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人可以梦见 “元宇宙”吗?

2023-12-29黄西蒙

现代阅读 2023年1期

“元宇宙”的话题近两年十分流行,它似乎是一种更为宏大的宇宙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朴素的直观感受到神话传说,再到自然科学上的研究,从古至今人类宇宙观的变化,也体现着文明的变化。

古语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由此观之,“宇”与“宙”并举,同时涵盖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实际上更符合现代人对宇宙乃至“元宇宙”的认识。那么,中国古人是如何认识宇宙的呢?

盘古开天辟地是中国最经典的关于宇宙诞生的传说,它提供了两个极为关键的信息。一是宇宙诞生之初一片混沌,像个鸡蛋一样,天地的界限不明显,而盘古也是诞生于混沌之中的。宇宙在诞生之前是“无”的状态,是有一个突然“诞生”的时刻,这在古人眼中就是盘古诞生的时刻。而在今天的科学中,这或许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时刻。二是说明天地是根据阴阳变化而逐渐形成的,阳气慢慢升到天上,阴气逐步沉入地下,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天地。这是一种朴素的自然观念,也是道家思想的体现—认为阳气是轻而清的,阴气是重而浊的,这才有了天地之别、上下之别,以及距离与方位的不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大多有超凡的法力与无穷的生命力,盘古是罕见的为了天地万物而自我牺牲的神。盘古的身躯化为世间万物,这种形象并不多见。

宋朝的《云笈七签》中关于宇宙起源的记载与之类似,更加详细,也更加文学化与哲理化。这本书将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与盘古的故事结合起来,提出盘古死后,化为日月星辰、山川湖海,其生命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古人朴素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不把个体与自然割裂开,不论是神灵还是普通人,都是宇宙元气的产物,最终也会回归自然,进入宇宙。

关于宇宙形象的认知,古代最经典的说法是“天圆地方”,一般认为这是《淮南子·天文训》中的记载:“天员(圆)地方,道在中央。日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这是一种基于现实生活认知而产生的朴素观念。

这种朴素的宇宙观与道家、佛教思想结合后,就产生了更多关于宇宙图景的更加细致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这多有呈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游记》中关于天地方位的“设计”:四大部洲、须弥山与海洋等共同组成了庞大的宇宙。

四大部洲最初来自古代佛教典籍《阿含经》。在《西游记》中,它成为小说宇宙观的重要载体。而书中关于天宫、西天的内容,则是道教思想与佛教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混杂着不同神话体系的文学作品,其实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思想的认同感。或者说,这符合多数人对宇宙万物的朴素认知,多数人都能从中获取精神的共鸣。

从文学创作层面看,这是一个巧妙的做法,实际上还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承认宇宙图景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接纳不同的宇宙观,而不是站在某个绝对的立场上来认识宇宙。这或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体现,即便是儒、释、道的宇宙观混杂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也不“违和”。

除了对宇宙起源与宇宙形象的认知,古人也十分关心自己如何在宇宙之中合理生存,如何与天地万物保持合理的关系。其中,庄子的思想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庄子在《逍遥游》中有一段经典的文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这段文字不仅是进入庄子哲学的“第一站”,也是几千年来无数人向往的美好境界。

像鲲、鹏这种可以在天地之间随意迁徙、变化的形象,已经超越了时空界限。其中有一个颇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宇宙中“大小之辩”的问题。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是一种“相对主义”。而逍遥的状态,就在于突破了这种形式上的局限。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状态是个体与自然的统一,是我们在宇宙万物中最佳的生存状态。

古人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会产生无穷的想象,却在现实中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局限、生产力的有限。古人的迁徙能力受制于身体与自然条件,他们只能想象出各种有极限能力的神灵。如今,科学技术实现了对更遥远的星空的探索,可以在邈远的宇宙中探索更多的奥秘,但古人对宇宙的朴素认识,在今天看来也颇具想象力,而道家思想中关于人在天地万物之间如何逍遥栖居的思考,也值得今人细细品味。(摘自《北京晚报》2021年12月7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