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4-01-02陈双全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校企智能化

祝 福 陈双全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1 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巩固工业全球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都把智能制造作为国家战略,德国布局工业4.0战略,美国则推进工业互联网,日本也制定了新机器人规划。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向智能制造转型也是时不我待。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2-2027年智能工厂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综合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推进,部分领域智能制造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 年的9.4%、28%提高到2021年的15.1%和32.4%。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统计,2022 年全国智能制造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产值超过2.6 万亿元。2023年2月工信部统计,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运行稳步向好,软件业务收入跃上10 万亿元台阶。

近年来,部分重点地区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2023 中关村论坛举办的“智能制造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区域)暨2022 年度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报告,武汉市入围。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周边8 个大中型城市”组成的城市集群,持续推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加快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技改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从2019年底的38.2%提高到2022 年前三季度的47.1%。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产业已成为支撑武汉城市圈发展的三大重点产业。从图1 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日益活跃。

图1 2013-2019年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领域技术合同各类成交额占比

2 智能制造企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2.1 职业能力复合化和柔性化

传统制造企业主要要实现人和机械设备的高效协调,即主要是通过人对机器的直接操控去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学习-决策-控制”等活动主要靠人来完成。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从“人-机器”的二元系统转变为“人-信息-机器”的三元系统。在智能制造时代,劳动者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控制机器,以替代很多传统劳动。职业者需要从事许多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工作,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更高的职业综合能力,需要职业者转变为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柔性人才,而不是只具有单一技能的传统型人才。

2.2 技能操作复杂化

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的智能设备操作变得智能化、可视化、复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生产设备的集成性、综合性、复杂性程度高,数字化、智能化功能全面,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性技能,应是具备交叉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单一职业技能无法适应这种新形式下的机器设备操作。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一般采用柔性生产系统,需要从业者达到柔性化生产的岗位要求。复杂智能高端的生产系统需要高水平的维护、维修和调试人才。个性化高精度高附加值的定制产品无法完全用智能产线完成,而是需要操作者单独设置参数甚至手动操作,这种复杂、精细、个性化的操作对生产者的技能要求很高。

2.3 劳动过程集约化

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的生产高度集成化,劳动过程不再象以前电气时代泾渭分明,劳动过程的分工由社会结合转换为技术结合、由单一技术结合向多技术集成化方向发展。单一技术操作的时间越久,经验也越丰富,技艺就越精湛。所以,客观上劳动者需要成为熟练工作者,但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要求工人在某一岗位上具有相对全面综合的职业能力。智能制造背景下,许多工作岗位被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替代,人也从单一技能操作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职业者的角色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在智能化时代,由于整个生产系统实现了自动化,劳动过程进一步去分工化,一线劳动者要对整条自动生产线或者联网车间的运行管理、监控维护、数据报表进行操控,它需要职业者跟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3 武汉城市圈高职人才培养与智能制造人才需求存在的问题

智能制造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渠道是高等高职院校。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智能制造背景下企业所需人才的职业特性和我们目前高职教育人才能力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无论知识结构还是技能深度广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原因如下:

3.1 现有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生产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等面向工作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对应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相对偏向传统的操作技能,人才培养不足以满足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性、复杂性要求。这种与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脱节的人才培养体系,无法培养出智能制造业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2 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无法支撑智能制造时代职业能力的开发

多学科渗透和融合是智能制造背下职业能力的特点。当前高职的课程架构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学科体系,跨学科的课程少,职业技能条块分割,融合的知识水平不足,综合性的技能不够全面,比较单一化,已经不能够满足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要解决的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唯有与时俱进地改革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才能提供智能制造时代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的职业教育。

4 武汉城市圈高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改革路径

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要紧跟本地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特点,培养智能制造背景下所需的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性人才,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4.1 基于综合能力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需要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性人才的特性决定了学校需要培养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即具有专业能力、数字信息处理能力、网络运维能力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充分考虑这些能力涉及的课程体系。随着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企业设备对功能综合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要求,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高职院校要满足智能制造企业所需求的能力,就必须改革专业设置,加强综合技能的训练,增加数字化网络化模块技能训练,提升职业者胜任智能制造时代的职业能力。表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通用能力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的知识及技能能对工业机器人智能化的生产系统进行操作、调试和维护;通过能力扩展课程的学习就能根据生产场景对系统进行技术革新。所以,创新力、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也是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从业者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扩展能力课程中合理设置了这些能力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培养、锻炼和实践计划,才能满足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综合性融合能力的需求。

表1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4.2 深化产教融合,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新模式

4.2.1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政协作共同体

建立“政府推动、三方联动”产教融合机制,由武汉城市圈地方政府主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与相应的智能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对智能制造企业技术标准、职业岗位要求,建立政校企共同体模式如下图2 所示。该模式的核心任务是要建成符合行业技术标准的生产型实训基地,既能满足学生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和1+X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又能满足企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技能比武的要求。

图2 政校企共同体模式

政校企共同体模式中政校企三方协同联运,共建共管、开放多元、支撑发展,形成产业教育新合力,推动产融合纵深发展。

4.2.2 深化教学改革,形成校企“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企业中智能设备产业链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集成与服务、应用与管理岗位的培养,必须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确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校企双方共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理实并行,校企互通”的课程体系;将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形成纵向递进,横向融通的实训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教学资源包,专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分阶段融入教学,讲练结合、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结合,实现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创新。

4.3 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实现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目标,就要开发基于智能制造企业实际工作能力要素的课程体系,构建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对智能制造专业的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提炼出其核心的职业能力,综合考虑人才社会职业能力特性等,从而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结构构架,以工作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改革。其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下图3所示。智能制造企业需要既懂高度智能化设备的操控和维护人才、又懂信息化系统操作和运行维护的人才,还要会网络化设备的操作和运维。此外,在数字化世界,知识的呈现形式变得离散化、网络化,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因此必须改革以往旧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完善智能化时代的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要合理开设信息技术类和网络应用类的课程,保障学生能获取一定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技能,以便在工作中综合运用,提升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

图3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4.4 深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团队内生动力

建立“双带头人”引擎机制,组建一支由教学名师、企业技术能手、高级技师和“双带头人”领衔的师德高尚、规模适宜、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健全“教学名师+产业导师”工作机制,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常态机制,让年轻老师在解决生产技术和产品工艺难题过程中快速成长,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对技能型的人才职业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重要基地,就必须改革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提升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培养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的综合性智能型人才,有效解决武汉城市圈智能制造人才的需求错位,提升本区域智能制造企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校企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