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古寨寻安宁
2024-01-01姬丽萍
姬丽萍
陕北的盛夏,天正蓝,蓝得犹如一块幕布挂在天空;云正白,白得纯洁无瑕;水正清,清得清澈见底;山正绿,绿得郁郁葱葱……清晨,我嗅着草木的清香,吹着夏日的凉风,一路驱车开往志丹县的永宁寨。
追随古人的脚步,踏上脚下这条闻名遐迩的笔直大动脉—秦直道,行走在甘志路上。车窗外,陕北高原夏日唯美的景色迷失了我的双眼:洛河潺潺,奔流不息,水草肥美,森林茂密。遥想两千多年前的岁月,蒙恬大将率领三十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这条从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径的“秦直道”,工程是何等艰巨伟大。这“云中之道”,路途遥远,地貌复杂,纵贯地势险要的陕北,硬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创造了“千年不长草”的神话。古老的秦直道又活了,仿佛在向我诉说着这条古道上战火连天的悲鸣、车水马龙的繁华,还有那曾被人遗忘的孤寂。扶苏大义、蒙恬凛然、李广超绝、卫青无畏、文姬被俘、昭君远嫁……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纷至沓来。
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地沿着甘志路驱车两小时后,终于到达了永宁寨。永宁寨,位于陕西省志丹县永宁镇永宁山上,逶迤洛河,环绕其侧,海拔1312米,东西走向,长2.2公里,宽1.5公里,全为红沙石质。气势雄伟,峭岩绝壁,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宋代就被开辟为防范古寨。据《保安县志》记载,宋代以前,其山按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后世本土人以其天险为屏障,建古寨,以避战乱,并期盼这里永远安宁。因此,将此山称为“永宁山”。永宁古寨,依山而建,分为三层—上层雄踞突兀的山顶,古时山寨的瞭望哨与炮塔就设在这里;中层微向外倾,十分陡峭,一孔孔石窑错落有致,彼此相通;下層曲径通洛河,可汲水供饮。山上凿有石室、石窑、石洞,达100多间,可容纳千余人居住生活。每一层皆为一个独立的山寨,山寨与山寨之间由石桥连通,山寨与地面仅靠南边断崖上搭的天桥相连,当敌人来犯时,拆掉天桥,敌人便无法到达山寨,易守难攻,威名远播。西侧山崖上摩崖题刻“洛上奇峰”四个大字,楷体,字径1.5米,系保安县县长贺耀斌所题,纪年为“民国”十六年(1927)八月。红色的石头见证了红色的历史,记录了陕北革命的燎原之火。
维修在即,遗憾未能近距离一睹永宁古寨的真容。伫立洛河之畔,高山仰止,这座凿于石头山上的古寨,巍然屹立于永宁山之巅,似一位孤傲的帝王,站立在自己的城堡中,凝视着所拥有的大好河山。永宁古寨,如同苍天鬼斧神刀,巧夺天工,山势险峻,景色奇秀,地灵万物,天人合一。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勤劳勇敢的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以黄土为依,以石窑、石窟为居,以泉水为生,开辟出了一份属于他们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几千年岁月沧桑,永宁古寨高耸入云,亘古静默,站成了一个雄风凛凛的陕北汉子,站出了一代枭雄的风姿,更是站成了一尊守护万民的神。他与脚下柔情的北洛河,朝夕相伴,守望相助,一柔一刚,一静一动,刚柔相济,净化心灵。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他的脚下躬耕稼穑,繁衍生息。
听,远处隐隐约约有斧凿之声,低低传来,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不知是谁第一眼恋上了这高悬的崖壁?又是谁敲下了这古今第一锤?抑或谁这么执着而有耐心,一锤一斧,开凿出这些石洞、石窑、石阶?让颠沛流离的人们有了安身之处,让游荡的灵魂有了安放之处,让无数人觅到了一个安宁的家。这一砖一石,深情地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过往,马声嘶嘶,刀光剑影,烽火狼烟,漠风悲歌,古道沧桑,繁华没落。午后的阳光,从山巅洒下来,远望永宁古寨,它雄踞红山,傲视天下,迎风而立,如火如炬!
离开之时,耳畔再次响起了那一曲高昂的民歌,歌声唱响了永宁,唱响了陕北大地,更是唤醒了亿万中华儿女……永宁古寨,一处灵魂安宁之地,一处静谧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