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12-30晏永忠
晏永忠
(兵团林业和草原工作总站,乌鲁木齐 830012)
我国草原地区多年来一直存在超载放牧的现状,再加上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我国很多地区草原出现退化问题,打破了草原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草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阻碍。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国内外对草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逐渐重视,Eldon Ayers[1](2020)表示美国从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重视对退化草原以及矿区植被的修复,将永久性草地租赁给私人牧户,美国当前永久性草地的面积已达到2.4亿hm2,其中60%以上均为私人所有,永久性草地私有化增强了私人牧户对草地的保护意识,提升了生态草原的保护效果[1]。而我国政府部门已开始形成草原生态修复的理念,目前,我国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区已经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存在的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比较明显,如草原生态功能持续降低、草原牧区转型难以及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仍困扰着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以国内草原主要分布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 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是草原大国,草原面积高达3.925亿hm2,占总国土面积的40.9%,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见图1所示),目前,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各省已经在草原生态防护、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以西藏、内蒙古以及新疆三大草原分布区域为例,对当前我国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图1 我国草地类型及分布范围
1.1 我国草原生态修复现状分析
从近3年来,西藏、内蒙古以及新疆3大草原分布区域的草原生态修复情况来看,修复的面积正在不断的增长,根据光明网发布的消息可知,西藏地区2022年修复退化草原面积高达437万亩,同时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草原保护修复进行了规划,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预计在2025年修复退化草原201万hm2以上;新疆自治区则在2021年便已经完成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的初期目标,修复治理退化草原的面积达到13.94万hm2,根据《中国绿色时报》发布的信息,新疆自治区在2022年退牧还草面积达到20.90万hm2,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达8.12万hm2;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2023年1月发布的信息可知,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共修复了34.30hm2沙化、退化草原。由此可见,我国草原分布的主要地区针对退化草原修复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见表1所示)。但根据《2022年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得知,截止2022年末,我国草原退化面积高达6 700万hm2,可见,我国草原生态修复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表1 西藏、内蒙古及新疆3大草原分布区2021—2022年退化草原修复面积汇总 (单位:万公顷)
1.2 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应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以及持续性全面提升,推动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2022年,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积极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草原保护工作进行履职,重视草原修复工作。同时与国家林草局科技司联合印发了《草原领域标准体系和相关工作安排》,建立了草原修复的新标准,开展草原的生态修复工作,还融入了高科技手段,提升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开展效率及效果。由于我国草原退化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实现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2 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仍比较明显,结合当前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草原生态功能持续降低
虽然当前草原生态修复的效果比较显著,但即便再好的修复也无法实现草原的原生态环境,无论是已经退化的草原,还是已经修复的草原,其生态功能与草原原生态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并且从近年来我国草原退化情况来看,草原退化的形势仍比较严重,如图2所示,根据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做出的《2022年生态环境问题调查报告》显示,从2018年至2022年,我国草原退化的面积每年正以134万hm2以上的速度扩大,草原退化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地区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二氧化碳已经超出了当地植物的吸收能力,导致草原的气候调节能力、空气净化能力等均会受到影响,若草原退化地区出现风暴天气,将导致草原稀疏的植被无法形成防风固沙的功能,并且还会造成草原区域物种数量和种类的减少。
图2 2018年—2022年我国草原退化总面积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生态环境部)
2.2 草原牧区转型难
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所牵涉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牵涉到旅游业,而且更加直接的对畜牧业造成严重影响。我国草原牧区生活的居民,其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均与牧区生活不可割舍,在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中,采取退牧还草措施必不可少,导致牧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很多草原牧区人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便是开展畜牧业,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退牧还草政策强制执行,或是明令禁止放牧行为,将会导致大部分牧民失去经济收入来源[2]。同时草原牧区生活的人民,其文化水平非常有限,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强烈影响,牧民在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导致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开展面临一定的阻碍。因此,需要对草原牧区进行转型或是采取中庸政策,既能保障牧民生活,又能够实现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顺利完成,但若达到这一点比较困难。
2.3 资金来源较为单一
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在开展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一方面,需要采用先进的修复技术、遴选合适的草原植被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这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草原生态恢复过程中难免会对牧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对与草原生态修复的实施者和受害者提供一定的补偿,即生态补偿,这一方面也会耗费较多的补偿资金[3];此外,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修复之后,仍需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维护,若涉及草原牧区转型,则还要拿出一部分财政资金支持牧区转型,由此可见,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工作所耗用的资金比较多,但目前来看,此项工作的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财政支出,但过于单一的资金来源不仅不利于提升该项工作开展的效率,而且还会对政府财政产生一定压力。
3 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对问题予以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当前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开展的成效,具体可采取如下解决对策:
3.1 重视草原生态功能的恢复
草原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4],可见草原生态功能具有多样性。目前,草原生态修复主要以人工种草为主,虽然人工种草能够恢复草原植被,并且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但目前人工种草的品种比较单一,无法完全恢复草原草类植物的多样性,也无法彻底改善维持生物多样性,导致草原原生态功能无法恢复。因此,需要重视草原生态功能的恢复,可以采取自然修复联合人工辅助修复的方法实现草原生态功能的有效恢复,目前,这种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方法已经得到应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曾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对这一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方法进行实践,采用“生物促芽”、“水肥同步”、“养分增效”等人工辅助修复方法配合自然修复,使中度退化的草原能够在2~3年之内得以实现功能恢复[5];西藏自治区的“黑土滩”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引入了冷地早熟禾、垂穗披碱草以及中华羊茅等优质牧草,先进行人工草地种植,然后慢慢过渡成为自然植被,从而提升草原整体生态功能,并接近原生态。
3.2 开展草原牧区转型工作
草原牧区转型是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一种重要手段。草原牧区转型可划分为产业转型和生产方式转型。从产业转型方面来讲,需要草原牧区迎合国家提出的退牧还草的要求,并发展其他产业。目前,虽然草原相关经营产业比较狭窄,并非没有相关经营产业,例如,可以安排原牧区牧民开展草原养护工作,牧区牧民的分布比较分散,可以划分草原管理片区,使其从事草原保护工作,并且当地牧民可以根据既往放牧过程中对当前草原植被的了解,胜任当地的草原管理工作,使草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还可以发展草籽繁育基地以及天然草场改良示范基地。通过繁育优质草籽,将优质草籽在其他退化草原区域栽种,从而实现草原生态复制,对与一些天然草场通过改良取得良好成效后,可以设置天然草场改良示范基地,并由原牧区牧民学习天然草场改良相关技术知识,为前来参观学习的人进行技术知识传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草原牧区转向何种生产领域,均应该对原牧民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同时还要提升原牧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积极投入到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中;从生产方式转型方面来讲,当前我国各地区草原退化程度不一,有些天然草原早已“体无完肤”,针对此类退化草原,可以遵循“以小保大”的发展园林,发展生态草牧业,即在草原牧区利用率低于10%,并且水热条件比较适宜的地区,种植高效、高产的人工草地,为此类地区发展草牧业提供支持,从而解决草牧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6],呼伦贝尔草原便在生态草牧业发展方面建立了试验区,并且通过试验了解到人工草地无论是在生产力方面还是在草地蛋白质产量方面,均优于天然草地。因此,生产方式方面,草原牧区可以由粗放式生产转型为集约式生产,结束既往随意放牧行为,有目标的确定放牧区,将草原退化已无法恢复天然草原的地区设定为牧区,通过人工草地栽种的方式使草畜和谐,对存在恢复可能的天然草原予以保护和修复,从而既能发展畜牧业,又能够实现草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3.3 积极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为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政府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草原牧区转型的发展方向,向社会筹集草原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例如,上述提及的草籽培育基地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政府部门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由专业资质的企业或机构来出资负责基地的建设工作,同时由政府部门负责对基地建设的情况和效果以及后续的发展进行监管,保证基地能够对草原生态修复以及可持续发展创造效益。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采取PPP模式,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PPP项目,由政府部门发起,向社会筹资,形成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从而形成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筹资新模式,以减轻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合力开展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项目,从而提升该工作的效率,并为修复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战略,该战略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明确目前存在的问题,重视草原生态功能的恢复,达到草原生态修复的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牧区发展和转型,重视原牧民的妥善安排和补偿工作,重视资金渠道的拓展,从而为草原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