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 事(外二篇)
2024-01-02向立成
向立成
林埂村里来了个驻村干部,还是个女干部,这在十里八村瞬间传开了,因为这可算是件稀罕事啊。
“老林婶,听说你们村里来了个女干部?”隔壁林峰村西头的花嫂到林埂村东头的林婶家串门。两家虽说不在一个村,但是离得比较近,所以花嫂经常来串门。
“那可不,还很俊呢,唱歌也好听,据说还没对象。”老林婶不无自豪地说道。
“真不错,那肯定是你们村的‘村花了。我们村那边来了个戴眼镜的,看起来跟我儿子差不多大。还是你们村好啊。”花嫂酸溜溜地说道。
“有啥好的,我们村来的这个还没我儿子大呢。关键是来了能不能干正事,弄个‘花瓶过来有啥用,你说是不是?”老林婶担忧地说道。
花嫂摇了摇头,振振有词地说道:“你可拉倒吧,驻村干部是来帮咱们的,怎么会不干正事?如果不干正事,人家回去怎么交差?”
“等过段时间再说吧,刚来,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现在谁也说不准,说不定你们村的‘眼镜是干正事、大事的。”老林婶不想多说,“一会儿一起在这儿吃吧,我包包子吃。”
花嫂迟疑了一下,摆摆手说道:“不行啊,我得回去做饭啊,我两个双胞胎孙子一会儿就放学了。”说完,人就走了。
“走就走吧,还要显摆一下自己有两个双胞胎孙子。等我儿子娶了媳妇,也生个双胞胎,生个三胞胎给你看看。”老林婶小声嘟囔着,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花嫂送完孙子上学,手里拿着正在编织的毛衣又来老林婶家串门了。“老林婶,听说来你们村驻村的那个‘村花一天到晚背个照相机,这儿拍拍,那儿拍拍。这干的是正事吗?”花嫂有些“八卦”地问道。
老林婶点头说道:“别提了,刚开始,大家还没觉得有什么,可天天这样拍,不就是不干正事嘛。再说,人家城里人不是过双休嘛,她也不回去,一天到晚就在村上,不光在村里拍照片,还去田里拍照片。你说这算是哪门子正事?”
“咋这样啊,你说咱们這穷乡僻壤的,有啥好拍的。”花嫂深以为然地说道。
老林婶连连点头道:“可不是嘛,她拍这儿拍那儿,有时候对着一个南瓜也要拍半天,左拍拍,右拍拍,有时候还要把南瓜摆个造型,你说这城里人怎么这么奇怪?一个破南瓜有啥好拍的,你说是不是?”
“嗯嗯,我们村那个戴眼镜的倒是挺实在,有时候还跟着大家一起到田里帮忙。”花嫂笑着说道,手里织毛衣的活儿也没停下。
“那你们那个干正事啊。”老林婶赞道。
两个人家长里短地就聊了一上午。花嫂手里的毛衣也织了不少。
又过了一段时间,花嫂又来老林婶家串门。
“老林婶,听说你们村现在出名了?”花嫂神神秘秘地说道。
“出啥名啊,还不是‘村花宣传的,拍的那些照片发到网上,说是什么‘林埂十景,连我家门口的那个池塘和柳树也成了一景。”老林婶笑着说道。
“听说电视台都播了,网上也有了,我儿子在外地打电话回来,还说看到了。他说没想到你们村也可以这么美,都想回来看看了。”花嫂羡慕地说道,“让你们村‘村花也去拍拍我们村吧,让我们村也出出名。”
“你不知道,现在‘村花不光拍景,还拍人!人家人美嘴甜,谁也架不住她那热情劲儿啊,她遇到谁都要给人家拍照。你还真别说,人家拍照技术真不赖,比镇上的照相馆拍得都好,你看看,把我拍得年轻了十几岁。”说着,老林婶拿出了一张照片。
“我看看,咦……真不赖,这是你吗?猛一看,还真不敢认啊。”花嫂惊叹道。“是啊,我这脸上都光亮多了,我正准备把照片给我儿子寄过去,省得他在外面时间长了,把我这个当妈的忘了。”老林婶说道。
“老林婶啊,不知道当讲不当讲,你看能不能让‘村花帮我那两个孙子拍一张,我也寄给我儿子,这样让儿子和儿媳妇在外面牵挂孩子的时候,也好拿出来多看看。”花嫂憧憬地说道。“应该没问题,我明天就去找她说说,她天天在地里头转,容易找。听说有人看上我们村的南瓜了,准备投资了。”老林婶说道。
花嫂翘起大拇指说道:“你们‘村花真是干正事、大事的人啊!”
赊 账
葫芦岭的半山腰有一个葫芦村,这个村子存在了不知多少年。
气候转暖的时候,村民们大多喜欢在房前屋后种各式各样的葫芦。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一样,没有人能说清楚是先有葫芦村,还是先有的葫芦。
葫芦岭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虽然山并不高,但是每年山顶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积雪覆盖,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大雪封山,交通非常不便。葫芦村本来有近百户人家,后来陆陆续续搬走了不少,就剩下一些上了年纪不愿离开故土的人了。当然,也有人搬来,而且是搬到了比葫芦村更高一些的位置,这些人就是国有林场的守林员。每过一段时间,林场就会换一个守林员轮值。
葫芦村有个没挂牌子的店铺,说是店铺,其实也不算是,只是村里梁老汉在自己家里倒腾的一个杂货店加上小酒馆。平时村民们也会聚到这个杂货店烤烤火、打打牌、喝喝酒,逐渐地就成了葫芦村的一个聚会地点。慢慢地,一拨儿又一拨儿的守林员也会来到杂货店买点儿东西,有时也会喝点儿酒。
葫芦村距离最近的镇上也很远,骑马的话,紧赶慢赶需要一整天才能打个来回。因为只有镇上有一个银行的营业点,所以大家平日里取现不方便,这就造成了大家手里的现金不多。这也给葫芦村唯一的杂货店带来了烦恼,那就是赊账。其中,赊账最多的就是一个叫小猛的守林员。小猛应该算是在葫芦岭待得时间最长的守林员。
梁老汉无儿无女,小猛无父无母。小猛经常来梁老汉这里小酌,一来二去就熟悉了起来,有时候没带钱就会赊账,每次吃完饭一抹嘴,再拿上两包烟,手一挥,喊道:“梁老爹,记我账上,下次下山取钱了一起结。”
“好嘞,不急不急。”梁老汉应道,“慢点儿走,这两天雪化了一些,路滑。”“放心吧,这上山的路我走得比你还多,回见啊。”小猛回道。
“老梁头儿,这小猛老赊账可不行啊。到时候一换岗,你上哪里去要账啊。”村民提醒梁老汉说道。“没关系的,这娃儿心眼实诚着呢!”梁老汉说道。
“那我看你也没记账啊,这时间长了,你哪里记得住啊。”村民再次提醒道。
“我记在脑子里了,小猛每次都会记得来还账的。”梁老汉应道。其实,梁老汉心里并没有太在意这些,这几年下来,他真心喜欢这个小伙子,甚至有点儿视若己出了。
“脑子这么好使啊,那我的账你也别记在本子上了,我也不会忘记的。”村民打趣道。“还有我的。”旁边有村民附和道。
“还有我!”“还有我!”
“那怎么行,多了记不住啊。”梁老汉挥了挥手说道。“梁老汉,你干脆把小猛认作干儿子算了,刚好凑一家子。”有村民说道。
梁老汉叹了口气说道:“我愿意了,人家也不一定愿意啊,人家过段时间就轮值了。再说了,咱这荒山野岭的,人家也不愿意待啊。”
大雪封山的时间到了。小猛已经有将近一个月没下山了。梁老汉杂货店里的火盆里的火一直没有停过。村民们还是有事没事都凑到这里来。
时不时就有村民要打趣一下梁老汉:“老梁头儿啊,小猛可是有一段时间没看到了,账给你结了没?”
“啥账啊?”梁老汉愣了一下,恍然大悟道,“他会记得的,这不是大雪封山嘛。不急不急。”说完话,梁老汉都会往山顶方向望一望,心里都要嘀咕一番:“今年这个冬天比晚年都要冷一些,也不知道小猛在上面过得咋样。”
又过了一个月,雪逐渐地化了,离大山解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处在半山腰的葫芦村先解封了。梁老汉赶着马车专程下山采购了一批货品,因为他知道按往年的惯例,大山解封后,杂货店销货也比较快一些。
大山终于解封了。一天午后,一个中年男子来到了梁老汉的杂货店,交给梁老汉一个沉甸甸的大信封。
“这是?”梁老汉不解地问道。
“这是小猛临终前交代的,他说欠葫芦村梁老爹很多账,抚恤金全部用来抵他的欠账。”
“小猛他……”梁老汉手一抖,大信封啪的一声落到了地上,应声而破,露出了一沓钞票。
“小猛守林巡逻的时候,滑下去了,轮值的人上去才发现……”中年男子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小猛啊……你没有欠我账啊……”梁老汉痛哭失声……
对 门
金科名府的精装房终于交房了。305号和306号的房主在同一天搬进来了。306号搬进来的是一对小夫妻,对门305号搬进来的也是一对小夫妻。
小郑和小林是306号的,他们东挪西凑,欠下了一大堆外债,终于在工作的城市贷款买了房子。在交房的那一天,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退了出租房,搬进了自己的房子。小张和小吴是305号的,他们买房子倒是没费啥劲儿,把原来父母给的一套房卖了,换了现在的这套房,主要是离上班的地方比较近一些。
小郑和小林是外地人,在本地除了同事之外,没有太多认识的人,平日里除了上班,基本上就是宅在家里看看电影、追追剧。
小张和小吴也是外地人,但是与小郑和小林不同,他们两个热衷于交朋友,经常邀请一些同事和朋友到家里聚餐喝酒,有时候过于喧哗还会被邻居投诉制止。
搬进新房的第二年,小郑和小林的孩子出生了,是個儿子。从此,306号房就热闹了起来。孩子的哭闹声,夫妻间的埋怨声,不时地从306号房的门缝中溢出。小张和小吴还是像以前一样,呼朋唤友,热热闹闹,但这种热闹是短暂的,喧嚣的末尾总是戛然而止,让人有一种曲终人散的寂寥感。但对于305号房而言,则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三年,小郑和小林的第二个孩子也出生了,是个女儿。从此,306号房就更热闹了。孩子的哭闹声,夫妻间的埋怨声,更加频繁地从306号房的门缝中溢出。
由于两个孩子要照顾,小林辞职在家当起了全职妈妈。小张和小吴还是像以前一样,呼朋唤友,热热闹闹,但他们聚餐的频率似乎变得少了一些,聚餐完门口的酒瓶也越来越少。
第四年,小郑和小林的争吵愈演愈烈,有时甚至吵到了要离婚的程度,每次争吵到最后,他们就开始羡慕对门305号房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生活。小张和小吴呼朋唤友的频次越来越少,有时甚至一两个月都没有一次,以前门口堆积成山的啤酒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出现了。
第五年,小郑和小林开始分居了,一个人带儿子睡,一个人带女儿睡,于是家里的两个房间变成了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小张和小吴基本上没有呼朋唤友了,连小张基本上也不怎么露面了,出门买菜之类的事情都是小吴在做。跟城市里很多对门邻居一样,大家基本上是点头之交,没有太多的交流,小郑和小林对于对门的异样也没有多问。
第六年的时候,小郑和小林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大了,开销也越来越大了。小郑一个人上班难以为继,小林准备重新找工作上班。于是,两个人商量让乡下的父母来城里帮忙带孩子。但是,自己的房子才六十平方米,不够一家六口人住。商量来商量去,小郑和小林决定卖掉现在这套房,并在附近物色了一套大一点儿的老房子,条件虽然差了一些,但是面积足够大。小张和小吴基本上已经很少出门了。算起来,小郑已经有一两个月没看到对门的人了,要不是晚上还看到亮灯,他甚至认为对门的人已经搬走了。
第七年的时候,小郑和小林搬走了。在清理完房间后,小林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敲响了对门的房门。门轻轻地打开了,一股药味扑面而来。小吴探头出来,看到是对门的小林,笑了笑说道:“是对门啊,你们这是要搬走啊。”
小林说道:“是啊,今天搬完了,跟你们打个招呼。”
小吴从门缝中挤了出来,拉着小林的手说道:“太羡慕你们了,儿女双全,每天热热闹闹的。你们这一走,我们这一层要冷清不少啊。”
“你们也很热闹啊,我跟我老公特别羡慕你们朋友那么多。”小林说道。
“别提了,年轻时候就知道玩儿,不急着要孩子,现在我老公生病了,想要也……你们家孩子的哭闹声,还有你们的争吵声……太羡慕你们了。”小吴说着说着眼圈开始红了起来。
小林彻底怔住了,过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家一地鸡毛,天天鸡飞狗跳的,有啥好羡慕的?”
小吴叹了口气,说道:“你不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就是这种感觉。哎呀,我还在煎着药,不跟你聊了。祝你们乔迁大吉啊。”说完,小吴逃也似的回屋了。
小林耳畔都在回荡着刚才对门小吴说的话,恍恍惚惚地到了楼下,看到两个孩子在争抢一个玩具。小林破天荒地没有去训斥两个孩子,而是柔声说道:“有没有人想吃比萨,有的话请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