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叙述视角分析

2024-01-02王楠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叙事学陌生化叙述者

王楠

小说叙述视角的研究是小说研究尤其是小说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小说的叙事学也可称为“叙述学”。小说叙述视角一方面反映了叙述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价值意义。契诃夫的《苦恼》在叙述视角上有着“内聚焦叙述”与“外聚焦叙述”相互转换、结合的叙事特点,这使得该小说具有浓烈的“契诃夫”式戏剧美学特征。

一、叙述视角

(一)何謂“视角”?

“视角”一词本是一个绘画术语,后来为小说叙事学所采用,其还有“视点”“聚焦”“叙述语式”等多种称呼。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说:“视角具有往往不作明言,却又无所不在的普泛性。假如你带着视角意识去读作品,就会感觉到无处没有视角。”随着叙事学的兴起,人们对于叙述视角进行了更为精深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小说研究理论的深度与广度。艾伯拉姆斯在《欧美文学术语辞典》中,从小说创作技巧的角度把“叙述视点”一词定义为“叙述故事的方法—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读者由此得知构成一部虚构小说的叙述里的人物、行动、情境和事件”,也就是说“叙述视点”聚焦的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和方式。法国叙事学者热奈特最早提出“聚焦”一词,此后他对这一概念作了细致阐述。

(二)视角的分类

人们最早对于叙述视角分类的认识主要是对叙述者的分类,而非对视角的分类,这样分类就会使得叙述视角的类别名称非常庞杂,因为混淆了“谁说”和“谁看”。

到了20世纪初期,随着叙事学的繁荣,人们对于叙述视角类别的研究也百花齐放。热奈特对弗里德曼的八分法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提出了自己的三分法,还提出了语态与语式的区别,这是尤其重要的,并被叙事学界所公认。热奈特认为,由于“视角”“视点”等词都是视觉术语,所以他将采用更为抽象的“聚焦”一词来代替小说叙事学中的叙述视角,并以此为依据将托多罗夫的三类分法进行了名称替换,且对其中的一类做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可总结为以下表格:

二、契诃夫《苦恼》的叙述视角分析

(一)贯穿全文的外聚焦叙述视角

20世纪50年代,托·马斯曼受俄罗斯文学刊物《新世界》之约撰文评价契诃夫,认为这位俄国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使人们意识到,“小型的、压缩的形式也可以传达真正史诗般的内容。而且就艺术的紧张程度而言,这一形式远远超越了许多大型的形式”(凌建侯《小说与戏剧意识的融合—论契诃夫的当代性》)。契诃夫巧妙运用叙事视角的转换,将小说艺术性的重心由情节和叙事转向了人物内心情绪和心理。这一转变使得文本故事性被淡化,而人物内心的表现和文本氛围的渲染则得到重视。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性是通过外聚焦叙述视角的手法来实现的。

首先,作者在第二段进行了较大篇幅的客观描写:“湿漉漉的鹅毛大雪……在行人的肩头和帽子上积了一层软软的雪。车夫姚纳·波塔波夫像幽灵似的浑身雪白……他佝着身子,最大限度地佝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雪橇的驭座上……他那匹驽马也是浑身雪白,一动不动。”作者对马车夫姚纳此刻所处的情景进行了尽量客观的描写,这就使得读者脑中产生了不少疑问:姚纳为何在雪天还不回家?他一动不动究竟在想什么呢?当然,叙述者也不知道答案,因为叙述者所知道的并不比文本主人公姚纳多。

接着,作者安排了五组人物对话,分别是姚纳和军人、姚纳和三个年轻人、姚纳和看守人、姚纳和年轻马车夫、姚纳和马。随着姚纳与他人的对话,读者才慢慢了解了姚纳内心的苦闷—丧子,一个刚经历丧子之痛却无处诉说内心苦闷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在外聚焦叙述模式下,读者虽然是被“第四堵墙”隔开的“局外人”,但是在叙述者对事件原委的剥丝抽茧之下,读者更能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绪波动。

在这种外聚焦叙述视角之下,作者将笔墨更多集中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和外貌形态上,通过这种对人物的外在观察,来表现其心理和性格。“姚纳像坐在针毡上似的在驭座上坐不安稳,胳膊肘往两边撇着,一个劲儿地转动眼珠,仿佛不明白他在什么地方,以及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读者能够通过姚纳的动作和神态来揣摩其内心,他如此魂不守舍是为哪般?与此同时,用于塑造人物的情节因素被淡化,而展现人物内心情绪的外在细节与动作则成为人物心理的体现。这样就形成了契诃夫小说独特的戏剧美学特征,即缺乏激烈的戏剧冲突,人物行为都是其心理状态的表象。这种戏剧性的视角运用使得读者沉浸在人物和环境所造成的情境中,更加深刻地领悟作者的思索与深沉的情感。

(二)点缀其中的内聚焦叙述视角

作者开篇第一句“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口吻,将读者从外聚焦视角转为文中角色的内聚焦视角,仿佛文中诉说悲伤的人物正是读者自己,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揣摩人物心理。然后下一段作者由内聚焦视角转向外聚焦视角,使读者从文本中抽离出来,旁观人物的行动,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三、叙述视角的功能

同一个故事,如果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来表现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卢伯克在《小说技巧》中说:“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调节。”

(一)修辞功能

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定义为“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到可能的说服方式的功能”(《修辞学》),可见修辞是一种追求最佳表达效果的方式。李建军在著作《小说修辞研究》中将修辞分为宏观修辞技巧系统和微观修辞研究系统。其中,前者主要研究叙事层面的小说修辞技巧,如文本是用讲述的方式还是展示的方式来呈现故事;后者研究具体的修辞格在文本中的运用,如人称、时态等。

1.宏观修辞下的讲述和展示功能

关于讲述和展示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将叙述方式分为史诗式叙述、抒情式叙述,以及戏剧式展示,提倡诗人应该减少自己的主观讲述,更多地模仿人物行动,让人物展示自己,以此来表现人物性格。“诗人应尽量少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就不成为‘模仿者,别的诗人却始终现身说法,甚至难得模仿。但荷马在数行序诗之后,立刻引进一男一女或其他人物,他们绝不是无性格的,而是各有其品行。”(亚里士多德《诗学》)

展示功能强调减弱作者的主观叙述,人物所知的信息远远多于叙述者,如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小说以群山下铁路边的小酒馆为窗口,通过姑娘与男友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两人的内心和矛盾。在《苦恼》中,作者选取深冬大雪天的街道为镜头,展示了刚刚丧子的马车夫姚纳痛苦而又悲惨的一天。

2.微观修辞下的悬念和陌生化功能

罗兰·巴尔特说:“悬念构成真正理智的‘激动,它抓住了人的‘精神而不是‘内脏。”这说明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悬念是读者精神上的惊喜和快感。无论是作者的创作手段,还是读者的精神快感,悬念都可以通过叙述视角的运用来实现。例如,卡夫卡《城堡》中的第一句话是“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读者会感到疑惑,K到这里是为了什么?这么晚是有什么急事吗?作者利用外聚焦叙述视角充分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后文中,我们随着K的目光,看到“城堡山踪影全无,雾霭和夜色笼罩住它,也没有一丝丝灯光显示出这座大城堡来”。此時,读者会很焦急地想要看清城堡的模样,但是遗憾的是叙述者也不知道城堡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在开篇预设了“K要去城堡供职”的情节,所以读者时时刻刻想要知道K什么时候才能到城堡,城堡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是答案直到结束都没有揭晓。读者一方面沉浸在悬念带来的巨大精神惊喜中,一方面也会主动思考这个到不了的城堡意味着什么。而这种深刻的读者体验则是通过外聚焦叙述视角实现的。

陌生化效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也是一种修辞效果,即读者对事物的陌生化和新鲜感。“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发表的《作为方法的艺术》中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觉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是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在他看来,日常生活对于人们来说过于熟悉,这使得处于生活中的人们逐渐变得迟钝,难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唤起人对事物的新鲜感,所以艺术要反常化。因而,艺术具有其自身的独立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通过“陌生化”来得到实现。

那么,叙述视角怎样体现出陌生化?这里采用胡亚敏在《叙事学》中的看法,她称其为“视角异常”,她说:“视角异常这是叙事文中最为突出的陌生化方式。熟识的东西一旦从新的角度审视就会出现异常的感觉……如同陌生人的眼光、孩子的眼光、精神病患者的眼光……往往会重构或更新读者的感觉。”通常大部分小说在叙事方面多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但是一些作家另辟蹊径,通过内聚焦叙述视角和外聚焦叙述视角的方式使情节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从而增强小说的艺术表现力。在《苦恼》中,作者本可以利用全知视角叙事,将姚纳内心苦闷的前因后果细说清楚,但是作者反其道而行之,采用外聚焦叙述视角,使姚纳的心绪在一次次对话中得以流淌,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

(二)意识形态功能

文学活动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人又是处在社会中的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何种视角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思想的介入,也会反映出作者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叙述视角与意识形态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说:“小说叙事模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形式化了的内容,那么,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不单是文学传统嬗变的明证,而且是社会变迁(包括生活形态与意识形态)在文学领域的曲折表现。”这说明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如甲午战争之后,我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主动学习西方小说的形式和技巧,实现了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这种变化在叙述视角上有着深刻体现。其中一种明显的变化就是由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那种全知视角的叙事模式转变为内聚焦叙述视角或者外聚焦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作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拓展了叙事学的研究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小说形式结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从叙述视角概念的确定到其分类的明晰和功能的探索,叙述视角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随着小说叙事学的日益发展,叙述视角这一问题也将会迎来新的突破。

猜你喜欢

叙事学陌生化叙述者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以比尔为叙述者讲述《早秋》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