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校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情境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24-01-01刘效东
刘效东
(潍坊商业学校,山东 潍坊 261061)
引言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可谓方兴未艾,创新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发展之要、时代之需。在此背景下,2017 年3 月,山东省教育厅印发《山东省学校创客空间建设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校创客空间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推行创客教育、跨学科学习(STEAM 教育)等新兴教育模式在学校的普及应用,逐步形成优质高效的创客生态体系,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意见还对创客空间的建设作出了具体而又明确的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21 年9 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与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积极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省内部分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方面作出了许多有益地探索,并且成绩斐然。譬如,山东省潍坊商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创客空间就是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在这个创客空间中“孵化”出来的“萝卜军团”不仅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200 多位参与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与较大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为“二十一世纪型人才”垫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省内的大部分职业院校都开设了《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与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以提升学生通识性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思维、习惯、能力为目标,对职校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信息化技术的不断介入,智能化教学平台的广泛应用,也为这两门课程的推进扮演了“加速器”的角色,使这些课程的课能效应进一步放大,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
尽管如此,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包括讲座、论坛、课题、项目、论文、教学案例等,我们发现,大部分职业院校除了以上所指的《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基础与实务》两门课程之外,其他的基础课或专业课,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的创新元素还远远不够,甚至有些基本处于阙如状态,而以创新素养的培育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就更是处于一个空白阶段,如何做到专业课、基础课与创新创业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如何在这些基础课与专业课中建构起一套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的常态化的课程体系,对广大的职业院校而言,应该还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鉴于各类学科的不同特性,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既能与各类课程具有兼容性,又能实现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教学实践,我们认为与创新教育理念具有兼容性的情境化教学就为这种课堂模式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型。如何通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就成了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与目标。
一、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所谓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以问题为主体的、能够提供学习资源的具体场景,以此为支撑而启动教学。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以既有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在与他者的对话、协商、辩论、探究甚或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指出,“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1]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其所编的《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DeSeCo 项目在最终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课堂习得的技能与能力不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获得不仅仅是在学校中完成的,还有在与同伴、社会的交流过程中自己习得的。所以,不能把核心素养的研究囿于学校的教育研究中,特别是对课堂的研究。”[2]
如果将“创新”与“情境化”作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检索,共检索出194 篇文章,其作者既有硕士、博士,也有中小学与高校教师。但在对其中大部分论文的研读与梳理后发现,有些论文仅是从理论层面立意,论述大多流于空洞,属大而无当;有些论文虽然从教学实践出发,但论述又往往过于粗疏,属泛泛而谈。严格意义上讲,基于课堂教学所作的较为扎实而又严谨的实证研究、案例教学,仅仅检索出了四篇,而且质量普遍不高,甚而没有一篇的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有鉴于此,以培育职校生创新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就不仅是一种必然,而且也是一种当务之急——这正是本课题力求解决的关键问题。
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与探索,针对以上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围绕它而展开。课题组成员通过仔细研读课程标准以及情境化教学模式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将教学目标认定为:通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培育职校生的创新思维,使其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养成创新人格,并能在未来的创业环境中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教学过程
情境化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应围绕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而展开。总体而言,这个过程的教学要素包含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流程、教学策略四个方面。
1.教师角色。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味的“教”,而是变“教”为“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用自己的认知方式取代学生的认知方式,更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情境、设置流程以及关键问题的引导上。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由“首长”变为了“顾问”,由“主角”变为了“导演”。惟其如此,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被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调动,学生的创新主体地位才能被真正地确立起来。
2.学生角色。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教师是讲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在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由客体变为了主体,由被动者变为了主动者,由“配角”变成了“主角”。面对一个个特定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进行大胆地质疑,并力求多角度、多层面去认识同一个问题,思考同一个问题,然后,在与众多同学的协同性探究中,创造性地运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创造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
3.教学流程。教学流程是情境化教学模式构建的中心环节,是情境化教学模式的主体。课题组经过不懈地探索与不断的教学实践,认为,这个教学流程由以下要素构成: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分析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教师)→感知教学情境(学生)→认知发生冲突(学生)→探究式学习(协同式学习,学生)→判断推理(联想想象,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意义建构(学生)→教学反思(教师与学生)。本流程是一个宏观框架,具体流程还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科目、不同情境、不同要求作出更为适切的设计。
4.教学策略。创新素养的培育并不体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素养、一种能力,因此,情境化教学策略的使用,要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主,而非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为要。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翻转式教学、沉浸式教学、教练式教学在提升教学效率及效果上,有着独到的优势,无疑应该成为教师首选的教学策略。课题组根据已有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认为,在这些教学策略中,对提高学生创新素养最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引导法与任务驱动法——这也符合课标的基本要求。譬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明确指出,“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师要创设与行业企业相近的教学情境,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要推行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等符合学生特点的语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创新思维。”[3]课标的要求,既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又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
(三)教学评价
与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同,建立在情境化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多向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应包涵以下三个维度。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情境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仅凭教师单向度评价的局面,让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进来,构成一个多向度的评价体系。教师的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方法、学习成效;学生评价包括自评与互评,自评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互评则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而且,在自评与互评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本身也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评价方式多元化——形成性、终结性。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诸多方面的表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学生的表现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有强项也有弱项,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都可以通过形成性评价显示出来。终结性评价反映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成效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指标。
3.评价内容多元化——定量、定性。情境化教学模式不再把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指标,而是将学习成绩与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一起结合起来评价。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考察其协同研究能力;从对问题的理解考察其判断与思考能力;从是否对问题产生过质疑考察其批判能力;从对问题的解决程度考察其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在评价体系的建构中,“指标群”的建立是其核心内容——这既是课题研究的难点也是重点,更是亮点和突破点。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与大量的教学实践,这个“指标群”由表1 所示要素构成。
表1 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对创新素养进行评价的“指标群”
(四)教学特征
情境化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标,于此,就必定有与其匹配的教学特征。一是开放式,二是信息化。开放式是指教学环境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处于同一个层级,没有高下之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开放的,答案既不是固定的,甚至也不是唯一的。信息化则是指智能教育云平台等新技术、新手段的广泛应用,问卷、投票、图片瀑布流、讨论、问答、签到、分组、点名……,云存储、云推送、云提交、云分享、云同步等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都是情境化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情境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应对策落
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检验,证明其对培育职校生的创新素养,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该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仍然存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创新思维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课题组在课题研究的初始阶段,查阅、研究了大量的资料,学习、探究了许多较新的教育理念,如台湾著名学者黄光雄、蔡清田的“课程发展与设计理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研究”以及朱小虎博士的“基于PISA 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研究”等,这些资料及对教育理念的研究,偏重于情境化教学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涉猎相对较少,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缺陷: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素养究竟包括哪些要素,情境化教学模式与这些要素之间究竟存有怎样的关系,本课题没有做出清晰而又具体的回答。尤其是,限于课堂教学的特点,本课题对学生未来的创业研究就显得尤其肤浅。
(二)对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细化
长期以来,问题解决都被视为情境化教学的重要目标,但问题解决的测评却存在许多困难。本课题尽管在这一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勾勒了一个大略的评价体系,并较为详细地开发了一个“指标群”,但这种评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不是通过一次考试或测验就能马上解决的。譬如,对学生的动态评价、过程评价,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将这些资料进行记录、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档案”。这个“档案”较为详细地记录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轨迹,包括从交代任务到解决任务,从开始质疑到消除质疑,学生的所想、所感、疑问、体验、活动、回答、对教师引导的反应、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以及作品的完成、反思与总结,教师都应一一记录在案,这样才能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但这种“档案袋评价”却需要老师付出巨大的精力与心血,并需要有一种一以贯之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因此,这种评价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课题组选择了部分样本和教学案例,力求较为完整地呈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价值与意义,但总体而言,样本还是较少,对评价体系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化与加强。
三、情境化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教学效果
在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学生总体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地训练,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其作品与成果往往是创造性的、生成性的。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强化。传统的教学,其特点是教师往往将答案直接提供给学生,并强调答案的唯一性与正确性,但在情境化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大胆思考,再加以情境本身的多样性、开放式,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慢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地强化。
在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情境的直观性、任务性、形象性等特点,克服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枯燥、刻板、单一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学生慢慢养成了合作探究的习惯。合作探究、思维碰撞是情境化教学的一大特点,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更加活跃,从而,创新意识也变得更加强烈了。
四、结束语
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先后参加了山东省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和山东省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既是对职校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当前形势下职业学校课堂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