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友谊是神圣的感情
2023-12-29楠迪
在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有一幅名为《马市》的大型画作,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女画家罗莎·博纳尔。她是第一个标榜艺术不应区分性别的女画家,也是法国“荣誉军团勋章”设立以来首位获得“大军官勋位”的女性。
罗莎天性热爱自由,她穿裤子、剪短发、抽烟、在城堡里养狮子、在森林里游猎。在19世纪的男权社会,她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被不齿和唾弃,但她孤身挑战世俗,并用一幅幅伟大的画作证明了自己。
罗莎功成名就的时候,安娜还只是一个小女孩。从小残疾的她将罗莎当作自己的偶像和精神支柱,并在多年后投奔罗莎,成了她的挚友和守护者。名人和“素人”的友谊仿佛一段传奇,而更加传奇的是,罗莎去世后,安娜竟活成了另一个罗莎……
叛逆少女,天才画家
1822年3月16日,罗莎·博纳尔出生在法国波尔多。她的父亲雷蒙·博纳尔是一名画家,擅长风景画和人物肖像。母亲克里斯蒂·多罗西·苏菲是一位钢琴教师。书香环绕的家庭氛围滋养了罗莎,她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学画画,并很快表现出过人的绘画天赋。
与此同时,罗莎的性格却有些怪异。她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总是闪着狡黠的光,经常花样频出,捉弄兄弟姐妹,惹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叫。上学后,她更是无心学习,经常跟同学打架。而且,她在阅读和写作上表现出了严重的障碍,不能自主阅读,写作更是一塌糊涂。好在母亲性格温柔,总是手把手教导女儿,鼓励女儿每阅读完一篇文章,就在旁边画一个小动物,然后拿去给父亲点评。而罗莎每次都能从父亲那里得到夸赞。这样的鼓舞让罗莎非常受用,依靠这种方式,她顺利渡过了阅读和写作的难关,也越来越擅长画小动物。
12岁的时候,因为经常旷课,还对同学表现出暴力行为,罗莎被学校劝退了。校长说:“我无法再面对频繁投诉的其他家长,拜托你们领回家自己教育吧!”这让身为教师的苏菲颜面尽失。看着愁眉苦脸的母亲,罗莎却毫不在意地说:“何必一定要去学校那种没有自由的地方!”女儿这句话,让苏菲更加灰心,毕竟,在当时的法国,好人家的女孩子一定要遵循传统,接受教育,出落得谦卑有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嫁到更好的家庭,实现阶层的飞跃。
从小,母亲苏菲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但现在,罗莎让她失望了。自从女儿被劝退后,苏菲放在罗莎身上的心思便少了很多,倒是父亲雷蒙从没有想过放弃,他决心开发女儿身上的潜质,让女儿在绘画上蹚出一条路来。于是,雷蒙花费大量的时间教罗莎艺术和绘画,但很快,他发现女儿似乎对自己擅长的肖像和风景画并不热衷,反而对临摹各种动物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热爱。
每到周末,罗莎都会央求父亲,带自己到巴黎周边的牧场观察各种动物。当看到女儿笔下惟妙惟肖的动物时,雷蒙惊喜不已,夸赞道:“我的女儿,你果然天赋异禀!瞧,你画的这匹马简直就像真的在草地上奔跑!”罗莎得意地笑道:“当然,我还可以画得更好!”
在父亲的鼓励下,罗莎的天赋被彻底激发,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她的画作已然颇具大家风范。这让雷蒙非常自豪,经常把女儿的画作展示给朋友们,并预言,女儿未来的成就一定会超过自己。父亲的信任和鼓励,让罗莎更加自信。她勤加练习,立志在绘画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1836年,14岁的罗莎开始临摹卢浮宫中的绘画,她的作品得到了当时很多有名画师的肯定。但即便如此,少女还是遭到了非议,家族里有守旧的长辈跑到雷蒙的画室,质问他:“你作为一个父亲,难道不该管教私自抛头露面的女儿吗?”雷蒙一时无法应对,但罗莎却大声辩驳:“卢浮宫有哪个条文规定女性不可以进入?”看到罗莎双手叉腰的泼辣样子,长辈气得胡须抖动,拐杖把地面敲得咚咚直响。渐渐地,罗莎桀骜不驯的性格藏不住了,人们纷纷议论:“雷蒙家的女儿简直就是一匹烈马!”
可罗莎才不管这些非议,她甚至公开宣称:“既然说我是烈马,那我就野给你们看!”她不顾母亲反对,剪短了头发,并终身没有再蓄起长发。
非议也遮挡不住天才少女的光芒,18岁时,罗莎开始在画坛崭露头角,在父亲的协助下展出了画作《山羊和绵羊》和《两只兔子》。1849年,罗莎以油布画《纳韦尔人的耕作》一战成名,这幅画真实地再现了农民在土地上耕作的情景:天空万里无云,阳光普照,一群牛拉着犁在耕田,翻起的肥沃泥土仿佛发出清新的芳香。这幅画一经面世,立刻引起巨大反响,当时的著名画家洛克·欧蒙德评论道:画家的写实造型技巧很高,不同对象的质感和空间感也很强。该画作很快被卢浮宫收藏展览。
名人“素人”,命运交汇
年少成名,罗莎·博纳尔越战越勇。1855年,罗莎完成了后来被陈列在卢浮宫的著名画作《马市》,这幅史诗般的作品高2.5米,宽5米,描绘的是马夫们赶着马匹来到市场进行买卖。罗莎笔下的骏马既有肥壮结实的身躯,又活灵活现、毛色不同、神态各异,如同真马一般,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幅画轰动巴黎,罗莎也因此受到法兰西第二帝国拿破仑三世的妻子欧仁妮的亲自接见。自此,罗莎和欧仁妮成了好朋友,罗莎经常被邀请到皇宫去为皇后画像。
在法国浪漫主义画派典型代表人物欧仁·德拉克洛瓦的引荐下,《马市》远传英国,罗莎更是名声大噪。相对于年少时候的桀骜,已经34岁的罗莎多了一份从容,而不变的是她骨子里的不安分。因为画作《马市》带来的巨大轰动,不怀好意的人开始攻击罗莎作为一个女人,竟敢抛头露面,独自跑去马场。罗莎不屑地回应:“马场又不是你家开的!”更多的人则纷纷指责罗莎“有伤风化”,因为在当时的欧洲,女人的装束基本都是长裙,可罗莎公然穿起了长裤,脚蹬马丁靴,还常常当众大大咧咧地点燃香烟。这样的行为无疑具有爆炸效应,所有人都以为这个女人疯了。
剪短发、穿裤装、爱抽烟,时代忌讳的雷,罗莎通通踩了个遍。面对指责,罗莎只有淡淡的一句:“男人能做的事,凭什么规定女人不能做?”特立独行的罗莎,在被男人们指责的同时,却成为万千少女的偶像。1868年,一款以罗莎本人为蓝本设计的玩具娃娃开始在市面上流行,女孩们几乎人手一个,其中也包括彼时年仅12岁的安娜·克伦普克。
1856年,安娜出生于美国纽约。她的童年十分不幸,三岁时,她不小心摔断了股骨头,留下终身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常常被小伙伴们嘲笑。五岁时,安娜又被诊断骨髓炎,并随着病情的加重感染化脓性膝关节炎。从此,行走对于她更加困难了。面对外人的嘲笑,幼小的安娜甚至不能找母亲寻求一声安慰,因为母亲的心思都在哥哥们身上,对身体残疾的她毫无怜惜之心。
因为极度的自卑,安娜拒绝与人交往,以逃避异样的目光。渐渐地,她活成了暗夜里独行的蝼蚁,只有罗莎的画可以帮助她排解寂寞和痛苦。在安娜心里,罗莎仿佛黑暗生活里的一抹光,她渴望自己像罗莎一样强大,不害怕别人异样的目光。为此,安娜也开始学习画画,她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为心中的偶像罗莎画一幅肖像画。
在安娜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罗莎的名气越来越大。1870年,她已经成为当时最有钱的女画家,并买下了枫丹白露的一座城堡。住进城堡后,罗莎再次做出了惊掉众人眼球的举动:她在城堡里养了一头狮子。狮子不仅成了罗莎画画的素材,更成为她生活中的伴侣,她曾在自己的一幅画背后写下:相对于善变的人类,狮子更具有安全感。你瞧,它毛发乍立的样子多么可爱!
除了狮子,牛、马、羊,以及其他所有的动物,都是罗莎的“挚友”。对她来说,动物是值得信任的,比男人可爱多了。她认为婚姻是埋葬事业的坟墓,为此,她始终拒绝结交异性,并宣称:“很多女人结婚后就像绵羊被献祭一样失去了自我,我可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特立独行的罗莎,让安娜既羡慕又仰慕。1895年9月1日,她鼓起勇气给罗莎写了第一封信。在信里,她无比虔诚地写道:或许,你是我活下去的唯一祈盼,我想要如你一样的自由,而不是像蝼蚁一般苟且偷生,如果可以,请让我认识你!
信寄出的那一刻,安娜内心忐忑不已,她担心偶像无暇或者不屑理会自己。可令安娜意外和欣喜的是,罗莎不仅给她回了信,还热情地邀请她:“来吧,到我身边来,我可怜的女孩儿,我愿意成为你的大树,为你遮风挡雨。”
彼时39岁的安娜,竟被73岁的罗莎称为“女孩儿”。而在安娜既往的生命里,她听得最多的就是“那个瘸子”。看到回信,安娜哭得无法自制。罗莎的每个字都让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和爱,她几乎立刻做出决定,去投奔罗莎。
彼此守护,我成了你
简单地收拾行装,并给父母留下字条后,安娜坚定地踏出了家门,她甚至都没有回头最后看一眼生活了39年的家。走在前往码头的路上,安娜一改往日的畏畏缩缩。虽然她走路依旧一瘸一拐,但因为罗莎的支持,她变得比任何时候都自信、坦荡。
为了迎接安娜不远万里的奔赴,罗莎提前准备了女孩子才喜欢的粉红色房间。见面后,罗莎热烈地拥抱了安娜,对她说:“从今天起,跟过去所有的不幸割裂重生吧!”
从此,73岁的知名女画家和39岁的残疾“素人”成了一对真正的忘年交。对于安娜来说,这段友情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而对于罗莎来说,则是再次对世俗吹响了战斗号角——她用行动告诉天下人,哪怕是身患残疾的女性,也理应得到和男人同样的待遇,而不应该活在偏见里。
安顿下来后,安娜向罗莎展示了自己珍藏了27年的“罗莎娃娃”,罗莎则带着安娜走进了自己建在城堡里的动物园,并鼓励安娜骑上一匹小马奔跑。随后,罗莎拿出画板,记录下了安娜生命里最美好的一幕,马背上的她笑得自由而热烈,仿佛彻底忘记了前半生的痛苦……
为了让安娜尽快习惯新的生活,罗莎无论出席大小聚会,都会把安娜带在身边,并向众人介绍她是自己“生命里最亲密的朋友”。安娜感动之余,也尽力回报着罗莎的友谊,在生活中处处照顾她。安娜已经不再年轻,而罗莎更是日渐苍老,但两人常常一起看画展、旅行,余生再也没有分开过。
有一次,为了消除安娜身患残疾带来的自卑,罗莎故意假装双眼失明,走在美国纽约大街最繁华的地方。当听见身后有人嘲讽“那里有一对瞎子和瘸子”,罗莎猛地转身,大声回击:“瘸子比你行得端,瞎子也比你更能看清世界的污浊和险恶的人心!”当听到“瘸子”两个字时,安娜习惯性地想躲起来,但再听到罗莎的回击,她心头一震,仿佛一股勇气注入了自己的身体……
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安娜的身上就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她成了罗莎对外活动的经纪人,除了贴身照顾罗莎,还负责安排她的日常以及画作展出。站在人前的她,眼神里再也没有了当初的畏缩和不安,取而代之的是自信。有一次,罗莎看着她井井有条地安排工作,忍不住笑道:“你越来越像我了。”
1898年,两人搬到了英国拜城堡。年迈的罗莎渐渐减少了外出,更多时间都用来指导安娜作画——她知道,安娜心里也有一个画家梦。5月的一天,罗莎安静地坐在藤椅里,对安娜说:“来,为我画一幅肖像画。”这句话犹如在安娜心底投下一枚炸弹:这不是自己12岁的理想吗?自己曾在信中对罗莎提到,没想到她一直记得。安娜顿时激动得语无伦次,罗莎却无比淡定地说:“把你最好的水平发挥出来,毕竟,我的日子可能不多了。”安娜一下子泪崩了,她跪坐在罗莎膝前,哽咽道:“当然,这一定会是我最好的作品。”
画这幅画的时候,安娜42岁,罗莎76岁,距离她们初见已经过去了三年。这幅画像后来成为罗莎·博纳尔最具代表性的肖像之一。画像上的罗莎虽已年过古稀,白发苍苍,不复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可岁月沉淀之下,此时的她脸上多了一份温柔宁静。她胸前佩戴着代表她事业高度的荣誉军团勋章,沐浴晨光,面带微笑,望向画框之外的安娜,似有一股无言的信赖与倚重在空气中流动。
1899年5月25日,在安娜的陪伴下,罗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弥留之际,罗莎拿出早已写好的遗嘱,因为一生未婚无子,她决定在自己死后,将所有财产都赠予陪伴自己四年的安娜,并指定安娜为自己书写传记。罗莎留给安娜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会成为你的守护天使,永远,即使在天堂!”
罗莎去世后,安娜没有离开两人共同居住的拜城堡,而是选择继续留在这里,开办了罗莎·博纳尔艺术学校,专为女性提供艺术教育。她还创立了罗莎·博纳尔博物馆,专门展示罗莎生前的画作。与此同时,她也在潜心练习作画。
68岁时,她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的“骑士”勋章,并在12年后,从“骑士”升级为“军官”。戴上勋章,安娜想起了罗莎的那句话——“你越来越像我了”。她不禁含泪自言自语:“罗莎,我的偶像,我终于变成了你。”
罗莎和安娜,她们曾经一个是大名鼎鼎的画家,一个是受尽白眼的残疾女孩,命运让她们走到一起,成为知己。罗莎把对生活的热爱传递给了安娜,而安娜守护着罗莎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俩灵魂上的惺惺相惜、精神上的最强共鸣,超越了世间最纯粹、最坚固的感情。
在安娜暮年的时候,曾经有人问她:“你和罗莎有34岁的年龄差,为何能成为知己?”安娜说:“在我3岁的时候,我以为我被命运抛弃了。是罗莎敢于睥睨全世界的果敢,给了我热爱生活的勇气。我想活成罗莎的样子……”安娜眯起眼睛,仿佛看见罗莎笑着对她说:“我的女孩儿,你做到了!”
编辑/朱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