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实践与思考
2024-01-01鲁旭鹏
鲁旭鹏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药已经成为减少农产品损失、提高农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物资。但是由于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制度和回收机制不健全,加上农民的环保意识不高,乱扔农药瓶(袋)的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威胁农业生态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1、2]。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规定和要求,科学布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逐步形成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为农业绿色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利支撑。
1 主要做法
1.1 落实回收处理主体责任 近年来,辽宁省农业农村部门依据《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督促农药生产者、经营者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履行相应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引导农药生产者使用便于回收的大容量包装,积极使用易资源化利用和易处置包装物、水溶性高分子包装物或者在环境中可降解的包装物[3、4]。制定了《辽宁省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将所有农药经营单位列入回收站点,每个行政村应至少设立1个村级回收点,每个乡镇(涉农街道)至少设立1个乡级回收点,每个县根据农药用量和临时存储需求确定集中回收站数量。倡导农药使用者采取清洗利用等方式减少包装物中残留农药并及时、主动收交农药包装废弃物[4]。
1.2 履行回收处理监管职责 按照省级负总责、市县级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监督管理职责[4]。加强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田间监测和市场调查,摸清农药包装废弃物存量、产生量,及时统计回收处理量,形成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情况监测机制。加强回收、贮存、运输和处理过程环境污染监测和宣传教育,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化利用合法合规。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科研单位,资源化利用单位发挥优势作用,参与和开展回收处理工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源头治理、强化政策支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等措施,探索建立长效回收处理机制。
1.3 建立回收处理体系 按照“便于回收、集中存贮”的原则,在全省重点县(市、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合理布设回收站(点),积极探索建立回收处理机制和模式,逐步完善回收体系和工作机制。一是农药经营店回收模式。农药经营单位设置农药包装物专用回收装置,采取押金销售、回收奖励销售等办法,宣传引导农药使用者用药后及时交回农药包装物。二是专业化服务机构有偿回收模式。采购社会化服务,委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以村(组)、经营门店、用药组织等为网点在县、乡、村三级建立定点回收站(点),组织村民田间巡检收集、农药使用者收集等方式有偿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三是乡村回收模式。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垃圾回收体系,在村屯、规模化种植基地等设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回收点要设立带盖、防渗透的回收装置,利用农村保洁员或环境监管员专门负责,督促引导农药使用者将废弃物回收至专用装置。四是建立回收台账。督促农药经营店和回收站(点)必须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台账,明确回收数量和去向[4]。要妥善贮存农药包装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依法依规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交由省级公布的资源化利用单位开展资源化利用。回收台账应当保存两年以上。
2 取得成效
全省各地积极落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要求,严格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回收”综合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调度,实行清单化管理,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大力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沈阳、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铁岭、葫芦岛等市印发回收处理指导意见,召开各种形式培训班;抚顺、本溪、锦州、葫芦岛等市成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等形式开展回收处理宣传。2022年,全省共布设回收站点9 590个,回收包装废弃物676.6 t,处理包装废弃物542.1 t,举办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培训班83次,共培训5 543人。
3 存在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社会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够,高标准完成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回收处理机制亟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三是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特别是小农户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参与污染防治主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4 思考与建议
4.1 强化组织领导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联动配合[5]。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和资金投入的支持,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妥善处理好突出存在的回收难、处理难、资金难、监管难等问题。要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制定方案、细化分工、统一配合、协同推进工作开展。加大政策创设,积极引导专业化服务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探索引入回收员、检查员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单位的作用,探索农药生产企业有偿回收机制,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机制和体系[6]。
4.2 加强监督管理 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的监管,督促经营单位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专业回收装置并有效运行,指导经营单位做好进销存台账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台账的有效衔接。合理布设县、乡、村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并明确管理责任[4]。加强对农药经营者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站(点)相关设施设备、场所的管理和维护进行监管,对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农药包装废弃物以及运输工具不满足防雨、防渗漏、防遗撒要求的依法进行处罚[4]。
4.3 开展宣传教育 利用各类媒体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宣贯力度,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指导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采购大容量农药包装,从使用者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减轻末端回收处理的压力[2、7]。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技术培训与教育指导,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宣传、示范、推广农药配制过程中冲洗三次包装物技术,改变一些农民育目打药和过量施药的习惯,做到对症施药,适时用药,减少农药使用和农药包装废弃物产生量。
4.4 研究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可追溯体系,规范和强化农药标签二维码的使用,尽早实现农药生产、销售、使用信息可查,有效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不落实、执法监管跟不上”的难题,从源头上解决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难点和堵点[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