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人生风雨待安然
2023-12-29方慧颖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古意】顺心而活:以顺适自然的态度看待生活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父子三人赴京赶考。长路迢迢,在渑池县,他们投宿在一间佛寺,并在老僧奉闲舍中题诗壁上留念。
后来苏轼应考得中,就在他准备在朝堂上大显身手的时候,突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三人立即回乡奔丧。三年后,守丧期满归京。弟弟苏辙将他送到郑州,想到苏轼路上必然经过渑池,便写诗表达对前途莫测的担忧。而苏轼则回诗相赠,以精巧的譬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
在这里,他既没有担忧,也没有膨胀自大,只是平静地说,人生总有坎坷或顺遂的时刻,有时风来雨来、雪来霜来,我们被吹打、被淋湿,狼狈不堪;有时风停雨止、雪息霜寂,我们便能看春色无边,享日光和暖。如果能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处世便会少许多烦恼,心间也会多几分安定释然。
【今解】珍惜时光,规划人生
时隔短短五年,诗人故地重游,见到的却是昔日的老僧已死,尸骨放入佛塔中。曾题过诗句的墙壁也已塌陷,字迹无从分辨。物非人亦非,实在是天地间的常态啊!
诗人回忆起往昔他们父子三人往渑池的崎岖旅程—长路漫漫,人疲惫不堪,驴子也累得不停嘶鸣。艰难的往昔化作今朝温馨的回忆,那些世事无常的感叹,也便尽数化为了对人生的珍惜。正因人事变换太匆匆,我们才更要珍惜眼前的人、事、景。因为人生无常,更显出生命的可贵。
品意知乎
苏轼这首诗不仅思想性很强,艺术特点也非常突出。它是一首极富理趣的和诗,情、理、景三者和谐交融。
苏辙的原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写道: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和兄长在中原野地话别,说起渺茫的前途,内心不免有着莫名的担忧和惶惑。送兄后自己骑马在汴梁田间行进,可远行的兄长,想来此时已经经过崤西古道了吧。自己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但由于已中进士,并未赴任,不知当地百姓是否知道此事。当年进京赶考时投宿于渑池,还和兄长歇宿于僧房,共题诗于壁。渑池给他留下了很多回忆,可往事如烟,前程似梦、世事难料……
尾联,苏辙写思念兄长,遥想他此次独行一定寂寞寡欢,只能听到骓马嘶鸣罢了。苏辙这首诗的内容有怀旧,有思念,也有感伤、困惑和忧愁。
再次看苏轼的和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格调则全然不同。他依照苏辙诗作的原韵“泥”“西”“题”“嘶”及其次序,写下这首和诗。因受到原诗原韵的约束,写作难度很高。
苏轼和诗的前两联极富理趣,是名句。这四句意蕴相连,气韵流畅,一气呵成,而且作者想象力丰富,运用了“雪泥鸿爪”这个独特的比喻来巧妙说理。在苏轼看来,人生充满不确定性,就像鸿雁在飞行中,偶然驻足于雪泥之上,雪泥上会留下它的爪印。但转眼间鸿雁又高飞,哪里还会计较这些痕迹留在何方?根据清人查慎行《苏诗补注》记载,这个比喻是化用宋《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苏轼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宋代即为人称道。
与苏辙原诗的写实不同,苏轼这首和诗则是虚实结合。从整体结构来看,是先虚后实,先抒发议论再叙事。分开来看,前两联虚中有实,深沉的感慨中显现出优美的意象;后两联实中有虚,清晰的叙事之中蕴含着深远的意境,使人回味,作者借此寄寓了真挚的劝勉。
人生无常,但不必纠结于怀、挂碍心间,应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这样,追怀往事便可多些深情,少些感伤;人生也可多些洒脱,少些烦恼。这不仅是苏轼作为兄长对弟弟温暖而亲切的安慰,还体现出了他豁达、从容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