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相似点,借物写人抒真情
2023-12-29杨红杰
叙写人物,表情达意,看似简单,却易落入窠臼。比如写人抒情,千人一面,肤浅寡淡;技巧单一,思维僵化,导致内容大而空、抒情浅而淡等。如何构思行文才能别出心裁呢?让我们细品著名作家肖复兴的《苦瓜》,破解写作密码,习得虚实转换抒情之道,抒得真切动人之情!
名篇登场
苦 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母亲的心里才舒坦。
( 轻点一笔,虚实暗联。开篇处看似寻常的介绍,已将母亲侍弄“花草蔬菜”的情意与母亲照拂儿女的情意悄然连接。花草蔬菜姹紫嫣红,儿女眉清目秀,一生操劳的母亲多么热爱生活,多么疼爱儿女啊!)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吃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儿,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看着这两片像船一样而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注视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是她让我看到苦瓜最终具有了这朝阳般的血红和辉煌。
( 繁笔渲染,虚实相映。作者将写作镜头定格在瓜的瓤和籽上,表面上在写苦瓜成熟时的辉煌热烈,其实是在写母亲,让挚爱的儿子看到心仪之景。)
后来,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给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子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用苦瓜做的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我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因为再等不到那个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我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了。
(简笔写意,虚实相融。苦瓜与母亲何其相似啊!苦瓜烹饪中自有一种清香、清新,而母亲勤劳坚忍,为儿女做美食、谋幸福,亦饱含一种母爱之馨香。苦瓜的苦味与母亲的劳苦自然相融,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我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到厨房为我亲手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的怂恿下,她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以后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她依然为我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 宕开一笔,探究内里。就像母亲并不爱吃苦瓜一样,母亲也不是因为喜欢吃苦而让自己辛苦操劳。儿子喜欢吃苦瓜,所以爱屋及乌;不能让子女吃苦,所以独自默默承受生活之苦。这一组相似的爱与不爱,让我们明白了“苦”的内涵,“爱”的笃定!)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我想起了母亲。(来源: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有改动)
(拓宽一笔,广延义理,虚实生辉。苦瓜似母亲,亦如君子,母爱深沉几许?君子之风何貌?这些抽象生涩的义理,皆可影射在有形有色有味的苦瓜身上。)
假借实物 找相似点 书写深情
热恋中的男女常发问:“你爱我有多深?”这实在是个难题。爱—眼不可见,手不可触,箱子装不了,尺子量不到,如何让人言说究竟有多深?将无形的爱假借实物深沉作答是个不错的办法,正如邓丽君歌中所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看不到我深深的爱,但你可见那轮皎洁高悬的明月,假借明月这一物象来表达爱之深沉,便显得真切动人了。
同理,《苦瓜》一文,亦假借苦瓜这一物象,循序渐进地呈现苦瓜与母亲的相似之处,化虚为实,虚实转换,来叙写母爱之热烈深沉,来彰显君子之独立而高洁。这种构思方式很适合写人抒情类的文章。
选实物要精巧。物愈小,愈动人,动人方能共情,共情便赢得了读者的心理认可。无论是应试作文还是文学创作,读者的认可绝对是作者苦苦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对实物有独到且精准的解读。有了解码该物的个性物语,文章才能新颖耐读,魅力十足,避免落入俗套。
虚实转换要自然。一定要抓住物与人的相似之处,找到转换的最佳契机,更提倡深度挖掘。正如在《苦瓜》一文中,苦瓜不仅似独担苦楚的母亲,也像节操自守的君子,文章的主旨立意精辟深邃。
关联课本
荷叶·母亲(节选)
冰 心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来源: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同类借鉴
《荷叶·母亲》与《苦瓜》有诸多相似之处,相似的写作思维,相似的比喻修辞手法、虚实转换,都巧妙地表现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这一主题。文段假借荷叶、红莲两个实物,叙写风雨中荷叶对红莲的护佑,进而以荷叶喻母亲,以红莲喻子女,自然而然地书写到人生的风风雨雨、坎坷挫折,母亲亦如荷叶般为红莲似的子女遮风挡雨。
写作问答
Q1我也想假借实物来写人抒情,可是与母亲相关的实物那么多,我该如何选择呢?
选择实物时,请你先审慎思考,明确以下几点:你要叙写母亲的何种特点?你想抒发对母亲的何种情感?你能否挖掘出某实物与母亲的相似点?
除了与母亲相关的实物,我们还可以跳出对应关系来选择,你可以借鉴模仿《苦瓜》一文,由母亲喜欢侍弄花草蔬菜引出母亲与苦瓜的细腻关联,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寻找与母亲有关联的实物,这样更容易出新出彩。比如,你可以选择一个母亲可望而不可即的实物,在渴求和遗憾甚至是忧伤中,书写平凡且真实的母亲,抒发你对母亲的心疼与怜惜之情。
Q2我想选择教具三角板来写数学老师,表达我对他的崇敬之情。可是,我只发现棱角分明这个相似点,如何挖掘更多的相似点呢?
建议你多角度、立体地叙写三角板,比如从三角板的材质角度叙写。如果是木质的,则可以描摹其质感,闻嗅其气息,解读此木之禀性,进而虚实转化,木质、木气、木性等细腻的角度皆可转化为数学老师教书育人的馨香品质、儒雅风范。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可以写色泽联想老师之温润,写纹路联想老师之缜密。
你还可以巧用特写镜头,设计几个特殊场景,聚焦式描摹,细致入微地书写,通过虚实转换呈现相似点:聚焦三角板敲击黑板的场景,可以彰显老师的激情澎湃;聚焦三角板轻移慢动细致绘图的场景,可以凸显老师的沉稳严谨;聚焦三角板左右奔突、上下舞动充当侠客佩剑的景象,塑造一位可亲可爱、有血有肉的数学老师形象。
Q3我试着写了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写作对象,细致描摹了假借之物,并一一书写了人与物的相似之处,然后加以升华。可是,同桌读了文章后说平平淡淡,缺点味道。老师,如何才能将这种方法用好呢?
无论美丑,只要蒙上一层面纱便可制造神秘,引人遐思。所以,下笔时,可以给人物、事物遮层轻纱,撩而不揭。就如《苦瓜》一文,开篇仅写母亲爱侍弄花草蔬菜,也用心照拂儿女,但并未全面呈现母亲的特点,给足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也牵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读出母亲爱哪些花草蔬菜,如何悉心侍弄。相似之处切不可如DNA比对般机械僵化,应如春雨润物般自然无形。如《荷叶·母亲》中,无情的大雨让荷叶自然地倾斜,呵护荫庇之爱显得自然而然。 (来源:《作文素材·中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