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都市圈如何实现产业链梯次配套?
2023-12-30毛振鹏
毛振鹏
青岛都市圈处于发育型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应当高度关注跨行政区域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特别是加快构建產业梯次配套的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都市圈发展分别处于成熟型、发育型、起步型等不同的阶段。上海等成熟型都市圈,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协作机制。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功能布局成为成熟型都市圈发展的重点任务。发育型都市圈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各领域一体化建设往往受制于行政区划的阻隔。青岛都市圈处于发育型都市圈的发展阶段,应当高度关注跨行政区域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特别是加快构建产业梯次配套的发展模式。
强化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主攻方向
坚持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深化青岛都市圈内部各个区市之间的创新合作,打造区域研究—研发—应用创新链,构建开放型、网络型、融合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联合打造创新都市圈和科创共同体,以市场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促进各个区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服务经济为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协同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青岛科学技术研究和各个区市产业化优势,围绕现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轨道交通、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工装备、现代农业渔业、纺织服装等产业,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体的全流程创新链。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端化,力争优势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充分发挥诸城的汽车机械环保产业优势、海阳的航天和核电优势,莱州的有色金属产业和海洋牧场优势,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引进和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研发团队,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创新产品,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和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推动中小城市融入青岛都市圈产业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完善功能定位,推进高端服务业发展
围绕青岛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引导形成青岛都市圈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紧密协作的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格局,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服务、文化和旅游、软件和信息服务、健康养老等产业领域,充分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精细化转变。结合各区市自身优势,加快服务业内容、业态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和互促共进,共同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业品牌。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更好满足居民生活新需求。充分发挥消费转型升级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壮大时尚服务消费,打造一批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合力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推动青岛都市圈协同共建创新平台。强化重大科创平台的创新资源集聚能力,支持青岛建设具有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推进日照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联合打造服务青岛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技术产权交易、科创板服务、科技资源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青岛环湾都市区(含七区和上合示范区核心区)和日照市东港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园区、金融服务园区、研发中心园区、商务会展园区等的建设,鼓励青岛都市圈内的企业设立专门的总部、研发、金融、商务、会展等功能机构,并为其在青岛中心城区注册和经营提供一切同城化的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享受惠企政策以及员工落户、购房、就医以及子女教育等同城化服务。促进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中心、商务会展等经营业态,以及附加值较高的制造行业以商务和工业楼宇的方式向青岛环湾都市区集聚。统筹整合各类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制造业向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的郊区乡镇和青岛都市圈的其他中小城市疏解转移。
发掘传统产业优势,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加快数字产业化,突破发展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引领性产业,推进5G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海尔卡奥斯、猪八戒、柠檬豆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进青岛都市圈“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打造跨行业跨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企业上云和工业APP应用。加快产业数字化,深入实施“工赋青岛都市圈”行动,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建设一批标杆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引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千兆宽带”“万物互联”“E级算力”等智慧城市新底座。完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大数据标准统一、互联共享,实现都市圈大数据开放应用。
发挥地标城市对产业、人才等要素资源的集聚和引领作用。按照企业是主体、项目是关键、园区是载体、政策是保障的要求,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企业带动,实施重点企业倍增工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青岛都市圈金花”培育行动,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大批优秀中小企业。坚持项目驱动,以项目为牵引,完善招商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引进一批头部企业、产业链重点企业和高成长企业项目,推动各区(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全域通力合作,加快打造国际一流宜商环境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合力高标准打造国际一流宜商环境。2023年,世界银行将加快实施国际一流宜商环境评价。济青都市圈应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协力打造国际一流宜商环境,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减少行政干预,加快形成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以加快整合各类政务信息服务系统为契机,促进行政服务效率提升。
大力推广“不见面审批”“秒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探索“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推动各类审批流程标准化和审批信息互联共享。构建服务济青都市圈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推动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在青岛都市圈内实现异地通办。在青岛都市圈内一体化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最大程度放宽外资准入,加快健全关于外商投资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深化国际口岸合作,共同建设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省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物流和监管等信息自动采集。支持青岛共建出入境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协同开发服务商品流通的电子标签,整合生产、监测、航运、通关等各个环节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高效益、低成本的全链条监管。
重点加强青岛都市圈市场和技术方面的融通合作,完善各个县市区之间的利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机制,推动青岛都市圈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促进青岛都市圈内各个城市间的紧密协作和信息共享,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逐步实现青岛都市圈政务服务“同事同标”。探索建立青岛都市圈联合授信机制,健全完善青岛都市圈一体化征信体系。推动实现政务服务区域通办、标准互认、监管一体和采信、检验检测结果互认,持续提升青岛都市圈产业发展的同城化水平。
(作者系青岛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