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
2023-12-31郑婧
郑婧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
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社会背景下,国家对体育服务事业的关注持续提升,而群众对体育资源的需求也愈发旺盛,渴求获得平等的体育资源。但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资源较为有限且资源配置较为薄弱,限制了农村体育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加强对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研究具有必要性。文章结合《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实践路径研究》一书,在透视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其配置原则,并总结具体的配置方法。
由霍军编著、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及实践路径研究》一书,以农村体育公共资源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协同论等理论视角出发对其配置规律与配置办法展开研究。书中,作者首先就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内涵、类型与具体内容进行梳理,指出其配置依据与原则;然后运用实地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指出农村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和问题;最后结合全民健身、乡村振兴等战略举措详细论述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该书论点齐全,充分揭示了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现实意义,为开展农村体育发展相关研究开辟了理论视野。
作者在书中明确指出,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意义重大、价值深远。通过合理配置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将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和生活条件,进而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为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提供环境支撑。只有有效统筹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建设比较完整且可持续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农村居民的体育权利,使我国体育服务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民。需注意的是,书中所提出的“均衡配置”并不是指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和实现“整齐划一”式发展,而是以缩短城乡区域差距为目标促进群众体育的相对均衡发展,保障农村居民的体育权利。作者认为,体育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一个动态的上升过程,既包括国家对既有资源的调配、控制与布局,同时也包括对潜在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有将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进行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均衡配置。为此,作者提出四点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原则:一是满足多元化需求原则,即根据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杜绝出现单一资源配置的情况;二是责任与收益相平衡原则,落实“谁配置谁负责,谁失职谁承责”,既要突出农村体育发展的公益性,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效益;三是举措依附实体原则,始终将工作落实到镇委、村委以及村镇体育单位或社团,避免配置工作出现虚浮;四是因地制宜原则,实施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改革资源配置。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书中就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提出以下策略:其一,推进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主体多元化,激发社会体育力量。地方政府在遵守既有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可制定适合本地区农村体育组织发展的规章制度,包括社会体育组织的运营管理制度以及各地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管理制度,双管齐下激发当地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同时为其参与农村公共体育供给提供合法、合规且稳定的制度支撑。其二,扩充指导员队伍,加大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员执证上岗制度,合理安排事业编制岗位并招募优秀体育指导员,消除体育指导员的尴尬处境,激活其公共体育服务积极性。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建设,在做好当地农村居民体育需求考察的基础上完善农村体育场地和设施,铺设适用于不同人群的体育器材。其三,强化农村体育公共资源融合,搭建体育公共资源配置平台。建立以地方政府部门为领导,以村委会、街道办、体育组织、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以及学校为成员的合作平台,统筹整合多方体育资源,建立多层面的农村体育服务网络,为乡村居民提供完整且体系化的体育服务。
综上所述,农村体育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直接关乎农村体育发展步伐,在影响国家体育资源分配效率的同时也影响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为此,各方须强化农村体育公共资源配置探索,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而该书所提出的农村体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理论观点,无疑为有关部门调控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