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测试训练(高中内容第二轮)

2023-12-29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3年4期

特约主持人介绍

梁开喜:湖南省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常德市人民政府督学。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90余篇,主持了《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爸爸的黄羊

◎ 马知遥

我不知道没有了动物的山梁还是不是我的故乡。

—题记

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

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戈壁深处,戈壁滩上的磊磊顽石滔滔不断地包围着它,那些老石头从远处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马”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

我们走到林子外面,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这时候,父亲把一只手搭在我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成了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哼出歌。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靠着石头闭眼养神。静静的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我们很远很远。

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

“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

父亲睡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

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我随即提起身子猛追,感觉身轻如燕,耳边是呼呼的风声。野兔的轨迹多变,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去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就在木棍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了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中。

我回身往后看,希望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了。

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块土地。

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闷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

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

我终于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待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说完它就闭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如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

我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扛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喊,可我听见的声音是一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兮兮的叫声。那声音时断时续,如同含混不清的梦呓。最后只有我温情的眼神,我的眼神正对着父亲的眼神。父亲看了我一眼就转过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

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慌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底去了哪里去?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在传说黄羊已经被宰杀干净的时节里,猎到了一只黄羊,这无论如何是该庆贺的事情。“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明天拿到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刀熟练地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完好无损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我再也无力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

(来源:知识产权出版社《马知遥作品自选集》,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位于戈壁深处的依麻木小镇的恶劣环境进行了描写,营造了苍茫、悠远、厚重的意境,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B.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成了两只可笑的蚂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类在广袤大自然面前的极度渺小。

C.“我”惊喜地发现了野兔,“父亲”却在此时睡着了,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表现“父亲”的目标只在黄羊,对野兔了无兴趣。

D.小说采用“我”这一有限视角,叙写了一个“父亲”猎杀黄羊、村民分割黄羊的故事,旨在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小说对野兔和黄羊的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其作用。

3.“魔幻手法”是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现现实生活的写作手法。该手法在这篇小说中是如何体现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帕斯卡尔说:“一个真正的作家的职责就是把这种天人之间的秘密揭露出来。”小说揭示了怎样的“天人之间的秘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小说的结构。“父亲”是在等待黄羊的过程中“睡着”的,这与前文“他竟然开始靠着石头闭眼养神”有着合理的叙事逻辑。从后文来看,作者的主要用意是为“我迷失在戈壁深处”作铺垫:如果“我”不追逐野兔便不会迷路,如果“我”不迷路便不会有后面的所见所闻及心理变化。

参考答案:C

2.该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作者在小说中着力描写了野兔和黄羊的眼睛,这是我们理解形象、梳理情节和把握主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口。对此,我们应对文中刻画眼睛的词句细加揣摩体味,并从3个方面作出简要概括和具体解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野兔与黄羊的可爱与可怜是通过眼睛来表现的,“我”的行为与心理变化及故事的演进是通过眼睛来推动的,小说动人心魄的情感和发人深省的主题也与作者对野兔和黄羊眼睛的描写密切相关。

参考答案:①表现动物的可爱与灵性。如野兔眼睛的“含情脉脉”“慈爱”,以及“母爱的柔情”、黄羊濒死之际看向我的“深情”等。②体现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如野兔眼中“盛满了母爱的柔情”让“我”停下了手中的木棍,黄羊“深情的眼睛”望向“我”使得“我”完全读懂了黄羊并“感觉自己”“躲进了黄羊的体内”,等等。③唤起人的爱怜与反思。如“木然地盯视着”写出了黄羊因同类“被宰杀干净”的迷惑和绝望,启发人们与动物共情,从而深刻理解与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3.该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写作手法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能读懂“魔幻手法”,也就不能真正读懂这篇小说。《爸爸的黄羊》正是用变形、象征、意识流等手法,打破传统的叙事逻辑,通过现实中的“我”和遭遇巨变后的“我”的有限视角,表现了“父亲”猎杀黄羊、村民分割黄羊的过程,从而引发人们重新审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并深刻诠释了“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己”这一主题。黄羊和“我”说话,“我”慢慢变大,都是超现实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是“我”在极致心理下的幻觉,这种幻觉将虚无当真实,或者说,用主观感受的真实替代客观存在的真实,从而达成了本质意义上的直击精神内核的真实。可见,魔幻手法的运用能够让故事在现实逻辑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地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表现事实的真相和作者的独特思考,从而使情节叙述和人物心理刻画更加自由。

参考答案:(1)①黄羊被“父亲”杀死后,“我”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最后成了黄羊。②“我”变成黄羊后,目睹了黄羊之乡的人们宰杀分割自己的全过程。(2)①有利于打破传统叙事逻辑的限制,使情节变化和人物心理刻画更加自由。②能更深刻地揭露现实,表现主旨。用荒诞不经的故事,折射出“伤害自然就是伤害人类自身”的主题,从而引发人们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深长思考。

4.“天人之间的秘密”在小说中集中表现为动物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又大致上可以分为“我”与动物的关系及“父亲和村民”与动物的关系。“我”与动物的关系是积极的,充满了哀痛、感动、善意和希望;“父亲和村民”与动物的关系则是对抗的、残酷的、迷失的并终将走向毁灭的。

参考答案:①小说中的“我”与动物相处、相知、相惜最终融为一体,处处让人感觉到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隐隐相通的关系。野兔的柔弱与温情打动了“我”,使“我”的态度与情感发生了根本转变;黄羊临死前的告白,是深情的呼唤;“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的想象是“我”由衷的期盼。作者的悲悯情怀与天人合一的立场,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②“父亲和村民”对变成黄羊的“我”的态度,虽然魔幻却充满了现实的隐喻。“父亲”杀死了黄羊,但永远失去了“我”;村民欢天喜地宰杀了依麻木最后一只黄羊,但永远失去了依麻木的“保护神”。小说以此警示世人:伤害与被伤害是对立的统一,人若负了自然,自然也会反噬人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初,吕蒙病笃,吴王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馀,愚以为可任。”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及曹真等围江陵,破孙盛,吴王遣诸葛瑾等将兵往解围,夏侯尚击却之。江陵中外断绝,城中兵多肿病,堪战者裁五千人。真等起土山,凿地道,立楼橹临城,弓矢雨注,将士皆失色;然晏如无恐意,方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魏兵围然凡六月,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时江水浅狭,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议者多以为城必可拔。董昭上疏曰:“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兵有进退,不可如意。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贼频攻桥,误有漏失,渚中精锐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就不破贼,尚当自完,奈何乘危,不以为惧?惟陛下察之。”帝即诏尚等促出,吴人两头并前,魏兵一道引去,不时得泄,仅而获济。吴将潘璋已作荻筏,欲以烧浮桥,会尚退而止。后旬日,江水大涨,帝谓董昭曰:“君论此事,何其审也!”

(来源:《资治通鉴》之《魏纪》第二卷)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

B.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

C.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

D.朱然者/九真太守/朱治姊子也本姓/施氏治养以为子/时为昭武将军/蒙卒吴/王假然节/镇江陵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在文中是吕蒙自称,古人常用愚、鄙、敝、仆等词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

B.“疏”,是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进言的一种奏章类文体,《陈情表》也属这类文体。

C.“如意”在文中是指按照自身的意图行事,现在则多用于祝愿对方凡事皆符合心意。

D.“促出”的“促”指急促、赶快,与《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的“促”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在病重之时向吴王孙权推荐了朱然,认为他有胆识、守节操,堪当重任。后来魏军围攻江陵,朱然领兵顽强抗敌,可见吕蒙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

B.魏军久攻江陵不下,连在江陵城内为魏军当内应的姚泰也被朱然所杀。夏侯尚提出了架设浮桥、由水路进军的建议,参与计议的人都认为此举可行。

C.董昭对夏侯尚之计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向曹丕陈述了此举的诸多弊端,并预言一旦江水暴涨,魏军将陷入进退维谷之境,夏侯尚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D.曹丕听从了董昭的建议,下令让夏侯尚撤退。正如董昭所分析的那样,吴军将领潘璋想烧毁浮桥截断魏军后路,恰逢夏侯尚率兵退回,才未得实施。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晏如无恐意,厉吏士,伺间隙,攻破魏两屯。

(2)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

9.董昭不同意夏侯尚的计谋,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试题解析】

5.该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B项、C项各设有一处错误。B项“朱治姊子也本姓”文义不通,从“……者……也”这一常见的固定句式也能作出判断。C项“吴王”指孙权,中间不能断开。D项则兼具两处错误。这段话中专有名词比较多,如人名“朱然(然)”“朱治(治)”“蒙”“吴王”,地名“江陵”,官职名“九真太守”“昭武将军”等,弄清了这些专有名词,特别是弄清了这里面的人物关系(如朱然是九真太守朱治的外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A

6.该题考查学生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同时也涉及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针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如果一成不变,容易导向死记硬背,也有悖于“随文设题”的原则。就近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该题呈现出多维度综合考查的特点,其中,古今词义的差异及所选取的词语与教材相关知识的比较,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该题的B项容易让学生发生误判,“疏”与“表”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上,诚然各有侧重,“疏”往往是建议和意见,属议论性文体,“表”一般用来陈述请求,具有言情的成分,但从“奏章类文体”这个角度上讲,两者的确又属于同一类文体。D项“促出”的“促”是急促、赶快的意思,但《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促”是调弦的动作,“调紧”的意思,“促弦”即调紧琴弦,两者词性不同,意义也不一样。

参考答案:D

7.该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与把握。4个选项对应贯穿全文的4个片段。其中,B项所对应的文字是:“江陵令姚泰领兵备城北门,见外兵盛,城中人少,谷食且尽,惧不济,谋为内应,然觉而杀之。”很显然,姚泰并不是魏军的内应,而是在看到双方实力差距之后,觉得大势已去,密谋想要做魏军的内应,但是被朱然发觉并被处死。“当内应”和“谋为内应”并不是一回事。

参考答案:B

8.第(1)题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有“晏如”和“厉”。“晏如”是安宁、安定、恬适的样子,我们可以在《五柳先生传》中找到类似句子:“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厉”用作动词时是“使锋利”的意思,引申为勉励、激励,与“再接再厉”中“厉”的意思相同。第(2)题与第(1)题一样,没有什么生僻的词语,其难点主要在“戚”和“惑”,“戚”是忧虑的意思,“惑”是“使困惑”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朱然泰然自若,没有恐惧之意,激励将士,寻找对方薄弱之处出击,攻破了魏军两座营垒。②我对这件事深感忧虑,寝食不安,而谋划此事的人却很坦然,毫不担忧,岂不令人困惑!

9.该题是对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考查。董昭针对夏侯尚的计谋,在“疏”中明确陈述和具体分析了兵家所忌的3个方面,我们只要对这3个方面作出准确而合理的话语转换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屯兵江中小洲,深入敌军。②架设浮桥渡河,处境危险。③通行道路狭窄,难以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