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创建的做法及成效
2024-01-02王莉娟韩剑桥
王莉娟,韩剑桥
(1.凤县水利局,陕西 凤县 721700; 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3.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县域总面积3 148 km2,辖9镇66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9.09万人,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80.4%。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凤县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第六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并于2022年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1 经验和做法
1.1 保护优先,创新模式
长期以来,凤县在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通过系统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缠带子、山脚铺毯子、地边围裙子、沟道打坝子、河边镶镜子”的防治模式。依照这一防治模式,全县共栽植水保林252.08 km2、经果林67.07 km2,实施坡改梯45.4 km2,打造生态景观水面3万m2,修建堤防46.87 km,加固堤防16.1 km。全县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率稳步提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综合防治体系。
1.2 突出特色,专项治理
凤县在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治”工程等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同时,重点开展了以下三项专项行动:
一是坡耕地综合治理。首先,合理选择实施区域。以《凤县农业区划》《凤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参考资料,根据县国土(现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对全县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勘测和对比结果,选择坡耕地较多、坡度较缓、相对集中的区域按照“三沿”(沿路、沿水、沿城)要求实施。其次,科学规划治理措施。坚持统一规划、集中治理、板块推进、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配套道路等措施;合理规划水渠、水窖的布置点,最大限度发挥集水、排水效益。从土坎梯田、复式埂坎梯田,到PP生态袋累筑的坎式梯田,总结出一套适合山区县坡耕地治理的经验和做法。
二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沟坡兼治、先坡后沟”的原则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在坡面通过坡改梯、水平阶整地和种草植树,构建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三是矿山修复。以建设绿色矿山为目标,对因秦岭生态环保关闭的38家矿山和3家露天采石点实施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累计投入治理资金2.07亿元。通过矿山修复完成生态恢复治理面积283.4万m2,治理率达到96%,初步形成了原矿区环境整体好转的良好局面。
1.3 夯实责任,形成合力
为推进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凤县树立了“大水保、系统化治理”的思路,在县政府主导下,形成了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能共同参与、协调配合,以及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本多方投资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格局,建立了以县政府总揽全局,以水利、发改、财政、自然资源、住建、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从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方面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工作合力,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1.4 生态富民,绿色发展
凤县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按照“绿色振兴、追赶超越”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景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1],打造了秦岭花谷,形成了岭南公园、波尔多庄园、荷塘月色、桃花岛、芳菲园等10多个各具特色的花谷景区,促进了农民增收,带动了县域绿色发展。
2 治理成效
2.1 生态效益提升
凤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正确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强化生态建养,加强环境治理,推进节能减排。将水土保持工作作为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在生态振兴,以及人居环境、秦岭山水建设工作中。通过多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生态环境主要指标有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进展,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水土保持率稳步增长。多年来,凤县多渠道持续不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效保护了全县的生态资源,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截至2022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4.2 km2,其中坡改梯45.4 km2,栽植水保林252.48 km2、经果林67.37 km2,种草6.90 km2,实施封山育林279.82 km2,其他22.23 km2,水土流失状况逐步得到了改善。
2)秦岭生态整治成效明显。凤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绿色转型发展,守护绿水青山。通过开展秦岭“五乱”整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终止了秦岭重点保护区内38户采矿权、9个探矿权,关闭了县域内秦岭海拔1 500 m以上的13处矿山,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3)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多年来,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凤县先后实施了“三告别”扶贫安居工程、“三集中”特困安居工程、脱贫攻坚易地搬迁扶贫工程、避灾类搬迁和生态搬迁工程,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建成了多个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各居民点的水电路配套设施完善,所建房屋实施统一设计施工和周边绿化美化,外形美观,居住宽敞,安全可靠,交通便利。
2.2 经济效益显著
凤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凤县、七彩凤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经过30多a的综合治理,有效驱动了产业转型,带动了农旅结合的经济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推动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1)带动特色产业形成规模。凤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促进了大红袍花椒(凤椒)、苹果、中药材、天然无公害蔬菜和林麝养殖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全县经果林留存面积1.22万hm2。全县9个镇成立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中心,推动特色产业主导型、劳务输出带动型等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截至2022年末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的达到19个。
2)助力特色园区初步建成。凤县大力推进封育保护、自然修复、水源涵养工程建设,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坡改梯等重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成了集生态治理、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月亮湾、凤凰山、岩湾3个水土保持示范园和十里店花椒示范园、唐藏镇万亩苹果基地等初具规模的经果林示范园区。这些示范园区的建立,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也有助于以示范园为样板开展水土保持科普宣传。
3)助推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凤县境内景观独特,峰峡岩岭竞秀、坦洞泉溪交织、动植物荟萃,蕴藏着较为深厚的历史文化,为全县旅游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投资与宣传,建成了乡村旅游景点10余处、乡村旅游示范点11个、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园区11个,共解决1 400余人就业,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换,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2.3 社会效益彰显
1)创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凤县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小流域治理、生态项目建设中,做到生态系统修复、流域环境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等紧密结合,实现建设一个工程、打造一处景观、净化一片水域的目的,打造了玉带缠绕、鸟语花香、水墨凤县、烟雨嘉陵的岭南风光,走出了一条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新路子[2]。
2)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新时期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要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坚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凤县紧盯水土保持率远期目标任务,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抓好水土流失源头防控;以流域为单元,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健全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分区分片细化流域,全面预防保护,推进重点治理,坚持遏增量、减存量、提质量同步开展。
3)增强水土流失防治意识。凤县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先后开展了水土保持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普及水土保持知识,为水土保持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群众水土保持意识不断增强。
3 结束语
经过长期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凤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治理需求已从单纯的小流域治理转变为多行业、多部门相互配合;建设内容多且标准高,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治理为重点,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形成了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相结合的清洁流域治理模式。凤县的生态治理模式是可复制和可推广的,多年成果和经验为秦岭山区、紫色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为乡村振兴增色添彩,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了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