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方式对研判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的分析

2024-01-01年海鹏

甘肃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

年海鹏

【摘要】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校园欺凌现象频繁发生,呈现出欺凌影响广泛化、欺凌感知度多元化等态势,给涉事学生及其所在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文章采用对比组后测准实验研究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的感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文章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调查方式;校园欺凌;感知度

【中图分类号】G6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3—0057—05

一、研究缘起

当前,校园欺凌时有发生,是校园安全管理中需高度重视的一项内容。校园欺凌的发生通常很隐蔽,不被教师和大多数学生所了解。而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被欺凌者通常因为恐惧或者羞耻而对事件避而不谈,这就使得校园欺凌隐秘地存在于校园之中,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一个难点。校园欺凌通常会对受欺凌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严重时会造成校园暴力事件或引发受欺凌学生抑郁等现象,因此,从受欺凌视角来了解校园欺凌,唤醒公众主要是教师、中小学生和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快速识别、及早预防和科学干预已迫在眉睫,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普通调查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感知度,使诸多问题在普通问卷研究和教师的观察中不易被发觉,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调查方式对学生欺凌感知度的影响。

二、研究回顾

(一)校园欺凌的定义和形式

校园欺凌(School bullying)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1]。2020年,我国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专家学者也对校园欺凌作了定义。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点,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实施的暴力和多人实施的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人少僻静处,个别情况下是明目张胆地在校园公共区域实施欺凌,对受欺凌者造成极强的身心伤害,同时破坏了学校环境的安全氛围,对教学组织规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表1是校园欺凌的一些常见形式及特点。

(二)校园欺凌感知度

最早对中学生校园欺凌感知度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研究者开始探讨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感知程度及其心理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开始扩展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学生。这些跨文化研究旨在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中的校园欺凌感知度,以了解文化差异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例如,有研究关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中学生的校园欺凌感知度[2]。研究者开始关注中学生校园欺凌感知度与实际欺凌事件之间的关系。他们研究了感知度是否与实际欺凌事件的频率和严重性相关,并探讨了感知度对受害者的心理和行为影响[3]。研究还发现了中学生校园欺凌感知度的性别差异。一些研究发现,男性学生和女性学生在感知度上可能存在差异,以及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有不同的感知[4]。随着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更深入理解,研究逐渐转向了干预和预防策略。研究者开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和干预措施来降低校园欺凌感知度,以改善学校环境[5]。校园欺凌感知度是指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交往时,所感知到的受威胁与受伤害的程度[6],通常分为认知、行为和情感这3个方面的感知。在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比起传统调查问卷,个别面谈更能激发被调查者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兴趣,产生更为积极的情感,有理由相信,后期会引发更积极的行为。据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显著影响,且个别面谈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探讨调查方式对中学生校园欺凌感知度的影响,以调查方式作为自变量,以校园欺凌感知度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家庭背景是主要的控制变量,采取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准实验,需要选取两组被试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研究,其中一组被试为研究者授课班级学生(方便开展个别面谈调查),另一组选取一个平行班学生作为书面问卷调查的被试。由于不能按照随机化原则重新选择分配被试样本,只能使用准实验设计方法,用于针对不同被试组在一开始的感知反映情况近似相等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结果的比较,实验格式如表2所示。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作者所在学校初中七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调查研究,对于作者授课班级的学生采用逐一当面调查,对另一个平行班级的学生用纸质问卷调查。两个班级学生人数相当,学业水平持平(基于期中考试班级成绩的对比),男女性别比例基本持平,所以两组学生具有近似的感知背景和水平。

(二)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本研究在借鉴了研究者王献蜜等人的《初中生校园欺凌问卷》的基础上[7],着重测试被调查者对校园欺凌感知度,共设计了9道題,分为人口学信息、事实信息和感知度这三个维度,其中人口学信息和事实信息采用称名数据调查频数,而校园欺凌感知度采用5级量表,从最积极的反应到最消极的反应分别赋予5到1分。经过试测问卷信度系数ɑ为0.82,具有较高信度,可用于调查。研究者采用了两种调查方式,在自己班,利用课间、活动课采取逐一面谈的调查方式,每天调查约10人,历时5天,共面谈50人。在另一个平行班中,研究者在征求班主任及学生本人同意后,利用自习课5分钟时间进行纸质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份,有效率96%。问卷结构如表3所示。

2.访谈。为了解个别面谈和问卷调查方式对被调查者校园欺凌感知度的真实影响,研究者设计了访谈提纲,从两组被试中随机选取5名开展访谈,获得访谈文字3853字,并开展深入分析。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口学信息及欺凌经历描述统计分析

如表4所示,在性别比例方面,实验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人数基本相同。另外,由于选择被试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所以年龄和教育水平基本相同,这说明研究的无关变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经历方面,大部分初中生没有直接经历过。在接触校园欺凌方式方面,选择“听说过”的人数最多,这是因为校园欺凌是校园内隐匿于主流教学秩序之外的事件,能够迅速通过口耳相传达到“热点传播”的效果。其次为“亲眼见过”人数较多,选择受害者的人数最少,没有人选择欺凌者,这可能因为部分欺凌者有意隐藏了自己欺凌者的身份。总的说来,该学校拥有较好的校园氛围,发生校园欺凌较少。实验组和控制组同质水平较高,进一步印证了选择同一年级两个平行班开展实验的科学性。

(二)校园欺凌感知度分析

如表5所示,实验组和控制组校园欺凌感知度个体平均得分具有差异,个别面谈受试平均得分为4.295,高于问卷调查受试平均得分3.986。两组受试得分标准差得分接近,表明两组样本得分样本分布离散程度相当。可以看出个别面谈的调查结果中受试情感知觉反应更积极,可能的原因是受试者的道德感和同理心在熟人面前更为强烈,也就导致了个别面谈调查对校园欺凌感知度具有正面影响。

两种调查方法对于校园欺凌感知度的效果,即两组被试的平均测验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性检验不显著(p>0.05),即两组的方差齐。个别面谈与问卷调查的感知度效果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213,df=98,p<0.05),即个别面谈提升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明显优于问卷调查。

五、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与一般量化研究的调查研究强调由标准的问卷、标准的施测程序、客观的引导语等得出的客观结果而具有较强的推广性相比,个别面谈逐一调查研究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过施测者口述问题征询意见会让受试者更好地理解语言、动作、表情、语气等意义,从而保障了调查数据的质量,实现了个别面谈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感知度正面影响优于传统调查问卷的结果。具体原因为:一是深度理解。个别面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研究者深入了解被调查学生的感知和经验。这种深度理解能够揭示隐藏在问卷调查中的更多细节,包括情境、背景信息和情感反应,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校园欺凌感知度。二是非语言信息。面对面的交流允许研究者观察被调查者的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体态、语气等。这些非语言信息可以提供额外的线索,帮助解释被调查者的感知和情感,这些信息在传统调查问卷中通常无法获取[8]。三是个性化和信任。个别面谈能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信任关系,被调查者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感情和经验。这种个性化的交流有助于降低被调查者的防御性反应,使他们更开放地谈论校园欺凌问题:“嗯,因为校园欺凌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而且对很多同学来说可能是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在个别面谈中,我可以面对一位关心我的老师或同学,这让我感到更安全,可以信赖。我可以更详细地描述欺凌事件,不用担心别人会嘲笑或责备我。”(S3訪谈—20230829)四是细节和情境分析。在面谈中,研究者可以追问和深入探讨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情境分析。这有助于揭示不同类型的校园欺凌和其背后的动机,而问卷调查可能无法捕捉到这些复杂性,[9]五是问卷疲劳的避免。传统调查问卷可能会引起问卷疲劳,尤其是当问卷过长或问题重复时,个别面谈可以更好地适应被调查者的需求,避免疲劳和不耐烦。

总之,个别面谈调查的本质上是一种对预防校园欺凌的宣传和促进受测者内心体验的双向交流活动,更具有鼓舞性和临场感,受试者因为道德感和同理心会更加积极地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在校园欺凌治理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提高干预效果。个别面谈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机会与被调查者互动,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增加干预措施的接受度。二是改善校园氛围。通过个别面谈,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校园欺凌问题的真实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减轻欺凌事件的发生,一个安全和支持性的校园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社交经验。三是科学制订制度,个别面谈提供了关于校园欺凌问题的详细信息,这对于校园制度制订者和资源分配决策者非常重要。有了准确的数据和深入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制订普及预防校园欺凌常识的制度,分配资源以提供更好的支持和预防措施[10]。

六、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研究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样本数量过小,研究结果无法推到更大范围。第二,研究者在对本班学生进行个别面谈时无法离开人际关系等变量的影响。

在实践层面上,学校应该招募学生志愿者进行预防校园欺凌的逐一宣传调查,这会使“欺凌者”和潜在的欺凌者受更多的道德压力和内心谴责,从而反省错误行为,预防欺凌再次发生,也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关注校园欺凌,并且投入到预防校园欺凌的活动中去。学校应该和专业机构、社区建立合作关系[11],为学校管理者、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及班级学生干部提供面谈计划、建立信任关系、提问技巧以及面谈伦理等个别面谈的培训,促使学校心理健康团队、班主任和教师相互协作,获得学生的参与和访问,增加使用个别面谈的可行性,以支持个别面谈的实施[12],这对预防校园欺凌、建设心理安全氛围良好的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校园暴力与欺凌:全球现状报告[M].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7:09-48.

[2]韦婷婷.回顾与反思: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8(07):07.

[3]王誉诺.校园欺凌的界定、成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12):04.

[4]王祈然,王帅,王一杰.我国校园欺凌事件性别参与差异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8(10):08.

[5]王祈然,肖建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师生认知状况及提升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6):07.

[6]张奇.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王献蜜,刘曼恰.初中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J].中国德育,2016(06):04.

[8]章岭.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电视访谈节目中的非语言信息运用[J].传媒评论,2004(07):43-44.

[9]刘云飞.教育中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评析[D].郑州:河南大学,2003.

[10]郭润.初中校园欺凌行为之个案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11]李童.社会工作介入预防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23.

[12]刘静.运用心理学技术,做好校园欺凌预防工作[J].中外交流,2019.

编辑:宋春宇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成因及应对策略
北京中关村二小事件:应如何应对“校园欺凌”?
从社会建构论视角看“校园欺凌”
法律规制校园欺凌的若干思考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