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英博物馆里,藏着中国流散文物的命运

2023-12-29李心怡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10期

2023年8月底,随着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网上热播,正因丢失2000件藏品而焦头烂额的大英博物馆,又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走进大英博物馆33号展厅,写在墙上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达两万三千件,其中只有约两千件长期陈列,它们就在33号展厅。全长115米的33号展厅,是大英博物馆里最长的展厅,其中一半陈列着中国文物,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前曾两次正式访问这里。

这些海量的中国文物进入大英博物馆的时间大都集中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间。战乱的大时代下,无数人对封锁多年的文明古国产生好奇,而文物就是他们窥视的途径。在当时,文物流入海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古董商盗卖、侵略军掠夺倒卖、“探险家”收集。

了解这些文物如何流入大英博物馆,其实也就还原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流散文物的命运。

盗卖文物的古董商

梁思成曾在《中国雕塑史》中评价易县三彩罗汉,“不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最精作品也”。

大英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尊罗汉像,出自中国河北易县,是一尊隋代开皇年间的阿弥陀佛石像。故宫专家傅振伦曾表示,这尊罗汉像是1915年被卢芹斋盗卖出国的。

卢芹斋是当时十分有名的古董商,曾将许多国宝级中国文物贩卖至海外。古董商盗卖,也是当时中国文物流失的主要路径之一。

卢芹斋最初是古董店的一名学徒,在店里勤奋学习各项业务,还学会了英语和法语,后来自己开办了古董店。早期练就了鉴别文物的能力,因此他能发现不少珍宝,低价收购后将其卖至欧洲市场。在这样的过程中,国内大量重要文物被走私到国外。

由于品位不俗、鉴别能力强,他很快建立了名声。为了利于生意,让欧美收藏家不只关注中国瓷器,还有其他类别的艺术品,他将中国艺术放入欧洲艺术史的框架中,出版了《中国艺术史索引:初学者指南》,并用“巴洛克”形容中国唐代末期的雕塑,以便西方受众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不过,最初让西方人注意到三彩罗汉像的,不是卢芹斋,而是德国人帕金斯基,他一直在收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

1912年,帕金斯基在北京看到一尊三彩罗汉像,真人大小,表情祥和,具有禅意,十分精美。由于这尊佛像已被买走,他只能四处打听,得知其来自河北省易县八佛洼的一个山洞。

来到易县后他发现,有不少人在偷卖罗汉像,一些不幸摔碎,一些被古董商和当地人藏了起来,等待售卖。由于利益巨大,当地官员也参与其中。据统计,那个山洞里的罗汉像一共16尊,帕金斯基将其中8尊转卖到了海外。

至于卢芹斋,他看到罗汉像在欧洲古董圈大受欢迎,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来到河北易县,找到了最后一尊罗汉像。1935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举办期间,他将其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

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

大英博物馆有十大镇馆之宝,其中三件来自中国,《女史箴图》便是其中之一。

陈丹青曾如此形容:“真有一股仙气没办法,太好了太好了。女同志应该看看,里面教你怎么穿衣服、行礼,结果藏在大英博物馆里。”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原作已佚,现存的唐摹本是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米芾在《画史》里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女史箴图》横卷,在刘有方家,人物三十余。以上笔彩生动,髭发秀润。”

《女史箴图》是顾恺之根据晋代文人张华的文章《女史箴》而画。《女史箴》记录了历代贤妃的事迹,劝诫女官和后宫嫔妃遵守妇德。从内容来理解的话,这幅画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但是在许多人看来,这幅画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作家冯唐就认为,这幅画并不是为了劝诫和讽刺,其中的女性被描绘得鲜活、优美、赏心悦目。

经历朝代更迭,《女史箴图》上留下了许多朝代和文人的盖印。清代乾隆尤其喜欢这幅画,将其收藏在圆明园,在画上盖了玉玺,还在背面画了兰花,题字“彤管芳”。

义和团运动时期,《女史箴图》意外流出宫廷,被一位英军上尉约翰逊获得。他不懂这幅画的价值,以为值钱的是画卷上绑的玉配件。最终,他仅仅以25英镑的价格就将这幅珍贵的画作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然而当时没有人懂得如何保护中国绢画。大英博物馆选择用日本屏风画的修复手法将这幅画装裱在木板上。时间久了,木板裂开,这幅画也被拦腰切断,明清时期文人的题跋都掉落,切口处也出现了掉渣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为了感谢中国的帮助,提出要给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赠礼。他们给出两个选项,《女史箴图》和潜水艇。由于时局动荡,国力弱小,民国政府最后选择了潜水艇。

被分割的敦煌壁画

璀璨的中国文化遗产敦煌壁画,在大英博物馆也能看到。

许多探险家和考古学家都对闭关锁国多年的中国很好奇。当国门打开后,许多人拥入中国。尤其是1856年到1932年间,许多西方探险家来到中国西北地区,他们很多人以科考之名挖掘收集珍贵文物。

在当时,英国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和进入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号洞窟)带走的文物最多。

一切源于一位名叫王圆箓的道士。他在敦煌莫高窟东侧的太清宫道观,意外发现了旁边的藏经洞,里面有写卷、印本、画、佛像等。王圆箓立即告诉当地官员,层层上报,由于当时正值战乱,清朝正在为庚子赔款烦恼,没有精力处理这些文物,于是当时的敦煌县令下令就地封存。

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到藏经洞,从王圆箓手中买下上万件敦煌文物。法国人伯希和后来也来到了这里,买下不少文物,1909年还在北京开设了一个晚宴,向来客展示这些文物。

被斯坦因买走的文物有四千多件运往了伦敦,后来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这批文物中,最令斯坦因心动的是敦煌壁画。为了能将壁画带走,他让人将壁画分割成小块,分别装进箱子里。如今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壁画上,仍能看见当初被分割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