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草木之名,寻风骨之痕

2023-12-29张琪

现代阅读 2023年1期

刘创在其著作《草木生》中,将历史及文学人物性格鉴赏品评与草木品性相结合,使二者在某种特性上产生共鸣;将草木之情与人生之意糅合于一体,抒发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意义的追索之意。

草木凋放间透视人性多彩,人性开合处见识草木精神。愿你在似曾相识之处,嗅到灵魂的香气。

鱼腥草——勾践

人物典故

周王朝建立后,勾践的先人被封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守宗庙,遂建立越国。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故国。

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忍辱负重,不断等待时机,并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国对此却毫不警惕。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留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吴国只好求和。后来越国再次起兵,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夫差自杀身亡。

精彩书摘

我闻不到鱼腥味,看它们漫山地疯长,却不得不佩服它们的顽强。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就拼了命地往高里长、四下里漫延,花不起眼,味道却惊人,像些内秀的书生,张狂得个性十足。

鱼腥草天然地带着忧患意识:只要有土地就能生长,只有晒干了才易于保存。人亦如此,肚子饱了,才能进可以取天经地义,退可以墨守田园。于是,在这四季鲜菜不断、美味不绝的江南腹地,绍兴人偏偏独爱这种食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其貌不扬的小植株里,有着一种文字所不能描述的象征意义。

绍兴人对这怪异的草是有着某种遗传的钟爱的,他们要的正是这看似普通平凡,却如绍兴人根底里,那些掩盖在乌毡帽、酱紫衣下的果敢坚韧。(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有改动)

素材运用

宋时便有诗云:“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菜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当年隐忍决绝的勾践为夫差尝粪诊病之后,口中异味不去,范蠡便命大臣采食鱼腥草“以乱其气”。得赦之后,勾践除了卧薪尝胆,便是与百姓一起采食这漫山遍野的鱼腥草以度荒年。其实,勾践撼动人心的不仅是这“忍耐”本身,而是这“春风吹又生”的如草一样的坚强啊!人这一生,要经历几多逆境、几多风雨,余华笔下的福贵、莫言文中捶打着野菜的母亲,不也是如鱼腥草一般?看似平凡,但他们早已用野草编织的铠甲,长成了自己身上足以抵抗一切苦难的鳞片。

【适用话题】永不放弃、不忘初心、逆袭

梧桐——钟子期

人物典故

钟子期,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回国探亲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他,并感叹地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精彩书摘

我倒更欣赏它身体里那种凄迷的离愁。去看梧桐吧,苍白俊朗的无语萧索,太合着离愁别绪的拍子了,若是有一湖水在身旁,桨斜横,酒尚温,一曲风萧萧易水寒的歌,这世界就太冷了。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有一种苦别之后的凄凉,白居易显然是深知梧桐的心意,用一枝横斜的梧桐就把离别刻得沁凉入骨,硬生生地疼。它不求人懂,就那么孤傲地站着,冷眼观世,不言不语,甚至连一丝微笑都吝啬于挂在叶尖枝头。

于是,再路过梧桐,便不敢贸然唐突,因为不敢与那些冷伤对视。

钟子期该是不悔的,这个竹杖芒鞋、渔樵山水的凡俗子弟懂那些闲隐之趣,更懂指下琴音,如此老去,也如梧桐一般,清冷峻拔得似是不食人间烟火。听了琴,下山去,敲一扇柴门,喊一声:“娘,我回来了。”然后卸下肩上的柴,去灶上盛饭。他心里,住着一份人间仙意,谁敢不承认,那也是一个布衣粗食的圣者,像梧桐,生在凡间。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听琴之人与抚琴之客,哪一个不是重情重义的汉子?那梧桐枝干制成的瑶琴,就此绝响。(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有改动)

素材运用

读《警世通言》,遥想钟子期,那腰插板斧的砍柴人,懂凤凰,也懂梧桐,实在是才华横溢。可见,人不必对生活做任何预设,因为人生漫长孤独,“懂得”二字从来都不容易。遇见懂得自己的“高山流水”的朋友,珍惜便可,那便是知音,便是生命的回音。好的情感,本来就是超越阶级的,对话只在灵魂与灵魂之间,而那正是简·爱所说的平等。于是,上国名公与穷乡樵子,如此诗情画意地相遇了。

【适用话题】友谊、最美的遇见、记忆中的那一种声音

郁金香——嵇康

人物典故

嵇康,字叔夜,三国时期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景元四年(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一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精彩书摘

郁金香是花中隐者,比菊还要隐得深,还要更“桃花源”。陶渊明也不过开几块地,种几篱菊,悠然望南山,郁金香甚至连南山上都不屑于看一看,它不在任何人的后花园里让人对酒弈棋,做闲情雅致的伴客。它不需要林黛玉的锄头,不需要陶渊明的酒、李白的诗,它不必胆怯,不必庸俗,甚至不必委曲求全地附和任何人,它是主人,天山绝顶才是它能入眼的天下。

世间的花都是有寂寞感的,只有它不寂寞,金戈铁马地带着英雄气。从没想过要像牡丹一样拥红抱翠地充名贵,也不和杜鹃、芍药抢风景,它的健康和自信甚至不需要掌声和喝彩做陪衬;它不遵循任何教条和礼数,也不讲排场,虽然名声显赫却从不声张,那自得和随意且不甘俗流的风雅和饱满,像满碗的水,手一动就漾出来。

躲起来也让人高看一眼,这才是世外高人。比如采菊的陶渊明、打铁的嵇康。

嵇康在洛阳郊外打铁的时候,天下名士都来拜访,当伙伴说当今的王公贵族就在道旁等着要和你说话的时候,他还是头也不回地专注于手中的工作:“等着吧,这块铁烧得正红。”即便如此,那当朝权贵真的就乖乖地站在一边等。那是独一无二的铁匠。(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有改动)

素材运用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明。嵇康的离群索居明艳得让人嫉妒,谁说他不是魏晋风骨里最坚硬的一块?王戎道:“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陶渊明《神释》有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精神的贵族大抵都是相似的。《广陵散》或者《风入松》,绝不只是乐谱,更是朗朗的笑、铮铮的骨和遗世独立的心。嵇康,他自己便是“西岭松声落日秋,千枝万叶风飕飕”,他自己便是“风入松”。

【适用话题】风骨、走自己的路、拒绝

莲花——周伯通

人物典故

周伯通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人物,是“中神通”王重阳的师弟。他天性纯真,爱捉弄别人,故有“老顽童”之称。他不拘小节,与晚辈郭靖结拜为兄弟,和神雕侠侣成为忘年之交。于第三次华山论剑之时得“中顽童”之号,被推为新“天下五绝”之首。

周伯通心中不存名利之念,他学武的初衷,只是因为热爱,或者觉得好玩。在周伯通心中,没有什么比玩得开心、活得洒脱更为重要。他可以和几岁幼童玩弹珠争胜负,浪费十几天时间,赢了才尽兴而走;也可以不顾高手之尊,在绝情谷中假扮潇湘子戏耍一众高手;还可以屈尊向小龙女学习养蜂之术,成功之后得意扬扬地向黄蓉等人炫耀。他只求随心而行,追求内心的坦然,对武功的痴迷与胜负没有任何关系。武功只是他追求快乐的一种工具,对周伯通来说,胜也罢,输也罢,只要能得到快乐就够了。

精彩书摘

午后,莲在寂静的阳光下沉默不语,像一个合掌端坐的修士。想安静到极深处,一定要有颗细致淡然的心。忍得住薄凉,耐得住寂寞,世上万物,都与己无关。

它独自开在水波深处,身边是红尘万丈的纷扰,而它青茎白花,依旧开得不张扬、不讨好、不绝艳、不香腻,清清瘦瘦荣辱不惊,干净自在无悲无喜。

莲的圣洁不是清纯,而是端庄,是淡然心性中的清凉从容。那是个尘埃遍布的世界,唯有莲,心如明镜。

那是个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快乐的人。不求与人互动只求自己耍得开心,实在睿智得不得了。放得下的人,在日子里觉醒;放不下的人,在日子里凋零。因为他们不会无聊到把所有的恩怨对错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之后,还在揪住问题的本质不放。

一个词:通透。

左右互搏,聪明绝顶如黄蓉之辈真的搞不懂,倒是傻小子郭靖一教就会。一句话,杂念少。心无杂念,自然水到渠成。(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有改动)

素材运用

如果说周敦颐爱莲,那么周伯通便是“莲”本身。他是一种生活的象征,代表立体而通透的生活。《群芳谱》中说:“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华,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

莲并不高深,只是亭亭独立,不染于淤泥。这个世界有时复杂纷乱,让人独独忘了对纯粹的追寻。那追寻,可能是神农的一株草药,可能是袁隆平先生种下的一株水稻。时光啊,一定大浪淘沙,留下最纯粹的,作为火种,熊熊燃起不尽的快乐。

【适用话题】热爱、只做自己喜欢的、生活因减法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