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日节气诗词中的凉意与诗意

2024-01-02陈诺

青年文学家 2023年32期
关键词:大暑小暑纳凉

陈诺

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古代的夏季不同于现在的一年四季可以运用先进的技术做到恒温。古人没有空调、风扇等电器,他们是如何祛暑纳凉,并在炎热的夏季过上惬意又有诗意的生活,让我们产生了好奇。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和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诗词是古人记录生活的重要材料。笔者对二十四节气中的夏季诗词进行了收集与研究,关注了夏季不同节气的时令变化,让我们对古人在没有电力的时代是如何进行纳凉的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了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文人情思。在斗转星移的节气变化中,古人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避暑,既寻求了凉意,也展示了生活的哲学。

一、立夏清热暑尚微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后,告别春天,日照时间增加,气温逐渐升高,万物进入了生长的时期。“困人天气日初长”(朱淑真《初夏》),此时,我国偏南部地区已较为炎热,但是毕竟还处于初夏时节,并没有让人难以接受,纳凉的方法也较为简单。

(一)日斜汤沐乘夕凉

初夏时节,昼夜温差较大。人们趁着夕阳温度下降,赶紧沐浴一番,洗去一身的疲惫,享受这阴凉与快乐。“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开篇先描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然后又写自己沐浴更衣,洗去暑气,悠然自卧,度过悠闲时光。这种最简单朴素的方法给诗人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凉爽。“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立夏》)陆游也在立夏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感受。在万物肆意生长的季节里,绿荫初浓,暑气仍然轻微,诗人在日落之时沐浴更衣,洗去炎热的暑气,尽情地抒发自己的畅快之情。对于古代诗人来说,乘着夕阳西下的微风,进行一番沐浴,足以在这并不明显炎热的立夏时节享受足够的凉爽。

(二)清润落雨勾诗情

立夏也是多雨的季节,来一场雨或许就能降温解暑了。陆游在《乌夜啼八首》其八中写道:“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渺轻烟。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馀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一场雨能够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驱散夏日的余热,让人们能够尽情地享受生活,如书法、小酌、听蝉等。有立夏雨后的微风,才有“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的闲情逸致与诗情画意,才有“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的耐心与自得。若是白日里辛勤劳作后,人们听到蝉鸣难免会心烦意乱,但是在雨后的夏夜心随境转,连听到的蝉鸣都是如此清脆悦耳、婉转动听,令人沉醉。

立夏毕竟是夏天的开始,相较于其他节气来说并不十分炎热,人们的纳凉方式也较简单,更多的是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凉爽,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天人合一。

二、小满雨落北风寒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节气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多雨水的气候往往带来的是凉爽。“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王之道《遣兴》)小满当天的北风已经吹得人发寒了,何谈避暑的需要。且小满是典型的农忙时节,桑蚕和稻谷都需要农民的关注,若此时还总是关注如何纳凉享乐,未免过于不食人间烟火了。

三、芒种飞花雨后忙

度过了略有寒意的小满,来到了芒种时节。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芒种,又称“忙着种”,是最为典型的农忙时节。“乙酉甲申雷雨惊,乘除却贺芒种晴。”(范成大《梅雨五绝》其二)这个时节雷雨很多,农民在收获过后又要种下新一轮的作物,种下希望的同时,也种下了期待。人们的目光都集中于现实生活的温饱和劳作,关于纳凉的描述十分稀少。

雨是芒种的主色彩。范成大在《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一中写道:“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昨日蒙絺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芒种过后,天气不定,阴雨连绵,天气骤冷,昨日穿着单衣,今日就换成了棉衣,夏天也感觉到寒凉。芒种时节的雨后也有显著的降温,有时甚至会感受到明显的寒冷。

关于芒种时节的避暑记载不多,主要体现在落雨后湿寒,由于处于农忙时节,人们常常把关注点放于农业生活而非日常休闲。

四、夏至阳极白日长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夏至这一天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绝大多数地区脱离了阴雨连绵的状态,变成了时不时的雷雨天气,总体气温逐渐变得炎热干燥。人们在极长的白日和暑热中自然要找寻新的方式来减少身心的燥热,同时又描写了许多新的避暑方式,从物理和心理上同时进行解暑。

(一)焚香静心消溽暑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周邦彦《苏慕遮·燎沉香》)夏至炎热,雨后初晴,空气中还有湿气,十分湿热,人们难免感受到不适。词人难忍又潮又闷的暑气,选择焚香消暑。沉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置水中则下沉,其香味可辟恶气,具有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的功效。俗语云:“心静自然凉。”焚香可以静气凝神,词人在淡淡的香味中逐渐静下心来,观赏大自然的雨后景象。因此,在夏日点燃沉香消暑既是一种自然的馈赠,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词人通過焚烧沉香,获得内心的平静,化解了室内的湿热,不失为一个清热解暑的好方法。

(二)独爱方塘躲清凉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韦应物在夏至之时独居高堂,一方面忧心辛苦耕作的百姓,想着他们会如何度过这酷热的季节,在田间耕作时是否可以忍受这夏日的炎热;另一方面他也自得其乐,为自己找到了避暑的方法。在夏至午后最热的时候,水是相对凉爽的地方。诗人至北池避暑,在水里尽情游泳,享受一池清凉,也算是怡然自得了。

夏至日昼长夜短、暑热难耐。不过好在天地变化,阴阳轮转,“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权德舆《夏至日作》)。时光的齿轮已经慢慢向秋天转动,阴阳也悄悄轮转。

五、小暑烈烈如蒸煮

小暑节气开始进入伏天,“热在三伏”,小暑自然十分炎热,民间俗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展現了小暑节气的天热难熬。为了在炎夏之中获得凉爽的享受,古人也构思出了许多避暑的方法,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与此同时,人们也在诗词中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智慧和文人情思。

(一)青玉千纹肌体滑

在这盛夏如何入眠是一大问题。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就只能借助竹席、竹夫人等物消除身体上的燥热了。“青奴初荐枕”(庞铸《喜夏》),青奴又名“竹夫人”,是夏日取凉的寝具,用竹子制成,中空,四周为竹编网眼,用它休憩、拥眠十分凉爽,是一个纳凉神器。“眠摊薤簟千纹滑”(乔远炳《夏日》),躺在细密清凉的竹席之上,怎能不惬意呢,也实在令人心向往之。空气中的炎热无法驱散,只能用较为清凉的竹器制品,甚至可能是玉器制品,通过肌肤与这些外物的接触,感受到清爽的触感,散掉身体中的热气,达到取凉的目的。这种方法在今天也传承了下来。在南方部分地区,虽然有了空调,但是人们在夏天依旧有使用凉席的习惯,比起棉被来,肯定更为凉爽舒适,也可以避免因炎热出汗造成的被褥脏湿。青玉制品作为取凉的工具被古人经常使用,它既美观大方,也凉爽舒适,是一种取自自然的好方法。

(二)吃喝解馋情自适

除了外凉之外,通过食物饮品,也可以去除身体里的暑气,达到解暑的效果。“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晁补之《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其二)小暑时节,诗人与友人烹茶解暑,带来了百越春天的气息,感到十分宜人。春茶还有着春天的感觉,品味其中滋味,竟然可以消解夏日苦闷。“雪藕冰桃情自适”(乔远炳《夏日》),诗人品味着冰镇的水果,实在是滋润舒适。在夏日能有冰实在不易,可见条件较好的达官贵人们的解暑方式更为奢侈,当然效果自然也更好。

六、大暑暮夏秋意来

大暑是夏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为炎热的时节。大暑过后秋天马上就要到来,炎热会慢慢转凉。此时,避暑虽然重要,但也要切记不要贪凉,否则与自然阴阳的运转相违背,不利于身体的运转。古人在夏日的解渴消暑也富有诗情。

(一)玉李冰瓜总宜人

大暑时节,阳光充足,热量丰富,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玉李冰瓜可疗饥”(晁补之《鹧鸪天·吉梦灵蛇朱夏宜》),试想一下,夏日炎炎,在外汗流浃背,回到家吃上一口早已在井水里凉好的瓜果,丝丝凉凉,可口冰爽。瓜果性寒,再加上井水冰镇,如果因为贪凉吃得太多、吃得太快,恐怕会引起身体上的不适,因此即使喜欢吃瓜果,也不可贪多。“瓜李漫浮沉”(曾几《大暑》),在瓜果的旺季,无论是普通老百姓的农田里,还是达官贵人们的餐桌上,都有瓜果;无论是普通老百姓的井水,还是达官贵人们的冰窖,都可以给瓜果降温。食用凉爽的瓜果是当时受众范围极广的祛暑纳凉方式,这也与我们如今夏日吃西瓜、香瓜等方式十分类似,许多农家今日也会把西瓜放入井水以求入口清凉。

(二)开轩请风寻微凉

大暑时节,白日漫长炎热,只有夜晚可以清净一二。“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打开屋子的门,让夜晚的微风拂过,没有风扇,晚上也不可能一直摇扇子,只能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取得这一份清凉。“大暑不可避,微凉安所寻。”(曾几《参云亭晚坐》)既然暑热无法阻挡,不如寻得片刻的清凉。不过斗转星移,天气变换,此时已经接近秋天,晚风已然带着一丝凉意。“高天澄远色,秋气入蝉声。”(薛道衡《夏晚诗》)此时的夜晚凉意虽不明显,但相较于炎热的白天,也算是避暑了。伴随着喧闹的蝉鸣叫着夏天,以及夜晚夏虫的悲歌,秋意已慢慢袭来。

诗词作者通过文字记录下了不同时节古人的文化生活场景,展现了古人对节气文化的重视和认真的生活态度。虽然古代的夏季没有当今的各种电器,但是古人通过自己的智慧采取了一些消暑纳凉的好方法,还将这些方法融进诗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勤劳、勇敢又诗情画意的古人在观察世界和体验世界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现代人时常待在一个“恒温箱”里面,忘了去品味世界的变化。我们也该多留心外界,从古人那里学习阴阳变换的规律,体味如何更好地生活。从古人的夏季凉意中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纳凉之美,也是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猜你喜欢

大暑小暑纳凉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农事 大暑
大暑
纳凉
小暑
小暑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纳凉
小暑排汗避暑
大暑:三类人如何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