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体化教育研究

2024-01-02王曦曦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专业

王曦曦

(南京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江苏 南京 210023)

目前高校大多采取大类招生的方式进行本科生招生录取,使得当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问题日渐突出,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强化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也逐渐成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此讨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认同教育的一体化推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用于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新路径。

一、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体化教育的可行性

(一)高校作为一体化建设主体的迫切需求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立身之本。树人的前提是立德,专业优秀和德行高尚是不可分割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1]。特别是像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专业,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差距。因此,高校必须引领优秀人才树立投身奉献在创新型和紧缺型专业的信念,在专业认同上产生对这些重点领域专业由内而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产生持续的专业投入才能不断勇攀高峰,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就培养过程而言,理想信念的树立和专业认同的建立始终贯穿其中。从大类分流时如何选择专业,到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的学业投入,再到毕业去向的确认或是进一步求学专业的选定,在学生整个培养阶段,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状况。

(二)学生作为一体化建设客体的现状问题

大类招生后学生之所以出现迷茫、焦虑、无所适从等现象,多因学生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2]。要更好地推动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教育,必须首先要坚持研究好当代大学生特点,加强剖析其思想、把握其思想动态。

宏观上讲,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速度加快,学生追求思想独立,也塑造了他们独特的个性。他们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思想价值、行为方式等均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3]。西方文化的传播在促进大学生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反作用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精华的吸收,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专业认同的发展。

从教育体系上看,部分学生家庭对教育的期待从单纯的学习知识,转变为追求教育投资的回报。一些家长甚至不顾孩子的喜好和特长,只根据专业的预测收入决定其专业选择。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关联愈加紧密,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更加明确,这种“明确”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业追求上趋向简单化和功利化,即只愿意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这种观念也使得“冷热”专业愈加失衡,与大类分流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专业机会的初衷背道而驰,对热门专业过分追逐,导致原来热门的专业更加热门,冷门专业直接面临招生数量缩减甚至被淘汰的境地[4]。此外,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淡漠和专业学习的功利化相伴而生,所谓的害怕投入没有回报、为回避各种竞争而放弃机会等消极态度的产生,都是理想信念缺失、专业认同消极的表现。

从学生个体发展上看,思维领域的独立和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导致对个性化选择权的需求成为主导。加之本科大类招生的推行,使得原有的院系培养体系被打破,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和专业认同教育工作呈现出开展时间缩短但难度加大的态势。

综上,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的情况下,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学科设置的匹配度日益下滑,急需创新方法应对当下学生培养提出的挑战。

(三)两者作为一体化建设载体的共生互通

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的出发点是在立志上下功夫,通过思想教育引领达到一定的认同。个人思想和情感在对特定理念进行理解、体会后达成认可并接受,进而于外在行为和内心认同产生积极的适切。所以,了解个体心理特征、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等,都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

通过思想状况分析发现其在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中的困惑,并从个体实际情况出发,激发个体由内而外地认同和了解自身。专业认同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了解自己,通过对自身特点的分析为自己制定更加适合的学业发展道路。而理想信念的建立为恰当地认识自身特点、建立客观的专业认知进而产生合理的专业认同打下了基础。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对专业认同教育的开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两者一体化必要性的体现。

同时,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的目标都是建立归属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激扬每个中华儿女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激励受教育者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5]。可以看出,理想信念是群体共同的理念,是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共识。形成群体认同的信念,进而促使为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专业认同在认知阶段,可以通过对专业的了解和感知产生专业归属感,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心理安定感和情感上的愉悦,从而加大学习投入。两种归属感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就对个体的激励作用而言是相同的。

因此,两者起点都是认知活动,从个体的自身特点分析入手,终点都是心理认同后产生的归属感和愉悦感。从心理学上,两者一体化推进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两者间的冲突

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更高目标,会与个人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可能造成两者对立和冲突的现象。

(一)因学生自身发展

当代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正向或反向的专业认同,都可能与理想信念产生冲突。一方面,反向的专业认同本身是消极的,与积极的理想信念存在冲突。理想信念的引领可以促进专业认同的深化,加大学习投入。另一方面,正向的专业认同与理想信念发生冲突时在于取舍问题。正向的专业认同对学生专业潜能的发挥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当学生在职业选择上考虑经济价值和预测未来收入时,就必须在理想信念和专业发展之间做出抉择,而出于对个人得失的考虑,专业发展在选择中往往会占据上风,部分学生认为社会只是作为个人发展的现实条件存在,无法将理想信念转换为建功立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愿投身国家需要的专业,从而产生矛盾点。

(二)因高校自身发展

一方面,僵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无法适应学生的思想需求,从而影响专业认同的正确建立。随着学生的信息接受渠道多元化、网络化和碎片化,学校依然靠课堂传授推动建立理想信念,在实效和时长上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无论多么高尚的理想信念,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都无法产生作用。理想信念的弱化直接造成专业认同的影响力减弱,不能为专业认同的正确树立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学校专业设置的功利化削弱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招生时学校将优势专业作为吸引学生投考的筹码进行大力宣传,同时又将弱势专业与之搭配,通过校内的二次选拔为学生重新分配专业,由此部分学生产生的思想波动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理想信念建立的困难。而对学生思想状况特点的把握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逆反情绪,也会影响专业认同的形成。这都是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自我认识误区,导致专业选择的盲目和随意化。

三、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体化教育的建设路径

(一)强化主体要素的主动性:提高立德树人的育人平台建设

1.提高思政队伍能力水平。教师作为高校第一主体,其开展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体化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强化思政队伍建设是完善高校一体化教育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师资培育策略,对内加强自身力量建设,对外学习与引进先进理念,内外结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切实形成育人合力[6]。同时,定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调整,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推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和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学课例,为推进理想信念与专业认同的一体化教育备战储能。

2.搭建有效沟通平台。为学生提供大类与院系间的有效沟通平台,是提高其专业认同感的必备条件。一是丰富线上沟通平台。可运营相关公众号,由大类与院系共同负责,根据学生需求,定期推送关于专业介绍、专业联系等相关文章图频等;在平台开通留言板块,及时收集学生在大类与院系沟通学习中的现状与问题。二是丰富线下交流活动。开展专题交流座谈会,由大类与院系的教师进行分享与引导,也可邀请优秀学长学姐进行经验分享会。三是丰富自身探索实践。发起“大类学生进院系”等相关主题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明确自身专业兴趣与发展方向。

3.建立系统的数据资料库。在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认同教育的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及时保存相关数据资料,为后续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参考。包括教师知识技能学习情况、学生思想状况动态档案、各类活动记录等在内的文字图频资料,可由专门人员负责,分门别类、归档整理,并统一置于数据资料库中,形成系统化管理模式。定期检查、分析与总结,选取经典案例进行推广,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规划下一步发展方向,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下,理想信念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客体要素的主导性:思想状况动态分析和价值引领上下联动

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体化推进要从思想分析上着手,在价值引领上深入。学生是一体化建设的应然客体,这就意味着对学生思想分析是一切工作的铺垫。思想分析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发展需求、成才目标和认知特点等思想背景,不能自说自话,自以为是,需要提高思政的精准性。

1.多渠道信息收集。强化思想状态的动态分析,必须多渠道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最大可能保证学生思想状况信息的全面与准确。常见的方式有问卷调查、师生线上线下交流等相关反馈机制。此外,可通过学长学姐、朋辈导师等身份深入学生群体进行更为柔和而细致的情况调查。在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中,更真实、多面地反映该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进行动态记录与分析。

2.建立学生的个人思想档案。将收集到的思想状态以学生个人为单位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由此打造个人专属思想档案,有利于更加便捷地观察思想状态变化、开展动态追踪,确保最快速度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个人思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3.兼顾普适性交流与针对性谈话。师生间的面对面交谈是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兼顾普适性与针对性。在一对多、多对多的座谈交流中,教师应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具有普适意义的价值引领,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每名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展个性化分析与私密性谈话,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强化载体要素的联动性:深入挖掘专业认同中的理想信念元素

要推动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的结合,就要认识到并且发挥出专业认同对理想信念的正面影响作用。理想信念可以说是专业认同形成的内在决定因素,表现为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否转化为了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态度,进而对专业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心理认同。在这种由内而发的状态下,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教育的出发点都是培养学生和关爱学生,通过助力学生未来发展,达到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致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认同中的理想信念元素就是使两者相辅相成,形成最大合力。

1.合专业研究热情与历史使命之统一。把个人理想同民族复兴诉求辩证统一,个人专业成就与国家的科技进步需求辩证统一,个人成长发展与国家民族兴盛辩证统一。理想信念和专业认同一同建立起来,在理想信念建立成熟的基础上促进专业认同的滋长,彰显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

2.增建功立业之才具。强化和提升学习动力,从根本上巩固专业认同。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漫长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是对理想信念坚定性和专业认同稳定性的考验。通过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其克服在遇到困难时精神、情感和心理上产生的消极情绪,推动专业认同和个人理想的结合,巩固专业认同的心理基础。

3.扬矢志报国之情怀。当代矢志报国的情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国家很多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可以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将小我的理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将个人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7]。通过强化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转化为对所学专业的认同,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思想专业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