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大繁荣 公募基金权益格局重塑
2024-01-02袁京力
袁京力
ETF正受到投资者的关注。Choice数据显示,2023年12月11日至12月22日,场内股票型ETF净申购150.23亿份。其中,沪市股票型ETF净申购142.37亿份,深市股票型ETF申购7.85亿份,以最新净值计,净申购资金达到146.39亿元。
这只是2023年以来ETF红火的一个缩影。2023年10月23日,中央汇金公司宣布买入ETF,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
此后的12月1日,国新投资有限公司增持中证国新央企科技指数基金,并将在未来继续增持。ETF正成为机构投资者增持股票的工具。
在主动管理基金缺乏赚钱效应情况下,ETF凭借着低费率、高流动性、分散化投资、高透明度等特点吸引多类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经历了大扩容之后,环境已经发生较大变化,主动管理基金抱团、自我强化模式的超额收益下降,或已难以为继,ETF的配置价值越来越得到凸显。
2023年以来,两家深耕ETF的基金公司获得了较大的规模发展,华夏基金和华泰柏瑞凭借在ETF的提前布局,在下跌市场中规模表现优异,目前各家基金公司正厉兵秣马,ETF发行争斗战已经打响。
2022年年底,以ETF和指数基金为主的股票型基金的份额为2.01万亿份,截至2023年9月底,已经增至2.51万亿份,增加5000亿份;反过来看,以主动管理为主的混合型基金份额则出现缩水,2022年年底,混合型基金的市场份额是4.08万亿份,2023年9月底缩水至3.74万亿份,期间份额缩水了超3000亿份。
自2019年年初上证指数跌至2441点的四年新低后,股票市场开启了一波持续近三年的上涨行情,凭借集中重仓白酒、光伏、新能源车、医药和芯片的抱团行为,主动管理基金大放异彩,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期间涨幅一度接近2倍,普通股票基金指数也上涨超过1.5倍。
不过,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和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数下跌幅度均在30%以上,两年多时间缺乏赚钱效应。
这也导致投资者对主动权益基金的信心不足。2023年上半年,主动权益基金赎回份额为1084亿份,三季度又扩大赎回了1024亿份,单季为2021年三季度以来的最大;上半年新发基金为874亿份,三季度仅增加了199亿份,基金发行也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从过去五年看,抱团初期虽然也带来了赚钱效应,但后期却引发了重仓股的非理性繁荣,部分重仓股基本面不及预期,反向引发投资者出逃,最终形成负反馈。部分基金因为过于重仓,导致调整难度加大,没有达到分散个股风险的目的。
此外,经过多年的快速发行,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市场共有4281只主动权益基金,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53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2297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420只、平衡混合型基金25只。数量的大幅增加也给投资者或者投资顾问的选择带来了挑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全市场已经上市的ETF基金共有885只,份额为1.77万亿,管理规模为2.04万亿元,2022年年底分别为1.18万亿份和1.62万亿元,增速分别为50%、25.9%。
ETF避免了主动权益基金集中持股、投資透明度较低的缺点,还具有交易便捷、交易和管理费用较低的优势,从2004年华夏推出首只ETF开始,至目前已经接近900只产品。过去五年,ETT并没有受到市场调整的影响:2018年至2022年,ETF管理的规模分别为5773亿元、7530亿元、1.09万亿元、1.42万亿元和1.62万亿元,即便2023年到目前为止主流指数处于调整中,但到2023年年底仍有可能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
以投资范围论,ETF主要分为股票、境外、债券、商品和货币等,为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据华宝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上半年,在ETF前十大持有人数据中,股票ETF以保险持仓最高,境外ETF以保险和境外机构持有规模占比较高,债券ETF、商品ETF以证券公司持有规模占比最高,货币ETF以境外机构持有规模占比最高。
另外,中国ETF市场正形成宽基ETF用于长期配置、行业主题ETF用于博取短期收益的格局,行业主题ETF正大步追赶。从2018年四季度开始,随着股票市场行情启动,行业主题ETF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其存续规模迅速攀升至与宽基ETF相当的水平。上海证券认为,行业主题ETF风险小于个股,但弹性高于宽基指数,尤其在牛市期间,强势行业主题涨幅更高,成为投资者短期波段操作、抓取行业赛道、博取更高收益的有力工具。即便处于震荡或下行区间,但市场仍热点频现,结构性行情不断,为投资者提供了有力的投资渠道。
全球ETF的快速发展或者预示了中国ETF尚有很大的空间。自2005年以来至2022年年末,全球ETF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9.8%,远超同期全球共同基金7.4%的规模增速。
20世纪90年代首次问世至今,伴随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认识的提高,ETF在美国发展迅速。2003年年底美国ETF净资产只有1510亿美元,2014年达到1.98万亿美元,增长了13倍,再到2021年总计接近7.2万亿美元,规模增长迅速,占比从2003年年底的不足3%,到2014年年底已经超过11%,到2021年年底占美国机构所管产品的21%,产品已经接近2700只。
回顾美国ETF规模增长的历史,核心驱动力有二:一是超额收益下降,主动管理基金无法跑赢指数;二是财富管理机构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越来越多的投资顾问在客户的投资组合中使用ETF,而中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财通证券认为,未来中国股票ETF规模复合增长率达到21%。
在ETF发行上,近年来华泰柏瑞和华夏基金凭借深耕耘ETF实现了规模上较大发展。
华泰柏瑞成立于2004年年底,奉行“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并行的策略,但公司最大的特色还是被动管理产品,2006年11月发行上证红利ETF,2012年5月成功发行沪深300ETF,分别募集了23亿元和330亿元;截至9月底,上证红利ETF和沪深300ETF规模分别为161.8亿元、1202.08亿元,两者合计为1363.88亿元,占公司股票型基金规模的比例接近80%。
据华泰证券公告,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華泰柏瑞基金的营收分别为14.03亿元和8.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9亿元和2.37亿元。凭借2023年的ETF扩容,华泰柏瑞基金有望成为少数不受或者较少受到主动管理费用下调影响的基金公司。
华夏基金曾是国内管理规模第一的基金公司,凭借前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孙建冬等所管理基金创造的辉煌业绩,华夏基金实现了公募管理规模持续多年第一的成绩;后来,明星基金经理及高管离职,华夏基金在主动管理基金第一名逐渐被其他基金公司超越。
此后,在新任总经理李一梅的带领下,华夏基金发力被动收益产品。2018年,华夏基金权益类ETF达到1434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76只非货币ETF总规模达到3789亿元,高居行业榜首。华夏基金旗下的科创50ETF、上证50ETF都为细分品类的第一。
ETF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中国、美国管理规模最大的ETF产品成立时间较早,国内来看,目前11只百亿元规模指数ETF中,8只成立于2013年及之前。
以沪深300ETF为例,4只超百亿的产品均成立于2012年或者2013年,成立最早的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千亿元。财通证券表示,原因在于:ETF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发行较早的产品及管理人更容易形成品牌效应;由于ETF产品同质化高,管理人一般通过低费用率吸引投资者,先发产品形成规模效应摊低固定成本,从而进一步降低费率吸引更多投资者。截至三季度末,ETF管理规模前四大的公司占全市场ETF规模超过50%,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ETF的成功让更多基金公司加入到发行行列中来。据上海证券统计,截至11月26日,2023年共发行135只ETF,合计发行规模为893.99亿元,发行数量比2022年同期增长34.74%,规模同比下滑34.74%。在市场出现连年下跌情况下,这一发行成绩殊为不易。此外据媒体统计,全市场共有超过100只ETF待审批,涉及近30家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