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未定义之旅

2023-12-29

现代阅读 2023年5期

对于一个真正的旅行者而言,旅行的目的不是路途本身,也不是行走本身,而是你内心被触动、被唤醒、被擦亮的那些部分。

群文导读

人间三月,万物复苏,又是一年踏春游玩好光景。祖国广袤无垠的大地绽放出新的笑颜,山也青青,木也欣欣,天地交织成一幅幅光彩夺目的春日图景。

祖国的美,美在她的辽阔,美在她的繁盛。不管是江南水乡的涓滴细语,还是草原大漠的豪言放歌,亦或是山川林海的深邃低吟,祖国春日的美,美得轰轰烈烈、明艳动人。

有人把旅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观天地;第二重是遇众生;第三重是见自己。若能将这三重境界糅合在一起,则是一次完美的旅行。

本期精选四篇美文,或从思考出发,探寻旅人因何而动;或定格旅途,描绘沿途所遇;或将带着大家追着日头观遍山川大地,用文字定格“限时”美景。让我们跟随思考之旅、情境之旅、心灵之旅的篇章,在一场场未定义之旅中感受美、发现美、触摸美吧。

01写在启程之前

思考之旅:带着问题出发

你认为旅行的定义是什么?

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按照互联网旅行攻略到达目的地,还是简单的“出远门”?

我们为什么需要旅行

袁 越

带着问题去旅行。

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旅行大概要算是哥伦布1492年的那次横跨大西洋之旅,他的船队发现了美洲,彻底改变了人类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则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一场结核病疫情席卷了整个英伦三岛,英国医生们相信清新的空气有助于病人恢复健康,于是大批英国城市居民纷纷涌入乡村,一个全新的产业就此诞生了。

哥伦布的那次一路向西的航行,更准确的说法是探险。他的目的明确,但前途未知,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否活着回来。现代旅游业的核心业务其实应该叫作度假,也就是换个更舒服的地方生活一段时间,借机休养生息。如今像哥伦布那样探险已经非常罕见了,我们有了《孤独星球旅行》指南,有了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旅行攻略,目的地的一切尽在掌握,毫无秘密可言。而度假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富裕阶层的标配,他们手里有闲钱,工作有假期,交通和住宿也有保障,度假几乎成了一种身份象征,并按照目的地的档次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

既然如此,我们还需要旅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 果我们把6xKhJdrHmQgmidA/THoqUQ==旅行简单地定义为“出远门”,那么旅行的真正目的就不是修身养性,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地方,拍得再出色的风光大片都无法让你体会到海风的轻抚和冰雪的凛冽,以及森林里迷人的香气和草原上温暖的阳光。还有很多独特的风景地,抵达本身才是最美好的享受。同样一座山,坐缆车上去和依靠自己的双腿爬上去,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同样一片珊瑚礁,从电视上看和自己亲自下海浮潜,体验更是有着天壤之别。

旅行途中除了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还能看到各式样的人。如果说世界是一本很厚的书,那么最有意思的部分一定是由人来书写的。如果你想知道人类的祖先们究竟是怎样生活的,那么你可以去南部非洲的稀树草原,体会一下科桑人的生活环境,你也可以去巴布亚新几内亚,亲眼看一看现代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的样子;如果你想知道我们那些失散多年的远房亲戚究竟是如何生活的,那么你可以去中北美洲的热带森林,探访玛雅人的故居,你还可以去南美洲,走一趟印加古道,感受一下新旧两个大陆、两种文化之间的惨烈冲突;如果你想体会一下宗教的力量,那么你可以去印度或者土耳其,体验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看看它和自己的价值观究竟有何异同;如果你还想知道不同的政治制度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那么你可以去海地、哥斯达黎加、埃及或者突尼斯走一趟,看一看政治体制和经济水平到底哪个更重要……

也许有人会说,要想了解一个陌生的文化,最好的方式是看一本关于那个文化的书,因为那是专家写的,肯定比走马观花的游客描述得更准确。这话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请别忘了,任何人都是有偏见的。作者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歪曲事实,读者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拒绝阅读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书,从而永远迷失在谎言里。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带着问题去旅行,因为旅行会让你直接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你的大部分偏见都会因为你的眼睛而被修正。有时一次旅行还不足以让你看清真相,那就再去几次,多来几个采样,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和真相的距离越走越近了。

当然了,像这样带着问题的旅行往往是很累人的。你最好不要全程依靠旅行团,而是自己买票,自己订旅馆,自己规划行程,自己解决一日三餐,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更准确地解答自己心中的疑团,真正地体会到旅行独有的乐趣。

无论多么美好的旅行,终点一定是自己的家。几乎所有的旅行达人都会告诉你,旅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旅行的过程越是艰苦,风景就越震撼,收获就越大,安全到家之后的幸福感就会越强烈,那种快感是其他任何事情都无法替代的。我们之所以需要旅行,就是因为我们需要体会那种无法复制的快乐,它会让我们变成一个更丰富的人。(来源:《少年新知》2022年第6期,有改动)

02旅程进行时X 第一境 6:00 AM

一张机票:空之旅

一日之晨,美在日出时分,滚烫的红日冲破云霄的绝美之景。品读文章,感受作者在不同地点,目睹日出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在飞机上与红日邂逅时,面对雄伟瑰丽的日出奇景发出的由衷赞叹,以及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讴歌。

散文《日出》通过描写飞机上所见的绝美景致,引发了作者的一个思考,即为何今日之所见的日出不同于往日,但又胜于往昔,从而引出答案—那是新中国的美好生活让人如沐春光。这一回答升华了文章主题,同时给予了景物更丰富的情感。

日 出

刘白羽

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起,就对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是怎样一起来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德国诗人海涅在《哈尔茨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扩展开了,群山像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作过精辟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太阳,并不厉害,不像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光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犹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像擦得耀眼的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光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从马德里经孟买、海得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穹,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的白龙,直泻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弥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那是1958年8月24日,我从莫斯科搭机东飞塔什干。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唯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瓷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诞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的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这时,我深切感到这个光彩夺目的黎明,正是新中国瑰丽的景象;我忘掉了为这一次看到日出奇景而高兴,而喜悦,我却进入一种庄严的思索,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红玛瑙集》,有改动)

02 旅行进行时X 第二境 17:00 AM

一张车票:陆之驰

夕阳无限好,夕阳下的草原更是美得不可方物。品读文章,作者在辽远的草里,沐浴血色的夕阳,感受着草原的荒凉和空漠,用文字谱出了一首落日赞歌。文章视野宏阔、色彩绚丽,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阳刚正气。夕阳、天空、云彩,在作家的笔下都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壮伟,尤其是对落日景象的渲染和描写,更使读者领略了一曲雄伟壮观的生命之歌。

旅行之眼:以景联想

《我在草原上追赶落日》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将所见所感悉数记录,并对此展开奇特的想象。例如把天空色彩的变化比作“草原各个部落厮杀混乱的场面”,把草原独有的苍凉和浪漫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些奇特、超拔、瑰丽的想象,沟通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赋予了自然山水以凝重的人文内涵。

-03-美文

我在草原上追赶落日

郭保林

汽车在奔驰。驰过苍苍的绿,驰过莽莽的绿,驰过起伏跌宕凸凸凹凹的绿,驰过缠缠绵绵浓浓稠稠的绿。车轮在绿浪翠涛上轻轻碾过,留下两抹浅浅的痕,风一吹,那痕便无影无踪地消失在绿浪的辽远和苍茫中了。车前苍苍,车后茫茫,茫茫苍苍莽莽。我们在绿中挣扎、翻腾。偶尔出现一棵树,耸起一尊绿的雕塑,想打破平庸吗?想创造传奇吗?但是,在这偌大无以匹敌的背景上,那树显得极渺小,很寂寞,像一缕孤魂、一声轻轻的叹息,给荒荒草原只留下一缕如烟的苍凉。

汽车依然奔驰。

草浪汹涌着、澎湃着、呐喊着、喧嚣着,扑扑啦啦,连绵不断地向车窗扑来,溅我一身草绿、草香,一股浓浓的蒙古味。我有点惊惶,又难以躲闪。眼前的风景一卷卷铺过来,铺开来。铺成一曲《敕勒歌》,铺成一首古乐府的意境,铺成汉唐边塞诗人一行行壮美凄怆的诗句。

车轮追逐日轮。日轮在远处山梁上喘息。车轮撵过去,眼看追上,日轮又俏皮地跳到更远的一道山梁上。我们的汽车累得气喘吁吁,又吼吼乱叫,仍不甘心,又追赶上去。我们犹如夸父,但也重复夸父的悲剧。夸父与日逐走,虽九死而不悔,那是追逐光明和希望,追逐生命的原体。太阳,这古老而年轻的恒星,给茫茫宇宙,给小小寰球创造了多少繁复的故事、多彩的生命和浪漫的情节?它的精神和魂魄创造了生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我们毕竟比夸父聪明,干脆停下来,徒步走向一个小山包,用目光追逐落日。

山包、山洼、山坡都是草场,丰茂的青草,蛮蛮野野荒荒,葳葳蕤蕤葱葱。空气很醇,草香浓得呛人。我深深地吸上一口,整个草原都吸进肚里了。像牛一样,草原在我肚里反刍。

塞外草原初降的黄昏,很浪漫,很诗意,也很古典。西天边随意地拖着几缕橘黄、瑰红、绛紫,其他地方依然很蓝,蓝得纯真,蓝得寂寞,也很苦。那色彩尚未浸淫草原,草原依然苍绿。草梢上细风的脚步蹀躞,草丛间虫蝶扑翅浅浅,天地间万籁无声,偶有牧笛和牧歌轻轻滑落草丛,又被无边无际的静湮没。一切都袒露着,袒露着生命,袒露着情感,袒露着自然的爽真,也袒露着草原永恒的主题—荒凉和空漠。

在天和地分界的地方,有几点墨渍,那墨渍会动,越来越近,是一群鸟雀,在这茫茫荒原上,它们群飞群栖,那是百灵—草原上的吉卜赛。

一切凄凉得像凉州词。

一切悲壮得像屈子赋。

一切浪漫得像爱情诗。

夕阳沉重如山。金色的光芒砸在我身上,我的肩膀上印满了落日的齿痕。

随着巨大日轮缓缓滚动,天空的色彩也益发浓郁,红、黄、紫,成团、成块、成卷、成片,这些色彩的集团军,忽然不宣而战,刹那间,鼓角齐鸣,旌旗翻滚,万马奔腾,雄雄烈烈。红色集团军,犹如一代天骄的铁骑,汹涌地、所向披靡地向黄色营地扑杀,冲杀、呐喊、嘶叫,纠缠在一起;而紫色军团也不甘寂寞,跃马扬戈,从云隙间杀出来,犹如异军突起,和红、黄色扭结在一起;顿时,刀枪剑戟,铿锵声、撞击声、哀叹声、叹息声……响成一片。它们杀得难分难解。它们拼命地扩张自己,强烈地表现自己,争夺每一寸领空,半个天空都洒遍了它们斑斑点点、淋淋漓漓的血,还有凋零的败鳞残甲—使人想起遥远的古代,草原上各个部落厮杀混战的场面。这是历史在天空的返照吗?然而,你只要静心观察,仔细分辨,那红可分为粉红、枣红、桃红、苹果红;那黄可分为橙黄、橘黄、柠檬黄;那紫又可分为茄紫、茜紫、绛紫、葡萄紫。这些色彩的乌合之众都浸润着野性的荒蛮和雄性的彪悍,莫不是,大草原把它的秉性情感以及遗传基因也赋予了天上的光和色吗?

在这浩瀚旷博的草原上空,色彩依然演奏着方兴未艾的狂飙曲。

随着日轮的转动,那红色集团越来越庞大,越战越猛,犹如火山爆发,江河倒悬,天空变成一片火的海洋,红浪翻滚,殷红万里,使人想起不可一世、横扫千军的一代天骄和他的铁骑雄师,而那黄和紫被吞噬,被淹没,被驱赶到更远的天边,瑟瑟缩缩地躲在白云下,或张皇失措,或苟延残喘……

天空变成一个冷战场。

色彩在天空鏖战的同时,大草原却一反白昼的粗犷、荒凉和落寞,变得极其温柔而恬静。那光与色极富有层次感、质感。液态的光流,浓浓稠稠、轻轻淡淡地涂抹在草原上。草梢、叶、野花都失去原色,像饱饮了玫瑰酒,醉醺醺地涨溢着一种情愫,展示出蓬勃的富丽、辉煌。这里,那里,从渊薮中、海子边、山凹和牧人的包帐里升起薄雾和牛粪烟,淡淡的,若梦若幻,若艺术家的虚构、诗人的想象,又似情人飘逸、颤抖的眼波。让人真想躺在这绿被金褥的眠床上,打滚翻腾,或像诗人一样“嗷嗷”一阵,宣泄胸中成吨的情感。然而当你冷静之后,发觉置身于这巨大的时空里,会感到自身的渺小,像一只昆虫、一瓣野花,甚至会激起离恨万缕、乡愁无限!

当太阳接近遥远的地平线时,天地间悬起一帘肃穆。凝重。沉重。庄重。草原失去醉酒后的浪漫,红颜渐褪,脸色变得灰暗,我目睹着太阳蹒跚的脚步,像一个饱经沧桑、大智大勇、大慈大悲的老人,一步步走向圆寂,走向灵魂的栖息地。我心里突然涨起一股酸楚、一股悲怆。太阳辉辉煌煌、坦坦荡荡地走完了它的一生,它无憾于宇宙、苍穹,无憾于大地万物。它的智慧和精神,它的生命和情感都留给了世界。

太阳,终于无声无息无怨无恨地沉落了!寥寥长空,荒荒油云,莽莽大原,这博大的舞台也徐徐拉上帷幕,宇宙降下灵旗,远山在默哀,天空也须臾变得惊人的铁青、骇人的诡蓝、吓人的青黛,还有令人沮丧的死灰。那旷古未有的静汹涌澎湃铺展开来。这辽阔的静、庄严的静,一切都静如太初,静如幻景,静如一个巨大的谜。只有残霞在剥落,像给落日送去的冥钱。

我坐在草地上看这悲壮的风景,远处的草浪一起一伏,犹如一曲无声的旋律。草原失去了绿色,但草原的律动依然雄沉磅礴。当霞光的鳞片凋落殆尽时,天空变冷,变得陌生,于是草原的夜晚来了。(来源:山东文艺出版社《我在草原上追赶落日》,有改动)

作者对散文句法的创新,表现在字、词的重叠上。作者通过二字词、三字词甚至四字词的叠合,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力,又通过字、词或句子的跳跃组接,将意象和画面呈现出来。

比如“太阳接近遥远的地平线时,天地间悬起一帘肃穆。凝重。沉重。庄重。”这种句式省了烦琐的交代和叙述,扩大了暗示和联想的空间,增添了散文的诗情和画意。

03写在旅程的终点

心灵之约:触及灵魂的治愈之旅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是毕淑敏在环球旅行后的最美心得。那是一场清新温暖的治愈系环球旅行,更是一次与灵魂见面的约定。她在文中竭力推崇,好的旅行 —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并告诉我们旅途不仅是行走,更是灵魂与我们同甘共苦的过程。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

毕淑敏

出发时,悄声提醒,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你的灵魂。

旅行最美妙的感觉,是在它不断轻声提醒我们—你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

世界上的所有人和事儿,给予我们的影响,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让你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比如那些披露隐私的小情小趣,杯水兴波的小打小闹,死无对证的谣言和气味相投的小圈子,还有逼仄的环境和拥挤的人群……在其中浸泡久了,人也变得松垮灰暗,好像穿了很久的袜子,既无形状也无好气味。

还有一种是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让你知道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和珍禽猛兽,在你自己得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无数种形态绵延不绝地繁衍着,一切皆有可能。高山大川、江河湖海,让你从此不惧生死,襟怀豁达。让你爱好和平痛恨战争,让你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宇宙相通。

好的旅行,就藏在这第二种情形中,值得竭力寻找。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在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的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禁锢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溶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向相识才几个小时的旅伴倾诉衷肠,彼此那样深刻地走入了对方的精神架构。我甚至知道几位青年,竟这样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有人把这些解释为—旅途使人们亲近,是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正是因为同乘一列车、同渡一条船,才使我们如此亲密。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旅途也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恶。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好的旅行应该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①身为医生,我知道人一生必得不断地学习。我不当医生了,这个习惯却如同得过天花,在心中留下斑驳的痕迹。旅行让我知道在我之前活过的那些人,他们可曾想到过什么、做过什么。旅行也让我知道,在我没有降生的那些岁月,大自然盛大的恩典和严酷的惩罚。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旅行中我也知晓了死亡原不必悲伤,因为你其实并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另外的方式循环往复。

凡此种种,都不是单纯的身体移动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只能留给旅行中的灵魂来做完功课。②出发时,悄声提醒,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你的灵魂。它轻到没有一丝分量,也不占一寸地方,但重要性远胜过GPS。饥饿时是你的面包,危机时助你涉险过关。你欢歌笑语时,它也无声扮出欢颜。你捶胸顿足时,它也滴泪悲愤……灵魂就算不能像烛火一样照耀我们的行程,起码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后面,不离不弃,不能干三天停一天地磨洋工。否则,我们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壳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来源:湖南文艺出版社《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有改动)

启旅之思

1. 对于文中①处“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这个观点,你如何 看待?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阐明观点的。

2. 你如何理解文中②处“旅行中的灵魂”?

以上两篇文章共同探讨“旅行的意义”。前者认为要带着问题去旅行,旅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旅行的过程越艰难,收获就越大;也只有在旅途中才能体会独一无二的快乐,变成思想更丰富的人。后者则更注重心灵层面的解读—“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场自由的心灵之旅会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广袤;旅行会让我们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种文化,在每一次的治愈系旅行中,旅人会收获不一样的旅行的意义。

意境分析:

境—日出(雄伟瑰丽);日落(奇特壮观)。

意—看日出产生的“高兴、喜悦”之意,象征着对祖国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赞美与祝愿;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看日落,对夕阳、天空、云彩的描写都充满了生命的热情和壮伟,谱写了一曲雄伟壮观的生命之歌。

旅之结语

出发,是为了去看更遥远、更广阔的风景;出发,是为了去遇见更多特立独行的人;出发,是为了收获一个更好的自己。

前方的路有多崎岖,眼前的风景就有多壮丽。永远不要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阅读和书写,天真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