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PD 视域下校企合作的价值逻辑与实施路径

2024-01-02李维勇杨光李洪昌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协同

李维勇,杨光,李洪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23)

一、产教融合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如何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阶段。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产教融合面临着现实困境。首先,由于受到传统惯性思维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仍然将企业实践作为院校教学的辅助环节,只是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的就业,这种认知导致了不能产生真正的产教融合机制。其次,配套机制重“表”轻“里”缺少深入力度[2]。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配套机制不够成熟,表现在政府对于职业教育评价的指标不够清晰[3],教育职能部门对现有文件的执行力度不够。另外,企业投入的配套设施不到位使得产教融合往往流于形式,因为对于企业来说看不到实实在在的效益。第三是产教融合供需渠道“量”多“质”轻[4]。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缺乏校企合作平台,但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体系却没有构建起来,或者“流于形式”。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台,但大多是“一对一”的合作,由于单一企业资源有限且缺乏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合作往往内容单一、覆盖面窄、稳定性不强,从而造成校企合作质量不高、效力有限、合作程度不深、对接渠道不畅等问题[5]。鉴于此,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机制,在UPD 视域下探索构建职业教育产业学院的建设路径,旨在深入校企合作平台创建,挖掘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模式。

二、UPD模式的内涵

汇聚上下游企业的产教融合平台(Upstream firm-Platform-Downstream firm,简称UPD)[6]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形成的融合技术供给侧(技术链上游企业)和人才供给侧(学校专业)资源、搭建兼具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功能的平台,以创建更精准服务用人企业(技术链下游企业)需求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 所示)。

图1 UPD模式结构图

UPD 模式借鉴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互利共生格局的策略,基于对上、下游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不同动机的分析,搭建双功能平台,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平台市场化运营的技术服务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上游企业“拓展产品市场、降低客服成本、提高产品认同度”的诉求,并赋予平台自我造血功能;平台的人才培养功能满足了下游企业“获得与新技术配套人才”的诉求和上游企业培养潜在客户的需求;而学校通过平台的运行,形成了高水平的专兼融合师资团队,获得了先进的教学资源,拓展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合作三方中的任一方对平台的支持都将获得另外两方的回报,从而构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生态。平台运行得越好,所产生集聚效应就越大,汇聚的企业就越多,三方的获利也就越大。这一新的合作架构,将参与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变成了上下游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突破了高职院校落实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的瓶颈[7]。

在UPD 模式下,职业院校(人才供给侧)与技术链上游企业共同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将上游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转化为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通过平台的集成和转化,产业先进技术被融入教育教学过程,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滞后问题。此外,平台的集聚效应还会吸引技术互补型上游企业不断加入合作,从而汇集了用人企业所需要的多种技术,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增强了人才供给的有效性[8]。上游企业作为技术供给方,其所呈现的技术是下游企业生产的主流技术,并且引领下游企业是上游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游企业为扩大自身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平台满足客户培训需要,会及时将最新的产品(设备、软件、技术标准等)投入到平台上,并主动对业务团队进行技术培训,使专任教师的技术水平可以与企业工程师同步提高。而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市场化的技术服务,在市场驱动下及时更新服务设施,提高团队服务水平,倒逼教师技术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客观上保证了教学设备、实训环境与企业的生产实际同步甚至超前更新。

对比发现,在UPD 模式下,平台通过市场化运营,汇聚了大量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了校企“一对多”的合作格局。上游企业群为专业提供多方面的技术、设备和师资,下游企业群为专业提供多种就业渠道,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广度都得到拓展[9]。平台的运作呼应了上下游企业不同的利益诉求,技术服务功能既为下游企业提供了生产支持,也帮助上游企业拓展了市场;人才培养功能既为下游企业提供了适用人才,也为上游企业积累了潜在客户。此“基于技术与人才供给侧融合的UPD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项目获2018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UPD模式下校企合作的价值逻辑

根据赫尔曼·哈肯的协同学理论[10],“协同”是一种“协调合作”,协同的动力来源于合作主体利益需求协同,而协同的效果则主要表现在协同效应。高职院校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如果达不到1+1>2 的协同效应,校企合作必然会流于形式。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正经历着从无序逐渐走向有序、从形式化逐渐走向内涵化这样一个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基于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和合作协同的价值效应,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是未来校企合作的主流机制。

(一)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源”动力

企业推动产教融合的目的在于企业价值实现,不同企业的价值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上游企业来说,经济回报与市场拓展是其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需求;而对于下游企业来说,他们是上游企业的客户,需要的是技术多样化、商家多元化、服务资源整合化等。面对这些不同合作主体的利益需求,高职院校需要整合,以满足各种产业链需求。由此,不能再把校企合作看作是短期行为的项目合作,而需要强调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效性[11]。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中,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源”动力不足仍然是高职院校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难题。不解决“源”动力问题,就难以解决诸如合作形式单一、深度不够,产教融合供需渠道“量”多“质”轻等一系列问题,更谈不上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持久性,也就无法达到“校企协同育人”的预期目标。怎样解决“源”动力不足问题?首先要弄清学校与企业利益需求的差别、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的需求差别[12]。在合作主体利益需求整合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采取主动,针对合作中的不同需求设计校企协同的合作架构。

(二)合作协同的价值效应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永久”动力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如果达不到1+1>2 的协同效应,合作系统会陷入熵增原理,合作系统必然走向耗散,这样的合作系统是不可能具备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永久”动力的。校企合作是一种非竞争性战略联盟,是以上下游节点为中心的联盟形式,是一些不同需求整合基础上的协作创新战略组织,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在自我组织保障行动后的产物。事实上,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在与高职院校合作联盟体系中出现了不稳定因素,甚至威胁到合作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以节点为中心的合作协同联盟必须从外部寻找解决方法,使环境资源进一步整合和形成更大的联盟,产生更加稳定的合作协同价值效应。也即校企合作只能遵循合作协同的价值效应优势才能通过熵减机制的合作获得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永久”动力。校企合作联盟的功能不仅是以数学的方式增加,还可以通过定性转化为系统的整体功能而形成。由此,校企合作模式必须从外部环境获得外在的变革力量,正是为了各方的利益需求而产生非线性的创新机制[13]。

(三)合作协同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性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

校企合作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互补,这是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理论中所强调的“内在协同”,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进一步提高教育和产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这里的“内在协同”其实就是一种开放、共享、共赢的“平台思维”。目前,产教融合的根本问题仍然在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两张皮”未有效解决,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就是为了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能很好匹配的问题。通过合作协同的资源共享和互补性机制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让企业进校园,行业企业专家进课堂,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同时,学校要通过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学校与产业同向发力、共赢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向产业转移转化。政府要支持学校与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整合互补性资源,共建产教园区、科创新区、研发基地、转化中心,打造创新综合体,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

(四)合作协同创新引领和人才培养是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未来”动力

校企合作也能够激发创新和人才培养,这是赫尔曼·哈肯协同学理论中所强调的“外在协同”,通过双方的技术、经验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和人才培养,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持久动力来源于合作的战略思想和底线思维。校企合作是为了一时之需、解决燃眉之急,还是为了长久之策、持续发展?前者带有合作的偶然性,后者则是校企协同合作的必然性。由此,合作协同的创新引领和人才培养必然成为校企协同合作的内在目的和动力,必然诉求于突出多元办学格局的体制构建。通过构建多元办学格局形成良性协同资源共享和互补性平台,为学校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学校与行业双向互动协同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通过平台创新打破信息静态模式,构建学校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学校与行业同治互动格局,推动行业与企业、市场组织等其他主体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职业教育赋能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的实践,让职业教育找准方向、明确目标、实现发展,释放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驱动力,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和作用的发挥。

四、UPD模式下的产业学院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任务[14],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南信院)重点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科技、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产业领域,引入华为、中兴、阿里云、中电科技集团、中检集团、埃斯顿、西门子、阿里巴巴、网龙网络等上游企业,基于UPD 模式共建8 个产业学院,以联名企(上游企业)、促双元(产业链、教育链)、强载体(产业学院)的设计思路,提升学校校企合作水平。

(一)产业学院的架构

在“双高”建设规划中,南信院根据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改革要求,全面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打造一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15],为产业学院设计整体架构如图2 所示。

图2 UPD模式的产业学院架构图

基于UPD 模式的产业学院的整体设计思路:

1.服务一个专业群

产业学院应该在特定的专业领域中与龙头企业共建,形成紧密的产教融合关系,确保学院的教学和科技创新与行业需求密切相连,以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2.打造3 个平台

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学校的科研水平。

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产业学院与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3.建立一套机制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考核评估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4.成立一个产教联盟

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应共同成立一个产教联盟[16],以便更好地协调产教融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产业学院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这个联盟可以承担产业学院的各项规划、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共赢和合作共赢。

在UPD 模式下,充分发挥产业学院在资源协同、合作育人、技术创新、促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发展。

(二)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关键,是学校质量、特色和品牌发展的重要抓手。一个专业群要有一个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通过专业群与产业学院的联动,支撑专业群“产教双平台支撑,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将UPD 上游企业的技术、人力、设备、业务等资源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1.校企双元育人

依据行业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联合UPD 上游企业,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及更新的机制。大力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为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社会提供泛在、便捷的学习服务。优化教材开发、选用、审核机制,快速对接行业产业技术发展,及时开发活页式和工作手册式教材;结合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开发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建设省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运用虚拟仿真实训教学项目开展教学。南信院与上游企业联合牵头制定现代通信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等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共建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和实训基地,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2.现代学徒制建设

聚焦UPD 下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各专业群全面推进“招生招工一体、企业学校一体、工作学习一体、教师师傅一体、学生学徒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17]模式。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实践课程教学标准,强化实岗培养,有效融合学校的知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和企业的技能教学、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熟悉企业工作的范围和环境,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为长三角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制定校企导师选拔、聘用、培训、考核与管理办法;制定现代学徒制实施和学分制试点办法、现代学徒制企业遴选办法、学徒培养评估年度报告制度,开发现代学徒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南信院与昆山开发区及其企业共建“昆山学院”现代学徒制,实施“开发区政府+学校+园区企业群”现代学徒制共建模式,获首批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3.“1+X”证书制度试点

以“1+X”证书试点为契机,推进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UPD 上游企业的“1+X”证书,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相应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8],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参与国家“学分银行”制度试点,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南信院作为江苏省电子信息大类“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协作组组长单位,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组建“1+X”证书认证中心,成立相关证书江苏省师资培训基地和区域考试培训基地,引入企业资源,开发课证融通X 证书教材和实训项目,引领、推进全省职业院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的试点工作。

4.“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聘请UPD 上下游行业“工匠”和专业人士共建工匠工作室,实施“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养成计划,以“知、情、意、行”为要素,以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与工匠精神养成相融合的导向和要求,推广任务式、项目化、角色扮演等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作为“职业人”的学习体验[19];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的融媒体思政案例,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吸引力、实效性和获得感,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实习实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训、实习和顶岗实习在职业精神培养上的重要载体功能。“仪器仪表标准操作”课程通过深挖爱国爱岗、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等思政内涵,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荣誉称号。

(三)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1.ICT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ICT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平台通过与华为、阿里云、新大陆等上游企业合作,并整合“网络与通讯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江苏省科技厅移动增值业务研发与测试服务中心、江苏省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等资源,建成“ICT 协同创新中心”,组建ICT 技术应用科研团队,为上游合作企业提供客户培训、技术服务、科技攻关、智库咨询,为下游长三角地区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通信服务类企业(中邮建技术有限公司、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等)、政企网客户(国家电网等)等智能产业提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通信等方面的售后支持、员工培训和人才供给,同时为专业群提供教学资源、实训基地、混编师资等资源。

2.创新创业工匠工坊建设

“南信·腾讯云”工匠工坊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公司、南京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国首批腾讯云“互联网+创新创业”工匠工坊人才培养基地。工坊面向“工业软件+新兴领域软件+服务领域软件”特色产业发展体系,搭建“校园+研发园+创业孵化园”三园合一的特色大学生IT 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基于UPD的生态圈企业,构建“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虚拟公司运营+创业成果孵化+资源政策扶持”的渐进式培养、螺旋式上升的双创实践平台,共同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扶持计划(五个扶持阶段:项目入孵申请阶段、项目审核阶段、审核通过阶段、签约孵化项目阶段、项目孵化实施阶段),构建一流的数字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包括创意机制、产权机制、创业支撑机制和创业流通机制),引入“腾讯云+”创业扶持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咨询、创业孵化平台、技术支持、风险投资支持、营销扶持等服务。同时,将孵化器模式融入创新创业服务,组建创业团队,在技术手段、管理、专利、消费市场开发、投资融资等方面提供“一对一”的管理咨询服务。在此情况下,打造一支全面整合的创业师资队伍,率领学生转化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科研成果。

3.协同创新团队建设

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专业群为依托,遴选UPD 平台中的省技术能手、省技能状元、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以带徒传技、技术攻关、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艺传承等为目的,培养一批能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骨干教师和具有绝技绝艺的技术技能大师,指导学生参加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等大赛,同时承担或参与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培训,形成学校的品牌效应。建设产业教授团队,选聘科技企业家、技术主管、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产业教授和专业带头人,突出“产业+教授”’特点,帮助把脉专业人才定位,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岗位课程“素质+技能”菜单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并依靠产业教授协助整合企业人才资源,强化企业兼职教师执教能力培养。建设科技副总团队,充分发挥科技副总的桥梁作用,疏通企业人才和创新资源进入高职院校的新通道,打通高职学院人才和创新资源反向进入企业的新路径,打造融通各种资源、衔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活力的“系统链”,实现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促进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产业需求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四)深化集团协同发展

UPD 模式下的产业学院以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作为合作的顶层政策“深度设计”,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校企命运共同体充分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价值,促进了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的集聚融合。

1.产业学院理事会建设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组成产业学院理事会,形成校企共建、股份合作、政府主导、区域共享的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实现设置法定、职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管理机制。以南信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简称CQC)共同投资1000 万元建成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中认南信检测学院为例,学院注册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认南信(江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CQC、江苏省工信厅(学校主管单位)、学校及检测服务生态圈企业的作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协同、成果共享、创新激励和绩效评价机制、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共同开展质量检测、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创新创业等活动。该公司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促进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协同推进、相互促进、整体提升,实现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公司成功获批认定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并纳入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

2.职教联盟建设

基于UPD 模式,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教融合改革,共建职教联盟,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探索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创新之路。由南信院牵头,联合华为、中邮建等企业以及国内中高职院校,共建“长三角5G 数字化人才职业教育联盟”,本着“共建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围绕“推进高校间合作交流、实现联盟高校资源共享、5G 研究与成果推广应用、促进5G 产业生态体系发展”四大内容,开展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加强成员在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合作,为校企共建专业、共育人才搭建平台,在国内ICT 领域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协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