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之趣

2023-12-30杨晓敏

军嫂 2023年12期
关键词:野驴哨所水沟

摄影/郭春龙

祖国版图的西南边陲,有一片广袤神奇的土地。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有一天,海拔4300米的团部驻地来了名士兵,从他与雪线反差极强的脸上,可以看出是从更远的雪山哨所下来的。

他是个病号,在海拔4900米的哨所,常常头昏心悸,神思恍惚,是来团卫生队医治的。突然间,他失神的瞳孔发出亮光,下意识地从别人的搀扶中猛力挣脱开来,跌跌撞撞地跑到两棵绿色——不,充其量只能算作黑色柳的植物跟前,抱住树干号啕大哭。

他说他在那个被称为“雪罗汉”的哨所站岗4年,没有见过一片鲜嫩的绿色,今天终于把它搂在怀里,真像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春天童话里。他是高兴过度才哭的。

后来,陪我采访的团宣传股刘干事告诉我,这两棵当地人叫做“黑柳”的树,是附近地方养护段第一代老工人多拉不甘寂寞,数年前从200公里外的低海拔邻县移栽来的。经过历年春夏秋冬的精心呵护培育,才存活下来。然而好端端的红柳,到了这里经过高寒环境的洗礼,只能出落成为现在的黑模样。它高不过4米,粗不及胳膊。然而它在边境小镇却领尽风骚,成为方圆百里的风景。

据说哨所那名士兵自从抱着黑柳树大哭一场后,他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作家兼记者的李佳俊先生写过一本《西藏游记》的书。他说中国的地形好比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天鹅,东北是它的头,西藏的西南部是它的尾,正好是拣天鹅蛋的地方。

我曾数次到该地的边防一线釆访。

中国西藏高原上的野驴,是亚洲野驴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它上体为赤褐色,四肢内侧和身体下部均为灰白色。我在哨所采访时多次见到过少则几匹多则上百匹的野驴群。

有一次傍晚时分,我们驱车离开哨所5公里,见数百米开外的山坡上,伫立着一匹罕见的奇特动物。它和我见到的野驴模样接近却更为雄奇,浑身花团锦簇,背上灰白相间,下身枣红,黑尾飘逸。陪同我的刘干事叹息说,他在这里待了17年,第一次看见这种珍稀的“斑驴”。

此时,夕阳的光辉正好从西山梁斜射在“斑驴”身上,它开始扬鬃奋蹄与越野吉普平行疾跑,身段呈现出极其流畅的线条。我渐渐地看得清晰些了,“斑驴”肥大的臀部绷出强有力的肌腱,四蹄躜动呼呼生风,扣地如鼓,眩人眼目。

我从有关资料上,暂未查出这种“斑驴”的相关记载。

一泓天然湖泊是哨所的风景区,蓝天之下,水面之上,栖息着一群群野鸭。

士兵们告诉我,如果坐上自制的简易筏子,荡过清清的湖水,静静地躺在湖心岛的沙地上,可以体验原始生活的状态,天人合一,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把身体用沙子掩埋起来,仅在脸部或鼻尖上放几粒青稞,屏住呼吸会候来傻乎乎的野鸭啄食。等它摇摇摆摆地走到跟前时,伸手就能碰到它。

哨所驻地的鱼多,究竟多到何等地步?除马泉河外,还有众多的湖泊支流。5月底积雪开始融化,雨季来临。有时暴雨无常,倾盆而下,湖里的鱼会顺些沟渠逆流而上,冲出数里之远。骤然雨歇,水迅速回流,除了地面上被搁浅的鱼之外,不无论你走到哪一条与河湖相通的水沟前,都能看见大则几斤、小则几两重的鱼,或逆流而上或顺水而下,熙熙攘攘,满水沟翻动银色的鳞甲。

6月份至9月份更是旺季。士兵们赤脚站在水里,会觉得鱼乱碰腿,扬脚向外一踢,“呼啦”一声没准会带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假如打开麻袋堵在水下游,让人拿刺笆柴吆鸭子似的从上游把鱼赶过来,火候差不多时,将麻袋一提,至少也会装进去十几条。

闲暇时抓鱼是士兵们的娱乐活动,到水沟旁用木棒打,石头砸,刺笆柴圍,都能搞到鱼。若钓鱼竿上挂四个钩,撞巧了竟能同时上钩。夜晚带上鱼叉,电筒下的鱼一叉一条。士兵们说,鱼眼补人眼可治雪盲,鱼脑补人脑可增强记忆力,在高山雪原生活多吃鱼头绝对有益。

一位老兵告诉我说还有一种怪鱼,全身光洁柔滑,大扁嘴,像青蛙一样长着四条腿。这无疑又是一条“独家新闻”:在雅鲁藏布江上游的马泉河流域,除了科学家考察到的双须重唇鱼、巨须裂腹鱼、横口裂齿鱼等,或许还有一种长着四只脚的怪鱼,我们权且叫它“高原娃娃鱼”。

西藏,有着世间罕见的原始风貌,站岗巡逻的西藏兵有着鲜为人知的苦乐生活。我曾有幸在雪域高原服役14年,至今什么时候都没有怀疑过,这是上苍之于我平凡人生的不吝赐予。

(摘自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出版的杨晓敏小小说集《冬季》,有删节。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编辑/朱德华

猜你喜欢

野驴哨所水沟
长江南源当曲查旦滩藏野驴
野牛和野驴
蒙古野驴畸蹄对其繁殖的影响
掉进水沟
小蚂蚁过水沟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夫妻哨
“铁牛”缘何落水沟 疲劳驾驶超速行
水沟旁的蚂蚁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