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与四时同”
2024-01-02许李佳
许李佳
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其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是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对后世影响极大。到了盛唐时期,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山水田园诗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诞生了难以尽数的经典名作。从个体意义上看,孟浩然显然是陶渊明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继承者,同时又极大发展了山水田园诗,让这种诗歌成为盛极一时的“诗歌支流”。但总体上看,陶渊明与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造诣皆登峰造极,他们存在显著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明显的艺术创作的分野。
一、陶渊明与孟浩然的生平概述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以诗歌闻名天下,是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的伟大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多次出仕,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是担任彭泽县令,但到任八十多天后便弃职而去,从此隐居田园,直至终老。陶渊明是两晋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诗人之一,他虽然只留下一百多首诗歌,但几乎“字字珠玑”,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走向产生了极大影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活跃于盛唐时期,与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元稹、贺知章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孟浩然与王维合称“王孟”,开创了盛唐田园诗的巅峰,对后世影响很大。孟浩然生于盛唐,但一生从未出仕,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直至终老。
二、陶渊明与孟浩然笔下田园风光的
相似点分析
陶渊明与孟浩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多年,他们所处的王朝、社会背景截然不同。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表达,以及艺术诉求方面,他们有着神奇的“默契”。换言之,陶渊明与孟浩然田园诗歌的创作存在较多相似之处,他们在某些層面实现了诗歌艺术创作的“殊途同归”。
(一)“仕途遇挫”后的人生转向
毋庸讳言,陶渊明和孟浩然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也是顶级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出自官宦之家,其祖父曾经做过太守。因此,陶渊明属于传统意义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士子。但受困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陶渊明最终在仕途中的经历并不完满,而从彭泽县令上辞官的他,最终归入山野、隐入民间,成为真正的田园主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很好地展现了陶渊明嫌恶官场风气,渴望重返田园的心情。这种心情犹如“鸟儿眷恋旧时的树林,鱼儿渴望回到熟悉的水中”那般。由此可见,在仕途不顺、心态变化之后,陶渊明真正实现了“归园田居”,找到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美好感觉,这本身就是陶渊明内心的渴望与需求。
孟浩然年轻时渴望出仕,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自此一生皆布衣,在隐遁、流浪、旅行的过程中了此一生。“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其虽然带着自嘲、不甘的情绪,但终究反映了孟浩然难以入仕的无奈、悲愤,以及落寞。在与仕途绝缘后,孟浩然寄情于山水田园,与四方才子相交,将诗歌、文字作为生命的伴侣。而最终,在无缘仕途的失落和无奈后,孟浩然在“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生趣,可谓求得圆满。单就这一点看,在经历仕途的不顺和打击后,陶孟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田园,那里或许才是他们心灵栖息的港湾。
(二)“隐居”生活的艺术映照
回溯陶渊明和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可知,他们在人生道路方面颇有些相似之处。陶渊明虽然做过一些小官,但基本上为官场、世俗所不容,在他从彭泽县令任上隐退之后,余生便专心致志于田园生活,将诗歌、文学作为生活的主线。孟浩然虽然早年试图入仕,但屡屡碰壁,终其一生都与仕途绝缘。陶渊明与孟浩然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皆以隐士自居,恬然自安地享受着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体验转化为诗歌素材,留下了不少传世名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其五),这首真淳恬淡的“饮酒诗”,堪称陶渊明心境的真实写照,即醉情于田园山水之间,以天地万物为主宰,摆脱世俗的困扰,找到心灵的归宿。
与陶渊明类似,孟浩然青年时期也有一腔报国之热情,但屡屡仕途碰壁。进入四十岁的孟浩然,已经变得无欲无求。在归隐田园的过程中,他的诗歌也成为他心境的写照。比如,他用“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晚泊浔阳望庐山》)写庐山之美,发思古之幽情,显得格外平淡,在山水田园中表达自己的心绪,生动而有趣。再比如,“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刻画了田园淳朴风格,颇具农村生活气息,自然而随性。
可以看出,陶孟二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各具特点,但孟浩然显然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陶渊明的诗风,并真正将其发扬光大。在“隐居”的状态下,孟浩然循着陶渊明的脚步前行,将田园和自然作为自己生命的归宿。
(三)“五言”诗句的自然真淳
作为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开山祖师,陶渊明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声名鹊起,但彼时的他对于名望、荣誉并无太大兴趣,而这种恬淡、自然、淳朴的心态也完整展现在诗歌创作中。陶渊明创作的一百多首诗歌,多以“五言”形式完成,大都淳朴、直观、古拙、自然,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五首》其三),描写在南山下种豆的情景,娓娓道来、生动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完全是诗人行为、心态的直观展露,可谓“妙趣天成”。与盛唐时期不同,陶渊明时代的五言诗并无严格的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之风,多以诗人的即兴创作为主,抒发情感,展现心境,生动而纯真。
与之相比,孟浩然在创作生涯中也以五言诗见长,他和王维一道,将五言山水田园诗推向了真正的高峰,后世再难企及。孟浩然描写春日的夜雨、夜风和夜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融真实场景和梦境中的想象力于一体,真淳而质朴,看似平易浅近,实则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充分显示出诗人驾驭五言诗的深厚功力。此外,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这样的绝句更是为历代称颂。
可见,陶渊明和孟浩然都钟情于五言诗的创作和表达,将其作为田园诗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五言诗的发展空间。
三、陶渊明与孟浩然笔下田园风光的不同之处
作为中国诗坛的两位巨匠,陶渊明与孟浩然在不同时代开创、发展、推动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让这一诗歌流派成为中国诗歌的主流,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作出了杰出贡献。从对比的角度看,陶渊明与孟浩然的田园诗显然还是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诗歌艺术创新和演进的必然。
(一)“决绝仕途”的心态之别
陶渊明一生都在以“逃离的姿态”远离世俗名利场,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重要思想根基。“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再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心为形役,惆怅独悲”,不如远离这一切,彻底归隐田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而“一觞虽独进(一作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二十首》其四),更是完整展现了陶渊明的心态—在自然的田园风光中悠闲地生活,让自己沉浸其中,再不踏入纷繁的俗世。可见,陶渊明的这一态度,显得决绝而坚定。
相较陶渊明,孟浩然对于仕途、官场,似乎在内心深处还有一丝眷恋和憧憬。“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秦中感秋寄远上人》)显然表达了诗人心有不甘、希望为国效力的情绪,但这种理想已然无法实现。
对比陶孟二人对仕途、官场乃至名利场的态度可以看到,孟浩然四十岁以后主要是从“人生归宿”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而这也是孟浩然诗风前后变化的主动性因素;但陶渊明几乎一生都是从“逃禄”“隐匿”的视角来审视田园美,并为之注入了清丽、自然、恬淡、和煦的气息,这也是陶渊明对田园诗的重要贡献。
(二)审美风格与意趣之别
从山水田园诗的传承和发展看,以孟浩然为代表的盛唐诗人对于陶渊明推崇备至,他们很大程度上发展、创新、改进了传统的田园诗,让盛唐气象与山水田园诗有机融合,也让这一诗歌流派登峰造极、盛极一时。当然,从描写田园风光的差异方面看,陶渊明的田园诗读来初觉平淡,而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的感受,这是因为陶渊明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诗作中,实现了田园风光审美的“提纯与升级”。比如,“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二十首》其八),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读来让人很有亲切感,但遣词造句十分到位,艺术审美的风格自成一派,这是典型的陶渊明式的写法。
与之对比,孟浩然在田园诗题材方面大多表现出对日常闲居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比如与隐者交往的情谊,寻幽访胜的兴致,独居怀思的惆怅等。而在田园风光的审美呈现中,孟诗或天空开朗、秋高气爽,或田野开阔、山谷幽静,很具复合审美的意趣,展现出绮丽多姿的样态,这与陶渊明的清淡自然迥然不同。诸如“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田家元日》),写躬耕田亩,与老农交谈的场景,审美风格独具孟氏特点,但实则借诗抒情,隐隐透露了不甘隐居躬耕的情绪。
总的来说,陶孟二人的田园诗在审美表达方面各具特色,这与他们的境遇、时代背景皆有密切联系。
(三)语言表达风格的技法之别
陶渊明与孟浩然都是田园诗歌的大师,他们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远超同时期的一般诗人,为后世开创了田园诗歌的写作典范。尤其是陶渊明,自从与仕途“决裂”之后,其心态完全处在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之中,这使得他进一步提炼了诗歌创作的语言风格与技巧,其遣词用句多自然、真淳、朴实、平淡。比如,“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饮酒二十首》其九),“倒”字写出了诗人由于匆忙开门而把衣服倒穿的憨态可掬,“乖”字显示出诗人的轻松自娱的心态,也映射出民风的淳朴和邻里的亲切,流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再如,“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饮酒二十首》其十五),写出了自己感叹岁月无常、时光匆匆的情绪,显得真诚而朴实,很具淡然之气。
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孟浩然的文风整体上虽然也具自然生动之气,但颇有大唐盛世的气象,很多时候流露出难以抑制的豪迈与雄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借山河、太虚写出他对人生的感慨,显得大气磅礴,意味十足。此外,诸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等句,对仗工整、格律严密,显示了孟浩然对于诗歌用语的极度考究,这也与陶渊明随性而为、肆意发挥的自由感存在较大差异。
由上述分析可知,陶孟二人虽然都善于在田园风光的描绘中展现自己的心迹与情感,但他们的语言风格有着明显的分野。陶渊明田园诗用于朴实恬淡、自然生趣,而孟浩然则偶见豪迈雄阔之语,显示出他对仕途、天下仍然抱有一腔热血。
综上所言,陶渊明与孟浩然都是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笔下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各有美感。陶渊明的田园风光自然、真淳、朴实,而孟浩然的贴近乡村生活,融入名山大川,自有一番豪迈之气,但不脱陶氏之遗风。可以說,孟浩然是陶渊明忠实的追随者、继承者,也是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的创新者,他在继承和发展中开拓前行,最终自成一体,使得山水田园诗的意境、艺术风格为之一变,为中国诗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