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测试训练(高中内容第六轮)

2023-12-29梁开喜

现代阅读 2023年12期

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4题。

团 圆

◎ [日]水上勉

作田屯全屯只有17户人家。从海面刮来的风很猛,家家户户都在扁柏或杉树皮葺的房顶上压上一排大石头。整座房屋都是木板做的,没有纸窗或玻璃窗,连窗户也是用棍子支起来开的板窗。濑上次郎作和他老伴儿孤苦伶仃地住在村子的一头,山窝子口儿上。

次郎作67岁,阿兼61岁,老境可谓凄凉。老两口原来有个儿子叫石松,是个勤快的樵夫,昭和十九年(1944)春天应征前赴菲律宾,运输船在海面上被炸沉,包括二等兵濑上石松在内的五百多人统统葬身鱼腹。转年六月,老两口接到了独生子战死的公报,两个月后,日本就战败了。身体健壮、正能干活的独生子,只凭一张征集令就硬给拉去当兵,在开赴前线途中白白地丢了一条命。打从接到公报的那天起,他们一反常态,再也不在村里走动了。他们连板窗也不再打开,屋子一片漆黑,次郞作双手抱着脑袋,蹲在角落里说胡话。阿兼在他身旁,耷拉着白发苍苍的头,抽着鼻子,像咸菜缸里的石头一样纹丝不动。

屯子里的人们同情次郎作。区长槙右卫门每逢路过山窝子,就爬上崎岖的小道,来探望成天关着窗户的老两口,并答应给他们一些补助。领了遗族津贴和生活补助,老两口也不可能闲待着,因此,停战后夏去秋来,次郎作还得跟村里的男人一道进山去垒炭窑,准备过冬。可惜他失足摔在岩石上,大腿骨折,伤势挺重,只好打上石膏,躺着养伤。

儿子死了还不算,次郎作又受了重伤。阿兼简直茫然不知所措。

槙右卫门到他们家来看望的时候,又替阿兼介绍了一个跑道儿的活儿。

阿兼说:“老头子……你安心养伤吧。村里要给俺工钱啦。每天除了看护你,俺还能挣饭吃。”

次郎作那满是皱纹的眼角噙着泪水,有气无力地说:“让你受累了啊。”

此后,阿兼就尽力做好一个跑道儿的。有次,她去木匠嘉三家,通知繁左的死讯,再定一口棺材。

“嘉三,你这里啥都有,好齐全哪。”阿兼说着,左看右看。

嘉三从前是船木匠,手艺也蛮好,不知什么时候却改行成了个勤快的棺材匠,这一带的葬具全由他包下来了。

“老大娘跑这么远的路……辛苦啦。”

阿兼听了很高兴,休息了一阵才离开海滨。回去的路上,她弯到杉津村公所去领了死亡证和埋葬许可证。

死去的繁左比次郎作大两岁,打战争期间就病倒了,他患的是哮喘,枯瘦无比,连肋巴骨都突出来了,躺在不透气的堆房里。繁左也很孤单,死后撇下一个老伴儿,她跟阿兼很要好。老婆婆叫阿露,已经64岁了,还挺硬朗,干起庄稼活儿来挺麻利的。老婆婆有3个姑娘都嫁到敦贺去了,繁左死后,她还可以投奔女儿。在阿兼看来,阿露的晚景是值得羡慕的。

她忆起19岁时跟次郎作结婚时的情景。厨村的后山上,自古以来满是野生的水仙花,姑娘们采来装在筐子里,拿到敦贺和武生去叫卖。次郎作当时给烧瓦师傅帮工,冬季就住在敦贺的师傅家里干活。他看中了卖水仙的阿兼。卖水仙花的姑娘和烧瓦工人谈恋爱,师傅偏巧又是个喜欢给人家做媒的,就把他们撮合了。阿兼嫁到作田屯以来,和次郎作没拌过一次嘴,小日子一向过得和美。她认为,自己一直是爱次郎作的。

阿兼眼前浮现出已死的石松的面影。她想:不能让老头子死在俺头里,死也得一道去……

她是来给繁左定棺材的,为什么脑子里突然浮现了这样不吉祥的念头呢?奇怪的是,她怎样努力也排遣不开说不定次郎作会死在自己前头的想法。身体健康的阿兼,也许是因为对次郎作的病情不大放心,忽然起了这样的念头。

屯里的风俗是土葬,棺材一到,轮到“挖坑”的4个村民就在坟地的黄土岗子上挖墓穴。照例先挖个放棺材的大坑,第二天从杉津请个和尚来下葬。4个“挖坑”的如今扛着镐头从繁左家出来了。

钟“当当当当”地响了。这是个春光明媚的傍晚。夕阳余晖下,山脊呈现出一片金黄色,榉树和桑树的枝子都还光秃秃的。

给繁左送殡后40天,次郎作也死了。这时榉树枝上刚刚吐出指甲尖大小的绿芽来。次郎作本来就营养不良,又患上了心肌梗塞。天刚蒙蒙亮,阿兼起来喊了他一声,他没吭声,就去摇他,一看,已经咽气了。阿兼趴在再也不会说话了的次郎作身上,哭了好半天,两眼噙满泪水站起来了。她必须向槙右卫门报个信儿,还得去跑道儿,告诉大家老伴儿已经死了。

阿兼大清早就翻过新绿初萌、婀娜多姿的山,到杉津去了。她在村公所领了次郎作的死亡证和埋葬许可证。之后,她把脑袋伸到嘉三干活儿的土间,只见嘉三坐在地板上专心致志地在灵牌的底座上雕花纹。

阿兼说:“嘉三,请您给做……两口棺材。”

嘉三看到阿兼,掸了掸膝盖上的木屑,赔着笑脸迎出来,目光炯炯地问:“谁?谁死啦?”

“俺家老头子,还有……”阿兼蠕动着发颤的嘴唇,没再说下去。

嘉三以为阿兼老糊涂了,把死人的名字忘记了。他说:“好的,俺给送去。”

阿兼莞尔一笑,离开了嘉三的家,沿着海滨的道路回到作田屯。

当天傍晚,人们发现62岁的阿兼身穿出嫁时的好衣裳,抱着石松的灵牌,吊死在次郎作的遗体旁边。村民们看到嘉三运来了两口棺材,心里也就明白了。

“老两口好了一辈子……敢情老婆婆抱着石松陪她丈夫死了……为的是好在阴曹地府团圆啊。”村民们说到这里,吸着鼻涕。

新绿葱郁的五月的山上,有些地方樱花还没凋谢呢。

(改编自外国文学出版社《水上勉选集》短篇小说《棺材》,文洁若等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次郎作老两口抱怨石松死得没有意义,就不再在村子里走动,成天蹲在连板窗也不开的漆黑的屋子里,十分悲伤。

B.棺材匠嘉三勤快又能干,他从前是船木匠,手艺好,受人尊敬,但仍然改了行,这一不知起于何时的改行暗示了战争的残酷。

C.阿兼羡慕繁左遗孀阿露的晚景,她一想到自己日后孤零零的,无人投靠,无限凄凉,暗暗决定不能让次郎作死在前头。

D.62岁的阿兼吊死在次郎作的遗体旁边,短期之内接连遭受丧子、丧夫噩运打击,即使在美好回忆之中挣扎也难以挽回悲剧。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序,巧妙安排故事情节,融合了“石松的命运”“次郎作的命运”“阿兼的命运”,展现了战后底层人的悲惨境遇。

B.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阿兼坚韧的形象,她清醒地知道埋谁,却不知道被谁埋,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压垮了阿兼,增添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C.小说运用意识流创作方法,叙述阿兼在为繁左定完棺材回家的路上打开回忆之门,阿兼细腻的旁白极大地扩充了小说内容。

D.小说不同于部分批判现实主义文章那样大声疾呼,而是有如装了满肚子苦水的人,一边哽咽,一边轻声诉说不幸,极力控制着忧伤的情感。

3.如果删除第二自然段内容,小说会有哪些不妥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是如何控制故事叙述节奏的?有何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侧重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领悟文章艺术魅力的能力。A项中,次郎作老两口“不再在村子里走动”,并不是出于“抱怨”,而是因为巨大的、无法排解的悲伤。文中强调“白白地丢了一条命”,是因为石松死在“开赴前线途中”,并且两个月后战争就结束了。“抱怨石松死得没有意义”的说法也与老两口当时的心境完全不符。

参考答案: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项中“旁白”的说法错误,应为内心独白。旁白与独白都是戏剧用语,旁白一般指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向观众说的话,而独白是演员在剧中以自己的口吻讲述故事、揭示心理的一种方式。文中阿兼内心独白的内容主要是“不能让老头子死在俺头里,死也得一道去”,明白了这一点便可知道,这里的内心独白,其主要作用并不在“极大地扩充了小说内容”,而是为后面情节的演进埋下伏笔。

参考答案:C

3.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相关内容与结构的能力。要明白小说第二自然段内容是否可以删除,先得明白此段内容是什么并有何作用。如果要作一个简单的概括,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次郎作和阿兼老两口的独生子石松之死,二是石松之死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悲痛与哀伤。如果抽去了这两部分内容,情节发展就失去了必要的动因和前提,故事逻辑就会因此断裂,更重要的是,战争的背景就被淡化甚至消隐了,文章所蕴含的反战主题自然也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无疑也会被忽略。

参考答案:①会导致行文上不连贯,有割裂之感。前文介绍老两口孤苦伶仃地住在村子里,后面就直接介绍“屯子里的人们同情次郎作”“领了遗族津贴”,缺乏必要交代,令人费解。②省去老两口丧子之痛的描写,会使老两口之死显得特别突兀。③没有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会使读者忽略导致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从而弱化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4.该题针对小说的叙述艺术,具体而言,是针对小说叙述速度或者说叙述节奏的控制。所谓节奏,简单地说,就是相关联的事件发生的快慢。叙述节奏关乎事件进程,是构成小说叙述特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一般来说,叙述节奏取决于人物和主题,延缓叙述节奏的手法通常是增加描写,加快叙述节奏的手法通常是概括叙述。这篇小说主要描写的人物是阿兼,阿兼及其老伴的命运是日本战后民众生活和心理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独生子石松的死则是整个故事得以发展的根由。明白了这一点,小说前后叙述的快慢(加速与减速)处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部分用叙述代替描写,交代了儿子石松的死因,以及次郎作受伤使家庭雪上加霜的境况,便于快速推进故事。②阿兼在回家路上的回忆联想、繁左死后的丧事描写、次郎作死后春天的自然环境描写,以及阿兼上吊后人们的反应等,或穿插补叙,或详加铺垫,放缓了叙述节奏,人物形象因此更加丰满,主题也因此更加动人心魄。

文言文阅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上(太宗)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玄龄明达政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至于台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

上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上深然之。

上曰:“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昔舜戒郡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B.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C.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D.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昃表时间,比《陈太丘与友期》中“期日中”的“日中”要晚,指太阳西斜。

B.“中理”的“中”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字意思相同。

C.五帝、三王,古时8位帝王的合称,下文的黄帝、颛顼、汤、桀、武王、纣都在其中。

D.颜色在文中指面子、颜面,而《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指容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与房玄龄、萧瑀谈论隋文帝,两位臣子认为隋文帝勤于政务,虽非仁厚之人,也算是励精图治的君王,太宗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B.房玄龄通晓政务,有文才,待人宽厚;他与杜如晦一同提携后进,但因过于小心谨慎,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因此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

C.唐太宗曾与群臣谈论教化百姓之事,他担心唐朝初建,百姓刚刚历经大劫,不易教化;魏征则阐述了不同的看法,唐太宗深表赞同。

D.魏征进谏,若唐太宗不听从,即便唐太宗再和他讲话,他也不予应答;别人都说魏征举止粗鲁傲慢,唐太宗却笑称这正是魏征的可爱之处。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②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

9.为消除唐太宗“恐斯民未易化”的担忧,魏征是如何劝谏的?请简要分析。

【试题解析】

5.一般而言,断句题的应对可以遵循“求同析异”的原则。先“求同”:通过观察4个选项,找出所断相同之处,在原文中进行标记,从而快速把握大意。结果如下:“上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再“析异”:首先分析第一处不同的两种断法,“非如晦不能”虽然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决及”是不能黏合在一起的,因此第一处停顿在“决”后,“决”意为决断,“非如晦不能决”意为“非杜如晦不能决断”,这句话也是对前文“谋事”的呼应;然后分析第二处的两种断法,“至”意为到,“卒”意为最终,“至”和“卒”无法连在一起,因此第二处停顿应为“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意为“等杜如晦到了,最终还是采用房玄龄的计策”。

参考答案:B

6.解答本题,学生既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积累和文言词汇积累,也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综合判断。A项考查时间的表示方法。《陈太丘与友期》的“日中”指正午,而文中的“日昃”可通过语境推断,从“文帝勤于为治”可知,他有时上朝到很晚,即“太阳西斜”,据此可以判定A项是正确的。B项考查词语“中”的含义,文中“中理”意为合乎事理,《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意为合乎乐曲《经首》的节奏,故B项正确。C项,“五帝、三王”都是古代贤君,桀、纣不在其中,因此C项是错误的。D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和古今异义词,文中“犯颜色”是指魏征冒犯了太宗,拂了太宗的脸面,故D项正确。

参考答案:C

7.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意的归纳与概括,在解答时,一定要回归文本,找到对应内容,再与选项进行细致比对。B项对应原文:“玄龄明达吏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与杜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文中“常如不及”中“如”意为唯恐,“不及”意为不够。这句是说房、杜二人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唯恐做得不够,并不是说房玄龄“推荐的人才比杜如晦少”,“唐太宗更信赖杜如晦”在文中也没有依据,故B项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B

8.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学生首先要理解句子上下文的语境,再重点推敲句中关键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本题第①题,翻译的重点是“主意”“愆违”。根据语境可知,“主意”是两个词,与现代汉语中的“主意”不同,指主上的意见;“愆”有过失的意思,根据语境可推断,“愆违”意为过失。第②题翻译的重点是“面”和“岂……邪”这一固定句式。“面”是名词作状语,“面从”意为当面顺从;“岂……邪”则意为“难道……吗”。

参考答案:

①群臣已经知道了主上的意见,便只能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谏议争辩。

②如果我心里明明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了陛下,这就叫当面顺从,难道这是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吗!

9.学生首先要正确解读题意,锁定答案区间,再根据题干要求作简要分析,切忌照抄原文作答。题目是“如何劝谏”,故作答的关键信息是原文“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黄帝征蚩尤,颛顼诛九黎,汤放桀,武王伐纣,皆能身致太平,岂非承大乱之后邪!”这段话,学生认真阅读,用自己的话作概括性的话语转换即可。很明显,这段话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将“久安之民”与“经乱之民”进行对比,第二层是举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例子。答题时,学生应先分别说明这两层的内容,再对魏征的劝谏方法—讲道理、摆事实进行收束总结。

参考答案:①将“久安之民”与“经乱之民”进行对比。②举黄帝、颛顼、商汤、周武王的例子加以印证。③魏征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消除了唐太宗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