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失语
2024-01-02潘晗悦
◎潘晗悦
浙江省桐庐中学高三(1)班
2010年,“给力”一词作为新兴网络流行语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面对网友的振臂欢呼,我不以为意。可当“楼兰语”2023年多次霸占短视频热榜时,我方才惊觉,生活竟早已被网络语言无死角渗透。
是的,在短视频发展日新月异的现今,网络语言强势入侵了我们的语言系统,“文字失语”现象日趋严峻。
甚至都不用特意点开“楼兰语”主题下的视频,“敌蜜”“拱出去”这样让人不明所以的网络词汇正以一种奇特的形式出现,又通过汹涌如潮的短视频疯狂传播,网络上触目皆是。更可怕的是,当有人问起这些词语究竟是何意时,那些熟练操持它们的“专家”却哑口无言——他们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文字去解释词语的含义了,他们在岁月中“失语”,被原本可随心运用的语言文字给操控了。在这场“说话危机”里,我们不得不重新考量我们与话语的关系:理应是我们在说“话”,为何却成了话在“说”我们?
我以为症结就在于使用者对网络语言和“网络烂梗”的过度追捧和依赖。在互联网时代下,年轻人接触短视频更为频繁,为了追求所谓的新潮与时髦而刻意使用网络语言,久而久之便忘记了语言文字本真的模样,坠入“文字失语”的深渊。岁月失语,人莫能言。我们似乎在一次次玩弄“网络烂梗”中变得愈加低智化,低级而古怪的“网络烂梗”词汇也早已失去了其作为文字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让人落入既不能保证日常沟通的畅通无阻,又无法体现语言的得体优美的俗套之中。
低俗的网络语言流行一时,毁掉的可能是漫长历史中的传统词汇。语言文化的气质一旦被损坏,就很难随着流行的过气而快速恢复。我不愿看见中国特有、传承千年的语言文化被低俗用语的洪水吞噬,我更不愿看见乌烟瘴气的“网络烂梗”将讨厌的魔爪伸向和谐社会:“出生”本应承载新生生命的喜悦,而非谐音的谩骂用语;“宁”本应象征安宁平静的寓意,而非阴阳怪气的讽刺……网络语言渐渐拉远了日常用语和规范词汇的距离,我们正常说话的权利也似乎正被网络语言侵害,从我们选择词语说话转向了词语挑选载体来输出。我不敢想象,当我们真正需要在正式场合得体地说话时,以我们匮乏而干涩的语言又该如何表达。
我们希望抵挡“文字失语”的侵袭,保留优雅得体说话的权利,让中华民族悠久的语言体系在岁月的长河里薪火相传。让“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多于“被放鸽子”;让“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多于“约吗”;让“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多于“起来嗨”;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多于“佛系”……抛弃“网络烂梗”,汲取中华语言真精华,历久弥新,亘古绵长。
岁月不可“失语”,文字草色青青。愿烧一把野火,焚尽网络野稗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