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审计微专业育人模式研究
2024-01-02王肖燕
徐 超,王肖燕
(南京审计大学 计算机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0 引言
落实“科技强审”战略,加快审计的数字化转型,推动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和审计模式变革,着力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助力国家审计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数字化时代审计工作最主要的任务[1]。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其还包括信息系统审计、网络安全审计、数据隐私审计等,审计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众多行业中逐步进行深度应用,未来对会计和审计领域也将产生颠覆性影响[2-3]。审计将更多地依赖于数字化技术,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式,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4-6]。
为此,智能审计作为数字经济时代一种新型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其对审计人才的要求相比传统审计模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1]。目前,智能审计人才的供需矛盾凸显,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智能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而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智能审计人才尚存在较大缺口;②智能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尚未完善,缺乏成熟的课程和教材,无法满足当前对于人才的需求;③智能技术的出现正在逐渐革新传统的审计模式,审计正从以人为主的模式向以机器为主的模式转变,存在相关方法和经验总结不足的问题。
微专业是目前在大学里开设,但又在本科专业目录之外的新型专业,一般是围绕某个特定的新兴领域或热门技术方向而设置的[7]。学生会在较短的时间里学习一套相对灵活的核心课程,既能够开阔视野,又可以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兴职业领域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微专业教育正是为了满足此需求而诞生的。微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具有高阶性、交叉性和挑战性,聚焦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8]。例如山东大学设置的微专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连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桥梁,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和职业发展引导作用。同时,微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具有前沿性,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并突出强调实践性[7]。例如湖北工业大学的13 个微专业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跨院系、多学科专业集群。此外,微专业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9]。例如广东工业大学开设的微专业面向广东省10 大新兴战略性和10 大支柱性产业集群的布局,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本文讨论的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重点围绕数字化时代审计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审计学科交叉融合的智能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依托南京审计大学“大审计”平台加强政产学协同育人,通过跨学科专业学习和团队实践,使学生掌握数字化背景下智能审计的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审计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与综合分析的能力,为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项目实践与数字化审计平台研发打下坚实基础。该微专业将参考已开设微专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智能审计人才的培养需求,探讨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育人模式,以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审计行业发展的新需求。
1 数字经济时代智能审计人才培养要求
在数字经济环境下,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以及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新挑战和新任务。各行各业都在实施新技术、应用新方法,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审计需求[10]。智能审计的兴起可以协助审计人员更好地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挑战。
实施智能审计,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是智能审计发展的关键[1]。通过实践,本文总结出智能审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数据量激增,审计工作也需要依靠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发现异常和风险。因此,需要审计部门拥有精通数据分析与挖掘的人才,能够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关键信息,为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信息技术当前已深度融入被审组织的各个运行环节,审计人员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相关信息技术,才能正确地评估信息系统或开发用于审计的软件工具等。再次,数字经济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如电商、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兴行业的审计工作需要熟悉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的人才,能够针对其风险与控制手段进行审计。因此,需要审计部门具有掌握新兴行业领域知识并具备审计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最后,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的业务和资产已越来越全球化。审计人员也需要具备国际视野,能够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会计准则与审计要求,并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因此,需要审计部门拥有国际化人才。
然而,目前审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上述要求。首先,为适应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审计行业变革,高校需要培养与人工智能领域跨界复合的专业型人才[11]。但传统的审计学与计算机相关专业分别属于相差较远的不同学科,两者之间的结合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文科类教师多数无工科背景,较难精通人工智能新技术及新兴的审计业务,与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要求不符。其次,智能审计相关课程设置未成体系。目前开设智能审计方向或专业的高校还较少,其人才培养方案也仅是在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方案中较生硬地添加了程序设计、数据库、数据分析等计算机相关课程,尚未对智能审计相关理论与实践工作进行全面梳理,不利于学生对该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再次,用于实践的智能审计平台屈指可数,涉及智能审计的应用案例总结也寥寥无几。目前审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常用的辅助工具仅有电子表格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及一些财务软件等,远远达不到智能审计实践技能培养的技术要求。
因此,本文创新审计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设置和建设智能审计微专业,有机地构建较全面的智能审计知识体系,以适应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审计行业的变革。
2 微专业建设意义
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多领域交叉的综合知识。只有通过跨界学习,高等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2.1 微专业建设模式
微专业建设是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12]。微专业是一种灵活、短期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旨在满足学生和职业人士对特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需求[13]。
目前,越来越多高校开始设置微专业,这些微专业通常由学校的相关学院或研究中心负责开设,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微专业有助于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但微专业的建设通常需要学校与行业和企业进行合作。行业和企业可以提供实际的应用案例及项目,为微专业教学提供实践应用基础。同时,行业和企业还可以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并提供职业发展的支持。微专业提供了较灵活的学习路径,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也可以组织线下的实践活动和讨论。这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
然而,微专业的建设也存在着若干挑战。首先,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涵盖多个领域,要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其次,需要具有交叉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授课教师,对师资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最后,微专业的认证制度尚不完善,难以为未来学员求职提供强有力的证明。
总体而言,微专业的建设是积极的,已经在很多高校内得到了实践和推广。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微专业在未来大学教育体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2.2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建设的意义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审计成为审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建设智能审计微专业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具备智能审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求,只有通过人才培养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数字化时代对审计工作的挑战。因此,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设置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智能审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其次,智能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种新模式,其不仅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审计思维和方法的转变。通过建设智能审计微专业,可以推动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培养具备智能化审计思维和能力的人才,推动审计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再次,智能审计涉及会计、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建设智能审计微专业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的人才,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竞争力。最后,智能审计是未来审计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智能审计微专业,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增强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南京审计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从以下5 个方面进行构建和实施:
3.1 培养目标
智能审计微专业定位于培养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掌握智能审计理论和技术基础知识,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审计作业与审计管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智能审计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专业认证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数字化智能审计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流程自动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具备大数据环境下审计数据采集、处理与挖掘分析的能力,掌握常用的审计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和工具,同时具备非结构化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能力;理解数字化赋能的智能审计模式,学会使用高效自动化处理技术替代重复性审计执行过程的技术,掌握利用人工智能替代审计人员基于经验的审计执行模式的技术;能够综合运用数理科学、工程技术基本原理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备编制项目智能化审计方案以及组织实施的能力。
3.2 师资队伍建设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联合行业知名专家和教学名师共同组织微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均为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校教师将定期与审计机关或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让教学更贴近行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师资队伍,将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通过培训、学习和实践,提升现有教师的数字化智能审计能力,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通过引进具有数字化智能审计领域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或紧跟审计前沿的科研人员,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再次,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培养数字化智能审计人才,通过合作引入更多师资力量。最后,建立微专业的培训平台,为教师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和相关培训课程,帮助教师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更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建设一支具备数字化智能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为数字化智能审计专业的发展提供稳固的支持。
3.3 课程体系构建
为了满足多维度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精心设计了本微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选择了一系列典型的实践案例。首先,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优化。其中,既包括数字化智能审计的发展和导论等基础知识,又包括审计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自动化审计、审计数据模型等理论与技术知识,还涉及数字化智能审计开发工具和实施案例等。其次,注重课程实践。本文从审计实务中提炼并精心设计了大量实践案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多数实验要求学生在课上进行示范和分组讨论。此外,通过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个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达成对学生5 个维度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Fig.1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digital intelligent audit micro-credential图1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
通过教材和课程的建设,最终形成以8 门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课程体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Course contents and objectives表1 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
课程体系所涵盖的各模块如下:
(1)数字化智能审计理论基础模块。主要介绍数字化智能审计基本概念、技术前沿及实务发展现状,包括数字化审计相关标准、规范、程序及应用技术等。
(2)数字化智能审计技术工具模块。涵盖基于Python的科学计算,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审计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技术以及流程自动化常用的扩展库,同时介绍数据库查询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
(3)数字化智能审计应用实施模块。包含智能化审计项目实施中涉及的相关技术与应用,如审计流程自动化、审计分析建模、图像识别、数据分类、文本挖掘、智能预测、风险预测、知识图谱等。
(4)数字化智能审计综合实践模块。介绍利用智能技术实现审计作业和审计管理的案例,包括经济责任审计、扶贫审计、金融审计、IT 审计等方向。同时,结合当前数字化审计平台的应用情况,使学生熟悉相关工具的使用。
3.4 虚拟仿真实践平台
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考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4-15]。为了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南京审计大学智能审计学院与科大迅飞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字化智能审计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平台所涵盖的模块如图2所示。该平台通过将虚拟环境与真实设备相结合,高度模拟各种业务情境、行为场景和个体特质信息数据。一直以来,审计现场实践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例如时间成本高、易受各组织管理制度的限制、涉及交叉知识使得阶段性实践难以有效展开等。该平台将克服以上问题,通过平台提供的资源和交流通道,学生还可以学习到来自不同领域和背景的审计专业人士的见解及经验分享,有助于学生拓宽对审计领域的认知。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互动和讨论,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拓展审计评价的视角,提高问题解决的全局性和综合性。因此,该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Fig.2 Framework of the virtual simulation practice platform of digital intelligent audit图2 数字化智能审计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框架
据此,本文构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智能审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校内和校外的大数据审计竞赛等,达到强化实验教学的目的。该平台为每位学员开设平台账号,提供学习任务查看、在线学习、线上练习、线上答疑、信息统计等功能。
3.5 教学组织与考核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教学组织与考核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进行教学组织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因为班级成员来自不同的学院或不同的专业,所以上课时间主要安排在晚上、周末、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其次,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在线讨论平台等,方便学员随时进行学习和交流。再次,根据学习目标合理地设计学习任务,包括材料阅读、课程实践、项目讨论等,帮助学员逐步掌握智能审计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最后,为学员提供学习指导和专业教师的答疑支持,及时解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微专业考核方面,考核方法要确保公平、客观,并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具体考核方法包括:首先,通过布置作业和项目,考察学员对智能审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其次,安排实践和实验环节,考察学员在实际操作中的能力和技巧。再次,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和演示,考察学员的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设置考试和测验,根据学习目标和学员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考核方法,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并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4 实践效果
2022 年10 月,南京审计大学智能审计学院召开了“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论证会,与会专家指出审计的智能化和完全信息化势在必行,否则审计单位将难以整合审计资源,更有甚者可能失去审计资格。因此,专家对于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设置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
2023 年4 月,南京审计大学在审计署党校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开班典礼,取得了良好反响。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第一期也于2023 年4 月开课,一共16 学分,学制8~12 个月。首批微专业学员以在校本科生为主,学员性别男女比例约为1.4:1。如图3 所示,约50%的学员来自审计学与会计学专业,约30%的学员来自经济学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其他学员来自计算机、金融学与数学类相关专业。
Fig.3 Student distribution of digital intelligent audit micro-credential图3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学员分布
通过微专业课程的学习,学员不仅能够了解智能审计发展的趋势,掌握大数据审计理论与技术及自动化审计方法,而且能够掌握智能审计研究与开发的工具和方案,获得实践项目经验。微专业学习结业后,学员具有进行大数据审计、自动化审计等相关审计工作的设计、开发、组织等能力,能够胜任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等相关工作。
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创建满足了智能审计师资培训、学生辅修等多种需求,探究了校内外智能审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途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5 结语
本文从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提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打造以及教学组织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智能审计微专业建设,不仅超越了传统学历教育的局限,而且为审计人才的非学历教育开辟了一种新模式。该方式有效解决了审计专业现场实践教学的难题,填补了审计跨学科课程资源的空缺,从而为高校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通过认证的学员将能够更好地满足审计行业发展的需求。总之,数字化智能审计微专业的设置是一项有益的探索,能够为智能审计人才培养提供更加系统化、综合化的教育和培训。未来将在持续改进线上资源、加强学员在线互动以及丰富实验案例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学员们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及更便利的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