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践研究

2023-12-30韩金锋银千措于姣妲

四川环境 2023年6期
关键词:若尔盖草畜生态效益

韩金锋,银千措,于姣妲,王 婉,梁 晨

(1.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阿坝 624599;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81; 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

前 言

近年来,我国相继开展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湿地修复和恢复以及保护的生态工程,旨在既能够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又可以使参与湿地保护的民众利益得到保障[1],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2]。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能够有效地缓解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有利于遏制破坏湿地环境的行为,同时也为解决湿地保护投入不足等问题提供了制度保证[3]。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已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关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但仍存在实施过程中的措施创新不足,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缺少政策性宣传等问题[4]。因此,相关研究人员指出,多种形式的补偿机制可以保证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正常运行[5],而且在不同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如河口[6]、滨海[7]以及青海高寒区域 ,多数学者已提出并总结了一系列的湿地生态补偿理论和机制,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维持湿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针对不同湿地类型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已有不少,但对于若尔盖典型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践的综合分析,提出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模式的建议及其保障机制,为若尔盖高寒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1 若尔盖高寒湿地概况

若尔盖高寒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隶属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和阿坝县,以及甘肃省的玛曲县和碌曲县,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01°06′~103°39′,北纬31°53′~34°17′,为典型的高寒泥炭湿地,湿地总面积为490000 hm2[8]。该区域气候属于大陆性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为1.4℃,年平均降水量介于600~800 mm之间[9]。若尔盖高寒湿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和“中华水塔”等美誉[10]。此外,若尔盖高寒湿地区既是黄河的发源地和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又是重要的畜牧业基地[11]。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166570.6公顷。2008年2月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四川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若尔盖县境内,保护区东西宽47 km,南北长63 km,地理坐标为东经102°29′~102°59′,北纬33°25′~34°00′。该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黑颈鹤和白鹳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以及高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属综合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世界上起源最晚的唯一高原鹤类、全球性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Grusnigricollis)主要集中于这里栖息与繁殖,因而被中国动物协会授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过度放牧使得若尔盖湿地退化程度逐渐加深,据统计,2014年四川若尔盖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周边草场内有牧民3811户,共22708人,饲养的草食牲畜达613425头,超载79.56%,城镇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7330元和9220元;到2021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牧户数量增加为12603户,约6.6万人,实际载畜量为189.84万羊单位,超载率19.08%,城镇及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594元和16888元,经济发展所导致过度放牧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环境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增强,湿地的自我恢复能力降低[12],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生态环境失衡,从而影响了当地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8]。因此,实施合理有效且湿地生态保护与人类活动相协调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未来该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

2 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2.1 补偿策略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连续七年(2015~2021年)实施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下表),项目主要以季节性限牧还湿、禁牧还湿、草畜平衡和封育种草等形式开展。若尔盖高寒湿地实施生态效益补偿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等12项法律法规和条例。补偿资金总计为7500万元,现已补偿资金约为6390万元,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林业保护补助资金”,无其他资金来源。四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措施共惠及牧户约2000户,约占若尔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牧户数的16%。

表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情况Tab.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benefits compensation of Zogiê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续表

2.1.1 季节性限牧还湿

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进行季节性限牧还湿生态效益补偿。具体而言,从2015~2021年(2019年除外),分别在红星镇、嫩哇乡、阿西乡、唐克镇、辖曼镇、达扎寺镇等保护区内生态较为脆弱的区域进行季节性限牧还湿,7年内累计限牧还湿面积达294703.8亩,项目的补偿标准参照若尔盖县牧民草场的租赁标准确定为60~90元/亩,能够满足在限牧还湿期间对牧民的效益补偿,维持生态保护和牧民效益的平衡(上表)。

2.1.2 禁牧还湿

在若尔盖高寒湿地区域,禁牧还湿也是进行生态效益补偿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2015~2016年间和2020~2021年间,分别在辖曼镇、阿西乡和达扎寺镇等位于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区域进行禁牧还湿,2015~2016年间,累计禁牧还湿达19320.63亩;2020~2021年,累计禁牧还湿面积达10500.27亩,补偿标准范围介于60~160元/亩,虽然禁牧还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牧民的部分效益,但补偿标准的提高一定程度也弥补了相应的一部分损失,且对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具有促进意义(上表)。

2.1.3 草畜平衡生态

2017~2021年,在阿西乡、辖曼乡、唐克镇、达扎寺镇和红星镇实施草畜平衡的方法进行生态效益补偿,累计进行草畜平衡面积达281546.7亩,补偿标准在65~120元之间,其中在2019年,为达到草畜平衡进行了减畜,补偿标准为300元/羊,补偿措施和草畜平衡保证了湿地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经济平衡状态(上表)。

2.1.4 封育种草

2020~2021年间,与禁牧还湿同时进行的实封育种草,封育种草主要集中与辖曼镇、阿西乡和达扎寺镇等地,累积封育种草面积达10500.27亩,补偿标准为60元,该措施与禁牧还湿政策的结合对推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具有重要作用(上表)。

2.2 实施成效

2.2.1 生态效益

湿地生态保护、限牧还湿和禁牧还湿等方案的实施使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得以恢复和保护,并发挥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生态效益:

(1)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根据中国湿地监测中心的研究,单位体积的沼泽湿地含水量是同体积干物质的3~9倍,每立方米沼泽含水在800 kg左右。项目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若尔盖高寒湿地的蓄水保湿和调节径流的生态作用,对黄河流域整体的生态安全与稳定具有促进作用。

(2)保护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实施能够切实保护各种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境资源,维护和完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拓展生物的生存空间,维持或提高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对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发展以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改善区域气候条件。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是重要的碳汇,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维持湿地面积,提高泥炭的碳储量,从而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缓解日益加剧的温室效应。

2.2.2 经济效益

项目本身属生态公益性建设项目,通过对项目实施区内牧民的补偿,给当地牧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达9000余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从本地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选聘湿地生态管护员,对其生态管护工作赋予必要的薪资,助其脱贫。项目实施后,依托保护区丰富的湿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民族文化来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够有力地拉动当地服务业发展,助力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到2021年,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牧户数量增加为12603户,约6.6万人,实际载畜量为189.84万羊单位,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88元。

2.2.3 社会效益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的实施,对于保护黄河上游区域的重要湿地具有重要意义,对面临断流威胁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来说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

(1)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切实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项目资金的投入可促进当地的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增强民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项目实施开展的控畜保湿、限牧还湿和禁牧还湿的宣传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加强当地牧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引导牧民由原来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向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具体表现为草场载蓄量超载率由2014的79.65%大幅下降为19.08%,草畜失衡局面5年内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该区域游牧历史和习惯,牲畜饲养方式仍以野外放牧为主且牲畜种类仍以牦牛和羊为主,湿地面积未发生明显改变,而水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3)促进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在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生态扶贫创新模式的试点,聘请生态管护员在季节性限牧还湿区开展生态管护,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2.3 存在的问题

在高寒湿地区域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经济活动间的矛盾,但该措施的实施仍存在一些尚不完善之处,具体而言:

2.3.1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主体参与度和覆盖度不够

(1)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社会参与度低且形式单一。由于湿地所处的环境条件较为复杂,湿地受损的形式多种多样,单一的资金补偿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若尔盖湿地实施生态效益补偿所投入的经费几乎全部来源于政府,各级政府承担了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不到促进作用,这使得若尔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难以顺利推进[13]。 若尔盖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的湿地生态效益项目的现已补偿资金为约6390万元,共惠及约2000户,项目惠及面过低,且花费了大量精力和金钱。

(2)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对象单一。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的补偿对象主要是相关利益受损的牧民或村组集体等,而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等对湿地保护作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未获得合理且相应的经济所得,这也不利于若尔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顺利推进。

2.3.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与管理短缺

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缺少经费支持。若尔盖县属边远穷地区,地方公共财政年收入不足5000万元,经常因为无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经费而延误项目推进。由于缺少项目验收国家标准,绩效评估考评工作难度大。此外,中央财政林业保护补助资金(无其他资金来源)在若尔盖湿地安排7500万元用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补助、湿地保护与恢复,但由于若尔盖区域自身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安排的资金仍存在一定的缺口,不利于若尔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持续推进。

2.3.3 湿地保护宣传不到位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过程中,没有发挥原住民游牧既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主体的作用,又是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享有者的双重身份特征。此外,由于牧民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缺乏湿地保护的积极性,难以深刻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使若尔盖湿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流于形式。

2.4 建议及展望

2.4.1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补偿”“多受益,多补偿”的原则,建立以国家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部门补偿为辅,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的资金来源渠道。为了提高社会参与程度以筹集更多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仅可以建立若尔盖湿地生态保护基金,支持发行若尔盖湿地生态彩票,还可以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来筹集若尔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公益部门接受国际保护组织、单位、个人以及国内民间保护组织、企业或个人的资金投入等。

2.4.2 完善补偿机制

首先,建立政策性的生态效益持续性补偿制度。政策保障是保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持续性的基础。在实践中发现,保护区牧户参与限牧还湿的积极性较高,但在减畜的问题上却存在较高的迟疑或抵触情绪,这主要是由于项目的持续性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没有持续稳定的政策性保障机制,导致牧户减畜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统筹和整合补助性资金。将草原奖补资金与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进行统筹,结合地区实际建立有效的可持续的生态补偿机制[14]。

最后,建立多渠道灵活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形成合理的牧民减畜补贴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完善生态效益补偿的运行机制。

2.4.3 补偿对象与形式多元化

合理扩充补偿对象。除了将参与还湿的原住民作为补偿的主要对象外,对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作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补偿的次要对象,以增强还湿后的保护工作,提高退湿成效。

补偿形式多元化。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生态效益补偿的开展,除了资金补偿,还可采取实物补偿、政策补偿和智力补偿等多种补偿形式,如提供技术、管理经验、投资开发等。对于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可以在湿地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内进行特许利用补偿。

2.4.4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方和广大湿地地区群众,因此,需要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以及对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保证当地居民能够主动参与湿地保护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动员其参与湿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全过程。

3 结 论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是国家和地区生态补偿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缓解湿地生态保护与经济活动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季节性限牧还湿、禁牧还湿、草畜平衡和封育种草等形式所开展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等,这也要求后续的政策实施更精准且更具有创新性,促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更加多元化,推动保护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格局的建立。

猜你喜欢

若尔盖草畜生态效益
宋尚有局长在甘南调研草畜平衡等工作
近3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
浅谈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情况
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
河南省优质草畜品种选育推广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绿龟
灰色关联投影理论在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
在若尔盖草原(外一首〕
基于SPI指数的若尔盖及其临近地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宁夏海原县草畜特色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