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的“天气预报”

2023-12-30吴迪

小学生优秀作文·趣味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天气预报节气古人

吴迪

说到预知未来,人们也许会觉得这个话题太“科幻”,是电影和小说里才有的情节。但其实有一种“预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几乎人人都离不开的,那就是天气预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气象学已经能够为人们提供越来越精准的气象分析与预测。明天的气温是多少度?该穿什么衣服?需不需要带伞?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可以说极大提升了人们生活的便利程度。那么在古代,也会有“预知”天气的需求吗?古人又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测的呢?

占卜,最神秘的预测方法

对于古人来说,风雨雷电、日月星辰,一切自然现象的背后似乎都有一种神秘力量的存在。“靠天吃饭”的古人,在对大自然充满敬畏的同时,也不断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摸索自然界的规律,渴望与“天”对话,而占卜就是他们与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

商代是占卜之术极其鼎盛的一个朝代,王室贵族不管大事小情,都要卜上一卦,求问于神明。一些重要的卜辞就记录在龟甲上,留下了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甲骨文。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活动受到天氣的影响极大,据研究,甲骨文中已有风、雨、云等文字的出现,说明早在商代,人们就十分关注天气了,其中有许多关于雨的占卜记录,内容就包括会不会下雨、什么时候会下雨等。这些关于天气的占卜内容,大概就是最早的“天气预报”了。

我们也许会想,靠占卜预测天气,这靠谱吗?当然,这种所谓的占卜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但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古人也探索出了一些天气变化的规律,比如看云的形态、看动物和植物的变化等,与单纯的“占卜”相比,这些包含经验总结的预测方式显然更加有效了。

二十四节气,从物候现象中总结规律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令的变化,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农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是农耕时代最详尽而又万能的“天气预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运行位置划分的,全年被分为24个小单位,以立春开始,以大寒结束,每两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左右。在古代,因为有了这些节气的划分,人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有规律地进行耕种、播种、施肥、灌溉等活动。有些节气还形成了谚语,广泛流传。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农谚虽然不能全部准确地应验,但大多十分可信,是农事活动的重要参考,例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有雷三伏冷,重阳无雨一冬晴”“冬至西南百日阴,半晴半雨到清明”,等等。

预测天气,古人也有“新发明”

古代预测天气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也有不少带有“科技含量”。古人早就发现,空气湿度对琴弦的声音会有影响,《淮南子》中就提到,“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因此,根据琴弦弹奏的音色变化,可以判断天气阴晴。而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一种天平式的湿度计,分别把土和炭放在天平两侧,调整平衡后,通过观察木炭一侧的高低,了解其轻重变化,从而推测空气的湿度,进而判断是否会下雨。曾发明地动仪的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还发明过一个“神器”,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测定风向的气象仪器——相风铜乌,据说,比欧洲12世纪出现的“候风鸡”要早近一千年。这些不仅展现出古人的智慧,更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气象研究的成就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猜你喜欢

天气预报节气古人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中期天气预报
小小天气预报员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