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赏析
2024-01-02张柏墉赵志达
张柏墉 赵志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直为世人所赞誉。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与情感,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其中,意境的营造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它通过物象的描绘、情感的抒发、哲理的启示等手法,将读者引入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使读者感受文学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领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之美,深入探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一、意境的起源及概念
“意境”这一概念源自道家思想,经过长达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古代审美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所谓“意境”,即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生图景与作者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的艺术状态。早在先秦时期,意境的概念已初具雏形;至清代时,对于意境的研究已经逐渐趋于成熟。“比如清代的文学家梁启超,当代的美学家朱立元就持这种观点。朱立元认为,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用心灵去观照外界对象,在把握和领会对象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识领域里创造出新的意蕴和境界。”(杨晓燕《浅谈中国古代文学的意境美》)意境融汇了作者的深情和厚意,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空间想象。提及意境,自然会使读者联想到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技巧,以及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的重要性。这里的“意”,不仅是古人用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对古人感情的升华。在文学作品中,意境能够无形地提升作品的层次和风格,丰富作品的情感表达,使作品更具生命力。意境给人的感觉往往带有一定的抽象性,然而其所展现出的情境能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画面感和想象力。
二、意境的含义与作用
(一)意境的内涵
意境作为艺术辩证法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直以来都是美学研究的热点。意境既包含了主体之“意”,又包含了客体之“境”,两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辩证法的内涵十分丰富:就“意”而言,它强调实现“情”与“理”的完美统一;从“境”的观点来看,则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在抒情性的作品中,意境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氛围,运用虚实相生的技巧,强化了生活的节奏感,为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审美想象空间。
与文学典型不同,意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学意象。文学典型属于个体意象的范畴,而意境则是由多种意象所组成的意象系统,表现为整体意象的更高层次形式。
首先,“‘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玉琴《“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其次,“境界”是一种习惯用语,通常用于描述风景,而并不直接表达情感。因此,“境界”与“意境”并不完全等同。简而言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美学状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绪融入作品之中,让读者能够将看到的景色与其自身的内心所想融合在一起,实现情景交融的效果。
(二)意境的作用
意境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形式,能够与各种文学意象相互融合,以描绘场景来展现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形成意义深远且独立的特殊美学空间。“早在《庄子》《周易》等作品中,就已经开始采用意境,如《庄子》中的‘庄周梦蝶,就是一种意境的塑造。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明确提出了意境理论,分析了不同种类的意境,认为在词的创作过程中使用意境,是一种高超的表现手法,可以彰显意境的描写方式,可以体现作者的品位。”(王桂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与体现分析》)
纵观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历程,无论文人墨客如何挥洒其才情,都对意境的描绘和营造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意境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过去对意境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诗歌、词曲等领域。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意境的研究才逐渐得到应有的关注,涌现出不少关于意境的相关学说。同时,“意境”这一观念也逐渐扩展到书法、绘画等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意境”的含义将变得更加深刻,其适用范围也将越来越广泛。它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魅力,将作者的艺术美感充分展现出来,还能够引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上的共鸣。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的特征
(一)味
“味”这一审美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王充的《论衡》、陆机的《文赋》中都有叙述,可以运用‘口味比喻文学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赋予了‘味多重含义,包括指代作品内涵、作品欣赏、艺术形式美、审美感受等等。无论作品内涵是否丰富,读者都应围绕艺术形象品赏展开”(王桂芝《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与体现分析》)。根据《诗品序》的说法,要想让诗歌有“滋味”,就必须有明确而精确的叙述对象,刻画生动鲜明的意象,并表现出细致入微的感情。创作文学作品时,作者要注意表达得详尽且贴切。对于赋、比、興等表现意境的修辞方法,作者应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灵活运用,这不仅适用于诗歌,也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既要注重内涵与形式的有机结合,以展现出文艺美学的整体性,又要对意象进行全方位的刻画,以体现出作品的魅力。“有滋味”实际上是一种艺术的味道。钟嵘在《诗品》中将五言诗称为“第一韵”,他评价阮籍的五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以表现阮籍的创作情趣。《咏怀八十二首》其四是最有典型意义的一首,全诗以“直寻”的手法描写景色,又运用比、兴的修辞方法引山水为喻,来抒发诗人心中的愤懑之情。
(二)韵
“韵”一词旨在展现丰富的文学意象,其中蕴含深厚的意蕴,并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使之具有深远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韵”被视为一种诗歌形式,如陆机在《文赋》中将“韵”描绘为一种表现文学内在意蕴的重要手段,其精妙之处在于能够将各种情感、意象,以及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品味文字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渗透到读者的心灵深处,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司空图借鉴了这种观念并融合了自己的观点,从形象的内在力量出发,进一步拓展了“韵味”的概念。他强调,为了真正欣赏诗歌,首先需要具备分辨作品“后味”的能力。这里的“后味”是指作品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回味无穷的感受,是与图像以外的文学形象紧密相连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让读者在感受作品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意蕴。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韵”主要表现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超越物质层面的特质。在创造意象时,除了意象本身的创造,还包括由意象引发的各种情绪或联想。作品的意境与读者的思维相结合,能引发感情上的共振,并更好地利用美学的意境,使作品更具文学性。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韵”注重“思与境偕”,即主体的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两者相互结合。所描述的景物融入了作者的人生情感,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的感觉。因此,作者的作品无论是意境还是意象,都建立在客观形象之上,既重视对客观形象的展现,也重视对主观情绪的传达,在激发了读者想象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美学水平,并使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四、意境特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是指将个人情感与想象中的画面或目睹的景象融为一体,并通过作者的思维加工,将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出一个独特的内心世界。例如,“李白的《蜀道难》通过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古道行走的悲凉画面,让读者能够更好地去感受作者的心境”(王梦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通过这种方法,作者能够将其内心世界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其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情共鸣力,让读者在阅读时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二)虚实结合
在诸多创作中,虚实结合的技巧得以广泛应用,其作用主要在于彰显主题与衬托意境。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想象力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这也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现实中找不到与内心相符的风景和物品时,他们便借助想象来描绘未来的美好和憧憬。例如,叶绍翁先生在其诗作《游园不值》中,表达了他对花园的失望,随后以“一枝红杏出墙来”描绘了庭院的花草景色,由此联想到花园中的花草茂盛与美丽。这种虚构的虚幻场景,使诗人的失落感得以转化为最终的喜悦与向往,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体会到诗人心情和情绪的转变。
虚实结合的技巧,不仅能提升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分析后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更能促使读者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以获得精神上的沟通。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景色的描述还是万物的描绘,都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表现出了那些景色和物品的意境。可以说,这种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作者的遗憾。当作者想要看到而无法看到,或者渴望的东西无法得到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文字去描绘美丽的事物,因此读者可以看见更多美丽的景象,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三)韵味无穷
“韵”在古代文学创作中,特指对作品内涵的美学追求。在阅读作品时,读者能够观察到一些被隐藏但作者试图传达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理解和领悟,需要读者对作者进行深入的认知,以及对其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从作者的个人生活出发,以其思想为参照,理解其真实情感的传达。同时,读者要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作品相融合,由于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每个人从同一作品中所获得的感悟也是不同的。这样,读者便能够感受到作品所散发的独特韵味。不同的经历也会为读者带来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美感体验。即使是看似平常的书,也能引发读者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读者有所感悟。例如,《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诗句就能给予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如《葬花吟》《题帕三绝》,这些诗中的诗句能激发读者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感受,并引发读者对作品内容展开无限遐想,从而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同时,读者能更深入地研究这部作品,挖掘并利用其中的优秀表现技巧。具有无限魅力的境界能使读者沉浸于作品中,激发读者的研究欲望和阅读兴趣,进而与作者建立心灵上的联系。通过对作品的深层次解读,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和认识作者的作品,既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也使读者获得鼓舞和感悟。这是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沟通方式,也是艺术的独特表达方式。
上述可知,意境是一种难以言表却又能让人感知与理解的存在。通过对意境的三种特点进行深入剖析,本文发现无论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还是蕴含的无限韵味,各自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些特点在营造不同的意境时,都为读者提供了更好地解读文学作品的机会,并增强了文学作品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意境特点的探讨,将其与文学作品相联系,以“意境”为切入点,深入研究意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这将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并充分发挥其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李白到杜甫,之所以能跨越千年,不仅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文字之美,更因为其所传达的深深意境。这些意境,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给人以深深的情感触动。在阅读这些作品時,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他们对人生与社会的深深思考。他们的作品,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是对生活的注解,对情感的抒发。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我们不仅要看外在形式,更要理解内在意境。只有深入理解这些意境,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厚底蕴和无尽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