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的探索
2024-01-02王琳辉单立冬张国兴
王琳辉,单立冬,张国兴
(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 苏州 215123)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功能活动规律的学科。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主要侧重在细胞和分子等微观水平上,而在机体整体水平上的整合研究还远远不够。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对生命活动规律、疾病机制及诊治长期探索的结晶,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能弥补西方医学还原论思维“只见树叶,不见森林”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西医院校(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为例)生理学课堂教学中适当穿插引入中医知识和典故,不仅能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对生命活动规律有更全面的认识,也有利于在专业课上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1]。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仅在理论课上引入中医学知识还远远不够,在生理学实验课上也需要适当加入中医药实验和实操的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操或者实验会促进学生对中医抽象概念的理解,直观体验到中医药的疗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热爱。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的必要性、实施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供同行借鉴和参考。
1 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的必要性
中医理论的思辨性较强,单纯学习理论较难理解且比较枯燥。另外,中医的一些概念比如“气”和“经络”等也比较抽象,学生需要亲身体验或见证才能把握。为了提高西医专业的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加深对基本中医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中医的疗效,增强对中医的信心,教师需要在生理学实验课中加入一些中医实操和实验的内容。
1.1 通过实操可促进学生对中医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中医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单纯学习理论难以理解。比如“精气神”理论中“气”和“神”的概念,难以和现代医学相对应。中医对“气”的描述是:气是构成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推动、调控、温煦、防御和固摄等作用。《黄帝内经》有关“气”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并将“气”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中医所说的“气”显然不等同于呼吸的空气,“气”的运行也不是指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在组织处的气体交换。为了准确理解“气”的运行,学生需要有真实的体验。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站桩,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体验到“气”在体内运行所带来的热、麻、涨等感觉,甚至能体验到“气”不是随机流动,而是沿着经络有规律地运行。切身的体验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气”,这种体验超过了千言万语的讲解。再比如对中医“神”这一概念的理解,中医里的“神”具有调节脏腑生理功能,调节精、气、血、津液代谢,主宰精神、意志、知觉和运动的作用。中医“神”分为“元神”和“识神”。“元神”形成于先天,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识神”形成于后天,统管感知、思维和意识[2]。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这样描述:“元神者,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元神”不同于西方心理学所说的潜意识,比较难以理解。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练习静坐,把内心放空,在没有杂念升起的时候,感受无思无虑的寂照状态,从而体验到“元神”的存在,进而体验《素问·上古天真论》里所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状态。
1.2 通过实操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曾经对中华民族乃至周边国家的健康福祉做出重大贡献。中医曾长期领先于其他民族医学。然而,近代以来,西医快速发展并在全世界广泛推广,中医和其他民族医学均有被西医完全取代之势。这导致许多人误认为中医比较落后,不够科学,对中医缺乏信心。在实验课上,教师着重指出中医之所以流传至今,没有被西医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卓越的疗效,疗效就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中医药是一个宝库,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了许多中药的疗效是确切的。比如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从传统中医药中发现了青蒿素,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获奖感言上,她说青蒿最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在《肘后备急方》中明确记载其治疗疟疾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操,教师让学生直观见证中医药的有效性,比如在小鼠镇咳实验中增加川贝对咳嗽影响的观察项目,用以验证川贝的“止咳化痰、清热润肺”的真实效果。再比如对于鼻炎或鼻窦炎引起的鼻塞,可通过按摩迎香、印堂、合谷等穴位来缓解。通过这些实践,学生切身体会到中医不是玄学,其基本理论和治疗手段是经得起实践验证的,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学习中医的兴趣,同时也能“润物细无声”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 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的实践
在生理学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示教、动物实验和人体实操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中医药的真实疗效、实践在探索生命活动规律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医在方法论上的独特之处。
2.1 通过实操让学生见证中医药的真实疗效
中医的治疗手段有很多,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包括针刺、艾灸、砭石、刮痧、导引和按跷等。为了让学生真切体验到中医药的疗效,教师可在原有的动物实验中加入中医的元素。比如,在家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中,除了观察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和20%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外,教师增设茯苓对尿量的影响这一项目,用以验证茯苓的“利水渗湿”的作用;再如在大鼠脚趾皮下注射弗氏佐剂引起炎症性疼痛,在观察解热镇痛类药物的镇痛效果的同时,增置针灸治疗组,观察电针环跳穴或者足三里对炎症痛的缓解作用,从而见证针灸镇痛的神奇疗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针灸镇痛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另外,教师在人体实验中也可加入中医元素。比如,在人体动脉血压测量的实验中,增设站桩对血压影响的观察项目,比较站桩15 min前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在站桩训练中,通过“意守丹田”和“意守涌泉”引导血液下行,练功后常觉头脑清爽,双脚有力,而血压也逐渐下降。再比如,在人体视力测定的实验中,同时观察穴位按摩对视力的影响。通过按摩攒竹穴、四白穴、太阳穴、风池穴和耳垂穴,促进眼部和眼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改善眼疲劳和提高视力。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操,学生感受到中医药的真实疗效,并且体验到中医疗法具有简便、经济和较少副作用的优势。
2.2 让学生认识到中西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践出真知,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其每一个数据均从实验中获得,每一个理论都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基于大量动物实验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从而开辟了通过实验探究生理问题的方法。早期生理学研究多来源于对人体、动物生理病理过程的直接观察,后来运用多种科学手段进行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影像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生理学的实验手段越来越先进。由于受到西方还原论思想的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多采用实验分析法,特别注重局部和微观研究。中医对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展规律和治疗的探究也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反映了古人通过亲身体验来研究植物的疗效和毒性。再比如古人通过站桩、导引练习发现了“气”和“经络”的运行规律,通过针灸、艾灸和按摩体会“穴位”的存在等。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中医发展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比如《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和《温热论》等就是中华民族在与瘟疫做斗争的过程中总结而成。通过讲解和实操,学生深刻体会到实践在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活动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勇于实践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2.3 让学生体验到中医探索生命在方法论上的独特性
中西医存在着许多差异,其中之一在于方法论上的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认识世界有两种模式:一是外求,二是内求。而内求的方式,则是中、西方在认知方法上最大的不同。西医多注重外求外证,先区分主体、客体,强调不受主观干扰的去研究外在的客体。中医和以儒释道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多采用内求内证,重视认识主体的觉、感、悟,强调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一体性[3]。中国传统文化天然具备天人合一、心物不二的特性,可以弥补西方二元论导致的方法论上矛盾对立[4]。比如,现代的药典常把药物按照自然属性分类成植物药、动物药、矿石药等,而中医的典籍《神农本草经》却根据药物对人作用的不同,或者说是根据服药后人的效果和毒性不同,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再比如“经络”是中医文化中最神奇的理论之一。“经络”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如同城市中的输水管道一般将“气”输送到全身。人体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诸多的穴位是如何被中国古人发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结合典籍和文献记载,“经络”最有可能是中国人通过“内景返观”的方法获得的。“内景返观”一词,出自明代李时珍所著的《奇经八脉考》一书。书中讲“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就是说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只有通过修行并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通过内视体察到[5]。在生理学实验课上,教师除了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中医探索生命在方法论上和西医的不同之外,也要通过练习站桩、静坐、太极拳、针灸和按摩等实操来体验向内探求生命奥秘的方法,去感受“气”在经络中的运行,体验到“神”的活动特征。
3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医院校的生理学教师大多不是学中医出身,对于中医知识特别实操技术了解不多,要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存在实际的困难。这要求任课教师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中医理论和实操技术比如针灸、刮痧和推拿按摩等,这样才能胜任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中医元素的工作。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中,恰好有几位爱好中医的教师,大家在业余时间参加了中医学堂网上课程,茶余饭后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将所学中医知识和生理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乐在其中。另外,除了立足于教师的自我培养提高外,聘请外援也必不可少。我们聘请了中医院的临床医生和针灸师来授课,同时组织教师和临床医生进行集体备课,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理论讲授、示教、人体实操、动物实验等。教学内容首先选择被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科学有效的中药或实操技术,见证确切的疗效可增强学生对中医药的信心;其次,也可选择针灸等中医特色的内容,虽然现代医学并未阐明其确切的机制,但却因为疗效确切而成为中医特色,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医以至于中华文明的自豪感。由于课时的限制,中医实操内容的总量要控制。笔者认为,课时上建议中医实操内容占总实验课的10%以下,除了在原有的生理学实验中加入中药、中医干预的项目外,可单独安排一次中医实操课。这次中医实操课可选择生动有趣的人体经络辨识、针灸探秘、站桩导引练习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向学生推荐《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中西医结合生理学》等书籍以及八段锦、五禽戏和太极拳等网上教学视频,供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古圣先贤对生命活动规律、疾病机制及治疗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晶,需要得到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在西医院校的生理学实验教学中适当加入中医元素,不仅有利于学生亲身体验中医的确切疗效和独特之处,从中西医两个途径来探索生命,也有利于进行思政教育,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