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球俱乐部、影片、东方甄选和市场定价错误

2024-01-02林松立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5期
关键词:董宇辉卖货俞敏洪

林松立

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而言,投资者对于一个细分行业:足球俱乐部,一定感到很困惑。这个困惑在于足球俱乐部基本不盈利,价值却能逐年攀升,而且并没有任何被判定定价错误的迹象。

这种现象不限于足球俱乐部,还存在于影片和直播电商中,它们的商业模式有共通之处。

曼联足球俱乐部,它是过去十几年,甚至可以说过去几十年经营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但是,曼联过去五个年度也仅仅只有在2019年略有盈利,其他年度,基本都是亏损。不但亏损,每年还要投入巨大的资本开支。过去几年,曼联的负债增加了五六亿英镑,这些资本开支,最终将会在利润表上转为更大的亏损。

但过去十年,曼联的市值并没有下跌,反而大约要比十年前增值了一倍。由于十年前曼联市值就很高,所以曼联市值增幅,是英超俱乐部中增值幅度最小的。而像郭广昌在2016年购买的狼队,增值幅度可能达到了十倍。但这笔投资远低于十倍,因为在买入后的六七年时间里,郭广昌需要投入不少。而曼联虽然不盈利,市值目前却高达30亿美元,在溢价一倍的情况下,大股东依然不愿意出售曼联。

当年张近东也购买了意大利的国际米兰足球队。其实,意大利足球正在没落,英超由于经营得法及其他原因,一直在崛起。但饶是如此,张近东如果愿意出售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的话,他还能赚到一大笔钱,从账面来看,当年不足3亿欧元的买入价,现在卖出15亿欧元的可能性并不小。

足球俱乐部,虽然年年需要投钱进去,是一个无底洞,但市值却一直往前涨,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富豪的大玩具。有些富豪比如巴菲特把99%的财富,在死后捐给了慈善机构;有些热爱足球的富豪,买入一个俱乐部,也是变相地把财富返回社会——前提是你得有持续投钱的能力。随着富豪的财富越来越多,而足球俱乐部又这么有限,那价格只能水涨船高了。

英超和意甲西甲等足球俱乐部,每年需要投入巨额的资本,而盈利却极其艰难,这个特点,跟这项运动的奇怪特点分不开:俱乐部的巨星要拿走相当大的一部分利益,以至于看上去类似整个俱乐部和球迷都是为几个巨星打工一样。梅西自不用说,年薪高到了以至于贝克汉姆的迈阿密国际足球俱乐部,都负担不起(其他所有俱乐部必须分摊一部分梅西的薪水,依据是梅西来到美国足球联赛,大家都受益。而其他俱乐部也都一致同意)。

像曼城足球俱乐部,德布劳内和哈兰德的年薪都是高达2000万英镑,一年球员的薪水开支就超过了4亿英镑。除了薪水,还有球员的转会费、签字费和奖金。像哈兰德,恐怕一年要从俱乐部拿走大约5000万英镑左右。而一年俱乐部的总营收不过7亿英镑。

跟足球俱乐部很像的另一个行业是影片,出演演员的片酬,经常拿走了大多数票房收入。毕竟票房火爆的只有少数电影,考虑到大部分影片票房极差,所以投资拍摄电影的投资,真的就跟投资足球俱乐部一样。一部影片的制作成本,有时候由于邀请巨星加盟,片酬可以占到制作成本的80%多。如果影片能获得成功,也不过收回一点可怜的回报而已。

这两个细分行业,从投资角度而言,都可以归入最烂的商业模式了。

直播卖货这个行业,作为新出现的一个细分行业,虽然被研究不多,却很类似以上这些行业的特点,当东方甄选市值上冲到700多亿元时,市场很有可能错了。现在东方甄选市值回落至不足300亿元,即使如此,从长期来看,市场依然有可能错的很离谱。

东方甄选不管市场给予多少估值,从投资角度而言,价值很低,依据主要有三点。

一是卖货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商业模式真是糟糕透顶。

直播卖货,侧面来讲,可见卖货的这个行业,实在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烂商业模式——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以至于生意越做越大,但赚钱却越来越难。

从最早的超市和购物中心等大卖场,以苏宁为行业第一的家电大卖场和各个超市连锁店,才短短的十几年,就被电商打得纷纷倒闭关门。外商麦德龙和家乐福,全军覆没退出中国;而沃尔玛,即使不关门,目的多是配合山姆会员店。电商阿里的崛起,很快遭遇竞争对手京东,京东之后又是拼多多,才五六年时间,市值已经超过了阿里巴巴。然而还没完,抖音等直播卖货,和美团等社区团购和闪购,又要从中分走一些市场份额。

二是直播卖货商业模式更加糟糕。

近期有俞敏洪的一个视频在流传,内容是俞敏洪讲述当年他的新东方一个讲课名师,要求俞敏洪把营业收入的1/4,作为工资支付给他。俞敏洪只能同意,但同时立即培养一个老师来取代他。俞敏洪讲述这个往事的时候,还有点心惊肉跳。但直播卖货,远比这个还糟糕百倍。

前文提及贝克汉姆邀请梅西来加盟,但俱乐部无法支付其如此巨额的工资,要求其他俱乐部也要分摊。其实除了梅西,内马尔、哈兰德,乃至一般人压根没听说过的比如桑乔和福登这类准一流球员,薪水也是千万英镑之多。

影片制作中的超级巨星亦是如此,所以反而是迪斯尼的几部动画片,带给了公司巨大的利润,原因就是因为动画片省去了一大笔影星的片酬。

而超级主播的分成只会更多!一般的超级主播,比如李佳琦这类级别的,要求分走卖货金额的1/4,还算是偏少的。分走三分之一算是正常的。李佳琦和董宇辉这类的超级主播,其实是公司所有员工为他们打工——他们要拿走绝大部分的利润。

当然也可以不邀请李佳琦和董宇辉这类的超级主播,那么一年公司直播卖货能卖个十亿八亿元,那就是不得了了。

一个优秀主播影响力可以大到“离开某个主播,企业就不能正常经营”的境地?是的。这是直播行业一个重要的特征。相信这次东方甄选风波后俞敏洪已经认知到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从理性出发,这类严重依赖超级主播或巨星,他们拿走大部分利润的公司,这种商业模式极其糟糕的公司应剔除。

主播就是最最重要的一环,谁都可以替换,但唯独主播不行。事件反映出直播带货在当下市场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头部主播对一个平台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而短视频时代,当然,能有如此影响力的超级主播,也是凤毛麟角的,除非个人能力非常突出。

能力突出还不够,新东方这么多优秀的老师中,要是俞敏洪换一个去取代董宇辉,培养他,能成为接近于董宇辉影响力的直播么?除非运气特别好,否则太难了。甚至董宇辉也是有着极大的运气成分——他草根他北漂,又有着没有被磨掉的纯朴,又是他第一个出现时,突然就引起了共鸣,就成为了网红。

三是东方甄选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建设供应链,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真不令人乐观。东方甄选具备这样的能力吗?这些产品几乎全都是竞争极其激烈的产品。由于直接B to C,目前来看,通过直播卖货毛利率非常高,接近50%。但这些产品未来有多少的竞争力?

当年的网易严选的发展历程,很值得投资者参考。网易严选是中国最早开始这个模式的创业者:到处寻找那些替国际大牌代工的厂家,由它来打出网易严选的新商标来。开始几年,都是翻几倍的增长,但突然就戛然而止了。为何?因为加入的竞争很快就很激烈了——卖货一下子竞争得非常激烈。它销售的几乎每一个产品,全都是竞争激烈。烤肠很快地就各个厂家都要寻找厂家加工,摆上自己的直播间;意面也是,牛肉丸早已遍地都是。东方甄選公告截至6月底,已经有了130个自营产品,管理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这完全不同于之前的新东方教育。

几乎没有消费者在乎是自建工厂,还是第三方工厂,消费者认可的是董宇辉这个主播。

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从理性出发,这类严重依赖超级主播,超级主播应该会拿走大部分利润的公司,这种商业模式极其糟糕的公司,必须剔出自己的股票池。

猜你喜欢

董宇辉卖货俞敏洪
梁晓声交契无老少
粉丝为什么喜欢董宇辉
俞敏洪的坚持
Ion migration in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QLEDs and its inhibition
梁晓声交契无老少
走出广播节目直接“卖货”的误区
直播卖货还能火多久?
销售要突破“卖货”思维
Enterogenous infection of Candida albicans in immunocompromised rats unde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俞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