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久然:强壮玉米“中国芯”

2024-01-02石海芹孙妍

工会博览 2023年35期
关键词:京科中国芯新品种

□本刊记者 石海芹/文 孙妍/摄

玉米是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大、种业市值最高的作物,也是国际种业巨头激烈竞争的主要焦点作物。几十年来,我国无数科研人员一直在为研发优质、高产的玉米种子而奋斗。其中有一位奋斗者,用智慧和汗水创造出非凡业绩,在玉米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玉米DNA 指纹鉴定技术研发及应用等多方面担当重要角色,他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

人生选择:培育更好新品种

“人生因拼搏而闪光,事业因奋斗而辉煌。”这是赵久然的职业历程写照。2021 年11 月3 日,赵久然迎来了30 多年科研人生中的巅峰时刻。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赵久然和他的团队凭借“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玉米品种京科968 的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京科968”是他带领团队选育的200 多个玉米良种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2000 万亩,累计推广超1 亿亩,增产超100 亿公斤,是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主导品种之一。

说起初入“玉米圈”的那段岁月,赵久然常提到自己看过的一本书。1986 年,赵久然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那时适逢出国潮,不少同学忙着“考托”出国,他也曾心动过。但一本介绍美国农业科学家——矮秆小麦育种专家布劳格生平事迹的书改变了他的想法。“一个美国科学家都能扎根发展中国家,为饥荒世界带来面包,何况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呢!”赵久然毅然选择留在国内,并主动到条件相对艰苦的京郊玉米主产区延庆蹲点搞科研,立志为国家作贡献。

赵久然常常钻入试验地玉米田,对试验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和理论提升

白天,赵久然和农民一起下地,晚上就住在乡科技站的办公室里。整整6 年时间,赵久然走遍了延庆所有乡镇,在生产一线参与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在中低产田开发、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更重要的是,扎根一线的生产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农业研究一定要立足生产需要,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再将研究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当时,赵久然研究的是玉米栽培技术,但他在实践中发现农民对于良种的需求更加强烈,“在那几年里,我发现农民对好多技术都有需求,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良种。另外,那时候经常出现假种子,导致农民受到严重损失。”赵久然切身体会到,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自此,他将主要研究方向转为玉米品种培育及其配套的高产高效技术方面。

“需求从哪里来?从农业生产一线来。那就必须常到生产中去,深入田间地头、产业链中各环节去调研。问题找准了,接下来就要分析如何用科研来解决问题。”

迎难而上:从寻找种质材料到建立玉米身份证库

如果说6 年的下乡蹲点搞科研为赵久然确定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那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正式成立玉米研究中心就是他科研生涯的新起点。

1997 年,赵久然被任命为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带领几名科技人员开始艰难创业历程。回忆起那段岁月,赵久然表示,相比资金上的困难,最让他发愁的是育种材料的缺乏。玉米种质材料是育种必须的基础资源。“育种也好像采矿,找不到富矿区和原料,也就不可能出来金子。”赵久然说,玉米中心成立之初,只有区区几份玉米材料,与其他科研机构动辄上万份的材料库相比真是相形见绌。为此,他四处奔波。比如,寻求兄弟单位、相关课题组和老师的友情支持。有一次他路过一个城市,遇到有人正用玉米喂鸽子,他还抓回来一把当做种质材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每粒种子都有数万个基因,决定着产量、品质、抗性等各方面的性状。玉米良种对增产的贡献率已达到40%以上。但要培育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玉米品种谈何容易。新品种选育是一个漫长、繁杂的过程。科研人员要将具有不同优点的玉米材料通过杂交,让基因重新组合产生大量性状变异,将适合生产需要的好材料鉴选出来,培育出能够稳定遗传的优良自交系亲本,再进一步培育杂交品种。培育出好的杂交品种是一个万里挑一的过程,赵久然描述说。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这感觉犹如在黑暗中摸索,更像在大海里捞针。“一个育种科研工作者一生能够培育出一两个能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就是相当成功的了。”

虽然种业创新很难,但赵久然一直坚持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让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需求从哪里来?那就必须常到生产中去,深入田间地头、产业链中各环节去调研。问题找准了,接下来就要分析如何用科研来解决问题,”赵久然表示,“育种需要汗水浇灌,更需要知识智慧。”终于,他带领玉米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在2000 年育成审定了京科2 号、京早13 号两个品种,并在京郊等地大面积示范推广。

此后,赵久然通过育种实践与遗传育种理论相结合,创新提出并践行“五位一体” “高大严” “同群优系聚合”等育种方法,使团队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大大提升,近年来保持每年国审品种数量30 个以上,累计育成审定玉米新品种200 多个,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其中京科968 成为我国当前春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主导品种之一;京农科728 率先通过国家玉米机收籽粒品种审定;MC121 等免疫型高抗锈病系列品种被遴选为主导品种;京科糯2000 成为我国累计种植面积最大的鲜食玉米品种;农科糯336 被老百姓赞誉为“最好吃玉米”等等。

与此同时,赵久然还带领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构建了已有10 万多品种样品的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 指纹库”,并在品种审定、品种权保护、品种真伪司法鉴定、维护农民利益等多方面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新起点:攀登玉米科研新高峰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是一块“金字招牌”。作为玉米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赵久然的微信名称叫“玉米团长”,在他看来,带领团队开展玉米育种,当个“团长”比较适合。说到管理经验,赵久然的答案只有四个字——人尽其材。他鼓励大家能够放开手脚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要善于培养和展现自己的闪光点。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倡导年轻人要勇于接受挑战,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

这也是赵久然当时把一班人马凝聚起来,硬是把一个在当时鲜为人知,且在“玉米圈”里成立较晚的玉米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后来者居上的“秘码”所在。时光匆匆,一转眼,赵久然和玉米打交道已近40 年,他在布满荆棘的育种道路上收获了果实。更重要的是,他这一路培养了众多骨干,与同仁们一起构筑了玉米研究中心的坚实基础。

“登上一座高峰之后,你只会发现还有更多的山峰要去攀越”。人生就是一段路,犹如种业创新之路,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赵久然敬佩身边那些干一行爱一行、一干一辈子的“老科研人”,“自己的博士导师戴景瑞院士,都90 岁了还在满怀激情和期望地下田搞育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玉米新品种数量在不断增加,但赵久然始终没有忘记农业研究以生产需求为导向的初衷。“只有经得起生产实践检验和多种逆境的考验、农民认可的才是好品种。”赵久然表示,将以“老科研人”为榜样,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不断超越,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玉米良种,为社会多作贡献。在他看来,这样的人生才最有意义。

每一个玉米果穗在赵久然和他同事眼中都有着不同的“记号”

猜你喜欢

京科中国芯新品种
青菜新品种介绍
邓中翰和“中国芯”
让中国蔬菜种业装上“中国芯”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京科968不同成熟期种子活力研究
上海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的“中国芯”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甜玉米杂交种种子成熟度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