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逮“活鱼”的“水兵记者”
2024-01-02戴方毅
戴方毅
夕阳照进我的书房,书架上那一排排书和一册册剪辑本,顿时变得金光闪闪。它们按国别、类型、年代等类别,按照常用的、非常用的顺序,高高低低、密密匝匝地摞满了书架。书桌上还有些尚未整理、零乱放置的期刊。顺着夕阳柔和的光线,我的目光停留在几本新闻剪辑本上。我随意抽取其中的一本,翻开后发现这是非本人发表的剪辑本。剪辑本中,阿坚的《活鱼就在身边》映入眼帘,这是他在《人民海军》上首次被评选为“十佳通讯员”后的采写体会。目光触及,止不住忆念的思绪在脑海里飞扬,先后从部队转业的我们,至今已经近三十年未曾谋面了……
1993年,我在获得东海舰队新闻奖后,受命坐上了支队新闻的第一把“交椅”—从俱乐部调到宣传科从事报道工作。刚上任便面临一些新闻骨干的转业、退伍、考学、调动等困难,为迅速打开局面,我打算在基层部队物色有一定文字基础、热爱新闻报道的官兵参加新闻报道组,展开“新闻会战”。
调到新单位才一个多月的阿坚,就有六篇新闻稿件上了《人民海军》(其中头版四篇),令我这位刚上任的“新闻官”感到惊异:他是不是在报社有“关系户”?难道他写稿有什么“秘密武器”?阿坚的“横空出世”,加快了我的培训计划。于是,我和他有了第一次的见面。也许是热爱新闻的缘故,我们没聊上几句,阿坚便爽快地答应参加支队新闻报道组,并同意兼任副组长。
“许多基层报道员看了我所写的稿件后,发出同样的感慨:‘我怎么没有发现这些新闻呀?说实话,我同他们一样,时常为写不出好稿而苦恼,尤其是身在基层,接触面有限,与惊天动地的新闻‘攀亲的机会少。”闲聊中,阿坚对我说,“其实,我并不认识报社的编辑。要说‘秘诀的话,那只有一点—处处留心身边事。”“可以分享一下吗?让我也积累点儿经验。”我感兴趣地说。“怎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阿坚听完摇了摇头,但看我一副虚心受教的样子,就毫无顾虑地聊开了。“有一次,我在离开驻地邮局时,看到志愿兵王海顺在填写一张汇款单,桌上放着一大沓钱。我想,这钱一定是寄给他家里的。可仔细一想,不对啊,他的妻子来队才几天,就在身边,且他休假回部队仅三个月,也积攒不了那么多钱。新闻的敏感让我立即返回邮局,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这钱原是他的妻子准备为他提前转业的‘活动经费,后来他的妻子在他的劝说下,夫妻俩决定把钱捐给‘希望工程。当晚,我写出了此稿,很快在《人民海军》的报眼位置发表了。”
“不错!你的新闻敏锐感很强。”虽是初次见面,但阿坚开始让我刮目相看。“锚训的一天,我在码头迎接归来的艇员,看到艇长陈志和在拆文书递给他的一封信,他看得眉开眼笑。这一‘特写镜头在我脑海一过滤,我就断言这张笑靥里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于是,我当即随他来到水兵楼。陈艇长当时正纳闷儿呢:家里遇到的困难,怎么那么快就被解决了?原来,是六名战士见陈艇长平时忙于抓军事训練,顾不上请假回家解决困难,他们便联名写信给地方政府,请求协调处理……《六大“金刚”办实事》后来在《人民海军》发表,对部队官兵的触动很大,调动了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这就是新闻的作用,通过好人好事的报道,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我朝着阿坚竖起了大拇指。“春节后,大队集中精力抓训练,把以往几个要单独召开的会议并在一起。当我去了解情况时,与会者都已随艇出海了。为了核实事情的经过,我随补给船在海上颠簸了一天,一路呕吐到海上训练锚地,采访后,便在摇晃的补给船上写下了《分散训练精力的活动坚决砍掉》。《人民海军》很快将此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为此事,大队薛政委还专门表扬了我。”
“这是一条很鲜的‘活鱼,让你用心逮着了!”我折服于阿坚对新闻的悟性与勤奋。“新闻报道员除了眼尖、腿勤,还应耳明。‘有形的新闻你可以亲眼所见,而‘无形的新闻你必须通过耳听八方来发现。”那天,我们聊得很开心。
在支队新闻报道组期间,阿坚的不俗表现,让我对这位副组长又多了几分佩服和敬重。为了杜绝稿件失实,每次采写一个细小的情节,阿坚总是找当事人和知情人一个个地了解、核实。不管是谦虚过度的,还是信口开河的,阿坚总有办法让他们道出真情。凭着锲而不舍的干劲儿,凭着货真价实的报道,阿坚多次在各级报刊举办的征文比赛中获奖,被组员们誉为“水兵记者”。曾有人不止一次地“开导”他:“多写上边的事,对自己有好处。”阿坚却反过来开导人家:“上边的工作要报道,但部队的重头戏在下面,‘活鱼在基层。”翻翻阿坚的新闻剪辑本,有80%的稿件来自基层的报道。基层任何有价值的新闻,阿坚都想方设法去采访,哪怕是重病在身也不例外。
那年夏天,阿坚躺在床上输液,在与医护人员的谈话中,得知卫生队刚收治了一位三进火海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负伤的战友时,他躺不住了,几次坐起来想出去采访,均被护士阻拦。可是,当护士转身离开病房时,阿坚便趁机拔掉胳膊上的针头,悄悄地跑到了失火现场,向周围群众详细了解战友救火时的壮举。回来后,为避开医生、护士的“干扰”,阿坚躲在闷热潮湿的小仓库里,写出了《烈火见真金》的稿件。当稿件在报刊上发表时,阿坚却因病情加重被转院治疗。过后,组员们纷纷称赞他为“拼命三郎”。
“阿坚没架子,有副热心肠。”新闻爱好者拿着习作找他讨教,不管工作多忙,阿坚从未推辞过。春节期间,他的妻子从绍兴来到支队休假,按理说小两口儿难得相聚,本应有说不完的悄悄话、道不完的鱼水情,可他倒好,把妻子冷落在招待所,整天带着“弟子”风里来雨里去地下基层采访。他的妻子来队一个月,阿坚一次也没有陪她出去玩儿,难怪他的妻子说:“到部队休假没意思。”夜深了,他的妻子劝他早点儿休息。阿坚却指着一大堆稿件说:“刚办的新闻培训班,学员们的习作如不抓紧时间整理出来,他们会着急的。”
阿坚的书柜里珍藏着五枚金光闪闪的三等功奖章、一大摞获奖证书,以及十几家报刊、电台颁发的特约通讯员证书,还有充满灵气的近千首诗和千余篇新闻作品。作为一名副组长,阿坚的“弟子”遍及整个部队,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只要他拿起电话交代“弟子”一声,便可“得来全不费功夫”。可他偏不去捡这个便宜,阿坚说,那样做容易养成漂浮的作风,必须亲自到现场,虽然辛苦,可心里踏实。
1994年,在阿坚和其他组员的努力下,支队的新闻工作在东海舰队名列前茅。我也因宣传工作成绩显著,第三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在新闻报道组和他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阿坚说过的那句话,我铭刻在心—作为一名报道员,要善于“沉”到官兵中间,就地逮到不被人轻易发现的“活鱼”。
不知不觉中,夜幕已经悄悄降临。清风播下无际的遐想,思绪插上刚劲的翅膀。阿坚,我在远方,回味着昔日的“新闻会战”,咀嚼着今日的“执笔耕耘”,在内心深处打捞构筑的旖旎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