表现木兰的机敏智慧。
如标点的比较,“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改为“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原文一字一顿,放慢节奏,充分感受到菌子的美味。一番比较,就能慢慢发现这看似寻常之处的奇崛。
沿波讨源,语言是波,技巧是波,情感是源,思想是源。而介于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就是言语思维。通过删改词句,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和言语思维。
二、句式相似处变序比较,发展逻辑思维
语言的魅力之一在于其排列组合的顺序。同样的句子,不同的顺序,所体现的内涵、情感、理趣是不一样的。作者的言语创作过程不仅仅是遣词造句的过程,还是排列组合句子的过程,排列组合中蕴含了作者的言语思维和逻辑思维。
我们来看两组句子:
他蹲过山沟。他入过监狱。他考过名牌大学。
他蹲过山沟。他考过名牌大学。他入过监狱。
前者可谓人生的逆袭,后者可谓人生的堕落。
再如:
他睡着了。老师来上课了。他醒了。
他醒了。老师来上课了。他睡着了。
前者可能是“天赐”的老师,后者或许是“催眠”的老师。
教材中有很多句式相同的句子,很容易让人感觉是并列关系。教学时,教师尤其要注重让学生体验这种排列组合的思维过程和逻辑关系。变序比较是发展言语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优先途径之一。
如《富贵不能淫》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排列成“行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正位,居天下之广居”或其他顺序是否可以呢?经过比较探究,会发现文章是按照仁、礼、义的顺序排列的。由此可推断,对于孟子来说,仁是其思想核心,三者由内渐外,由思想到行为,换成其他人完全可能是另一种表达顺序。这就是言语形式反映了其思想内核,思想寻找语言的过程就是其言语思维的过程。在变序比较中,学生通过探究作者言语思维过程,其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发展。
同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三句的排列也有其内在逻辑,由顺境到逆境,由物质影响到生命安全,逐层加码,逐步深入,体现大丈夫的可贵品质和精神内核。
三、简略留白处扩写补白,发展想象思维
“人贵直,文贵曲。”为了达到曲婉含蓄、耐人寻味的效果,或是囿于时代时局,作者往往采取或简略不事描写,或留白不尽表达的方式行文。由此,虽读之不尽晓,却思之更有味。既然这个白是作者留下来的,那我们在补的时候要尽力去发现作者的言语奥秘,引领学生思考作者的言语目的,回到作者的言语情境场,顺应作者的言语思维。在这种思考、这种回归、这种顺应中去扩写补白,其实是对学生想象思维、言语思维最好的发展,也是以写促读的完美注脚。
笔者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布置了两个补写任务。
任务一:揣摩心理,补全对话
请根据孙权的话揣摩吕蒙心理,填写下表,让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
和组员分角色扮演孙权和吕蒙,演读所补充的对话,看看谁补充的对话衔接得最顺畅并总结出方法(见表1)。
任务二:补充描写,丰富形象
假如你是以下人物,你在对话时会有哪些行为举止?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把握,在横线上补充动作、神态、行动或细节等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和组员分角色扮演孙权、鲁肃和吕蒙,运用所补充的描写进行表演。
权 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与蒙议论,大惊,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在每个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补白和留白哪个更好,从而再次发展学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通过读写结合,学生理解了、习得了优秀作品的言语思维,还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思维。
四、矛盾反常处追根溯源,发展批判思维
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在文章的矛盾之处、反常之处“打妖怪”的习惯。这些矛盾反常之处,往往是高潮所在、情感最浓郁所在、形象最鲜明所在。学生从这些“有问题”之处入手,去刨根究底,既可以把文章读得更加晓畅深刻,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
《老王》一文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既然是坐老王的车,当然是“他蹬,我坐”。這一反常的啰嗦暗含了我们之间的疏离与隔阂。
《藤野先生》一文中“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鲁迅先生难道是个没有良心的人吗?写作疲倦时稍事休息难道是丧尽天良吗?从反常之处“良心发现”入手思考,更能感受到鲁迅先生自我要求之严格、爱国之深沉、灵魂之伟大。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于勒写给菲利普一家的信可谓矛盾重重,漏洞百出。既然想发了财就回到勒阿弗尔,为何又在“买卖也好”时去做几年的长期旅行?就算是做长期旅行,也不影响写信啊,为何要说“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深入探究,可以知道这一封并不都是真话的信既丰富了于勒善良自尊的形象,也折射出菲利普一家会信以为真的背后是对家境改变的极度渴望,同时为下文于勒的真实处境埋下伏笔。
《社戏》一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让人哈欠连天的、想看的人物没有出场的戏真的最好看吗?黑夜中急忙采的简单煮的豆真的最好吃吗?从这矛盾之处入手探究,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题自然呼之欲出。
文章中乃至现实中的人、情、事、理往往“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读者阅读时不能滑行于文章的表面,要善于运用批判性思维在矛盾反常处窥得作者丰富的心理、深层的情感、独特的体验,让思维之光把文章烛照得更加通透。要注意的是,批判性阅读需要质疑,但更要有基于文本的证据,通过解释与分析、质疑与推理、比较与评估等思维策略来解释、阐释和评价文本,从而得到有意义的结论。[2]
无论是单篇教学还是单元整合教学,无论是求同还是求异,问题设计最终都要回归文本、紧扣文本。文本阅读要让学生发现和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在这一发现和领悟的过程中习得作者思维并训练自己的思维。而教师设计的问题承载的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支架作用。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删除、改写、补写、质疑等设计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辨析、去探究,既让学生习得了语言运用的规律,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言语思维视域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编号:2021/Q/01/026/0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欧阳林.批判性思维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4.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要统筹利用社会各类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实践途径,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创新创造。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念,既要督促指导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更要正确认识、合理引导、积极鼓励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甚至是“不务正业”的想法,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宽松环境。要有效整合网络、社区等多方力量,广泛宣传、积极引领创新创造风潮,为创新型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 张辉武,《中国教育报》2023年12月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