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鲁锦技艺传承、创新及应用转化研究
2023-12-31朱颜霞
许 晓,朱颜霞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000)
非遗鲁锦技艺根植于齐鲁大地,成长于山东民间,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艺术信息和纺织技术信息,在传承与发展及商业化改造过程中面临危机。2023年1月,为重塑鲁锦产业优势,促进文化传承,加快产业创新,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推动鲁锦产业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山东将加强鲁锦产业创新发展,培育鲁锦整体品牌,推动产业重塑优势。深化数字技术研发,以创新型数字技术为驱动,不断发展培育新动能是鲁锦技艺发展的破局之路。
1 鲁锦织造技艺面临危机
对鲁锦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著名学者李百钧先生赴菏泽鄄城县农村对土机织物进行首次调研,这是鲁锦面向现代生活的首次研究。2008年,鲁锦织造技艺入选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鲁锦由此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与研发。我国学者对鲁锦的纺织器具、生产工艺流程、织造技术、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鲁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鲁锦织造技艺、图案纹样的传承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
1.1 技艺失传,织工锐减
鲁锦技艺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具有自织、自纺、自用的特点。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地区青壮年女性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手工艺所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持续减少,鲁锦遭受巨大冲击,从事鲁锦织造的人越来越少。鲁锦在鲁西南地区曾是陪嫁,然而现已不再流行,年轻女性不再感兴趣,母辈们的织锦技艺面临断代、无人传授的境地。
由于鲁锦织造时所需线材需要手工进行,传统的线材准备费时费力,所以当下几乎没有人使用手工纺线,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纺纱,传统的纺纱、染色等工艺逐渐消失。鲁锦图案的民俗寓意传承方式都是上一辈向下一辈口耳相传、口传身授。目前,很多优秀的产品、特色图案、传统技艺已经失传,甚至有些绝技因缺乏传承人,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消失。
1.2 品牌混乱,产品低端
鲁锦产品存在使用场景有限、品牌混乱、产品低端、品牌传播力弱、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2006年年底便出现了关于鲁锦的第一场商标之争。目前,山东生产鲁锦的企业不少于50家,多数企业的鲁锦产品虽然介绍为全手工制作,但实际上是机纺机织的工业产品,质量堪忧。
在鲁锦的图案方面,可以追溯和整理的仍是一些经典纹样,色彩混乱。虽然纹样的种类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深度的创意产品,与时代脱节。在应用方面,鲁锦多用于床上用品,少数应用于服装,应用场景有限。在布料幅宽方面,受到织机的影响,很多手工鲁锦幅宽较小,通常约55 cm,在应用中需要拼接。以方格、条块图案为主的鲁锦在拼接上也存在较大难度,同时由于传统染色工艺的局限性,鲁锦容易褪色,色牢度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者的感受。
1.3 织机破坏,市场低迷
由于鲁锦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份额较小,市场化运作使越来越多的经营者选择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织造,在生产环节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但工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也造成鲁锦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利润率大幅降低,经营者为了企业生存不得不从生产和原料上进一步降低成本,进而直接冲击了传统的手工艺行业,很多农村因缺乏从事手工织布的人,许多织机都遭到了破坏,有的卖掉,有的甚至做了烧柴。鲁锦市场主要定位在地方特色礼品和中低端家纺产品,没有重视高端市场,现有鲁锦企业的产品大多投放在二三线市场,消费群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2 数字技术应用于鲁锦技艺保护与传承的优势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广是使非遗文化“活起来”“火起来”的重要步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从厚植数字时代文化自信的高度,对国家文化数字化作出战略部署。因此,数字技术赋能鲁锦技艺可以对其进行抢救性、整体性、多元性的保护与传承,并对其原有形态进行转化与创新。
2.1 实现鲁锦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展示
在数字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鲁锦资源的采集、保存、展示传播、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数字复原技术、3D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等数字技术的赋能可以系统保存鲁锦技艺的织造工序、图案纹样、文化信息等内容,通过资源采集,实现永久性保存,形成一套完整、系统且能全面记录鲁锦技艺形态的数字库,为鲁锦技艺的发扬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科技保障,同时,还能让博物馆、文化馆中非遗的呈现方式由静态的保存陈列变为虚拟的3D立体形象,给传统鲁锦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2.2 实现鲁锦技艺的有效传承
数字技术为抢救传统工艺提供了新平台,改善了传承困境与工艺学习过程过于复杂、枯燥的问题,运用数字提花软件、数字虚拟仿真技术可以详细记载复杂的鲁锦图案及技艺操作工序,缩短基础学艺周期。此外,在传承方式方面,《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有助于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应用数字化技术培养非遗传承人,通过系统地记录传承人掌握的非遗技艺,包括鲁锦传承人口述、鲁锦织造项目实践、传承教学等材料,为后人传承、传播鲁锦技艺留下宝贵资料,可以更为直观地让后人理解技艺内容。数字技术也起到传播与推广鲁锦的作用,增强了青年传承人的影响力,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壮大传承队伍。
2.3 实现鲁锦传统寓意的有效存续
鲁锦产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借助数字化方式。数字化资料能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寓意的缺失,文字图片类、视频类资源可以将鲁锦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以及精神理念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下来。例如当下热门的虚拟交互式体验,借助VR软件,可以将传统静态鲁锦展示转化为动态的虚拟立体空间,让参与者投入特定的文化实践,有效激发传播新活力,加深其对鲁西南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可以使观者学习和感受鲁锦内在的文化寓意,理解鲁锦纹样的内涵,进而切实感受鲁锦手工艺的艺术风格特色和独特韵味。
3 数字技术赋能鲁锦技艺传承与创新设计实践
3.1 文化记忆:创建鲁锦数字化平台,数字赋能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项目
鲁锦技艺面临重重危机,亟须开展展示传播平台建设技术研究,搭建数字化平台,共享非遗保护成果,推动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目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联合鲁锦博物馆、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济宁嘉祥、汶上、梁山等企业,聚合“政、校、馆、企”资源,四方共同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子库—儒家文化与鲁班工匠精神传承与创新”鲁锦项目,共同开发鲁锦系列教材,借助数据融合、三维扫描、三维建模、Texcelle复原与开发组织图等技术,开发视频、动画等深度资源,同时面向中小学、企业、社会人员进一步推广应用、扩大辐射范围。
借助相机、摄像机等设备对原始素材进行数字化采集,开发文字类、图像类、视频类等传统鲁锦资源,通过3D扫描、VR等技术建立多维立体化模型,活态化记录鲁锦技艺,同时结合虚拟仿真、3D场景虚拟等多样化数字资料开发鲁锦课程。
3.2 技术创新:创新型数字技术,发展培育新动能,促进鲁锦技艺的内生动力
依托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如意科技集团共建的如意服装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研发。通过Texcelle绘图软件,复原鲁锦组织图,实现鲁锦图案的数字化保存,通过深入分析花型组织、经纬纱排列、纱线色彩,呈现模拟效果。通过模拟效果,根据组织分析图,结合穿综方式,转化为织布机所能上机的纹板图。数字技术的应用方便对现有鲁锦图案进行数字化存储,甚至可以实现换纱、色彩搭配以及模拟效果,为鲁锦创新设计提供内在动力。此外,研发的不同花型未来也可以供应给企业和博物馆,实现数字鲁锦的有效应用。
结合3D CLO试衣实现精准创新设计,通过对二维服装设计作品进行绘制,将2D制版转变成3D,绘制在人体模型上,可以完成虚拟鲁锦服饰由二维形态到三维形态的转化,可以将前期设计好的鲁锦面料进行颜色和属性的调整,也可以直观地呈现虚拟服装的舒适度,提升鲁锦虚拟服装设计整体水平。应用3D虚拟试衣软件,实现鲁锦技艺的三维呈现,能在服饰设计中引入传统工艺,促进技艺与服饰的融合创新(图1)。
3.3 数字融合: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实现鲁锦产业转型升级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聚合“政、校、馆、企”资源,成立鲁锦传承项目专项工作组,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落地实施。山东鲁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春秋源文化礼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非遗项目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济宁高职院校的龙头单位,学院和以上单位已经建立了积极互动的关系,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以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及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鲁西南民间织锦为平台,融入企业真实项目,建立数字化展示路径(鲁锦+线上展播、鲁锦+数字化存储、鲁锦+3D体验馆等形式),最终实现鲁锦技艺的数字化展示传播。
基于成立5年的鲁锦艺术工作室,以鲁西南民间织锦文化为产品核心,辅以数字化时尚设计理念和数字化交互技术,开设交互产品、虚拟产品、服饰家居产品、文创产品4条产品线以及系列线上线下活动。服饰家居产品、文创产品两条实体产品线的设计理念旨在选取织锦面料与图案应用作为传统工艺的切入点,将织造、图案纹样技术融入服饰品、文创产品与家居用品中,将创意面料设计应用于服饰与床上用品中,多元实现鲁锦的应用转化。基于目标客户对消费体验要求日益提高的现状,开设线上直播互动课程、亲子交互课程及主题VR体验活动等线上业务,开展鲁锦文化主题沙龙、主题展览等线下活动。
4 结语
利用数字化手段,将鲁锦技艺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可实现数字化背景下鲁锦技艺的深度开发,利用现有文化元素进行新的鲁锦创新型衍生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增强传承活力。通过数字复原与再现、虚拟交互设计、网络共享与传播等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手段,推进了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助力实现鲁锦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鲁锦技艺的破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