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2023-12-29谭勇平

现代阅读 2023年18期

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如滚滚而来的洪涛,刷洗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愚昧、陈腐的思想,高举起爱国的“民主与科学”大旗,引领无数迷惘的寻求救国图强之路的仁人志士投入新文化运动,热烈拥抱进步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描绘出一幅光辉灿烂的中国未来图景。五四运动产生的伟大“力波”影响远不止于国内,其余波甚至震动了大洋彼岸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无数爱国青年,其中就包括远在日本求学的诗人郭沫若。他大笔如椽,在1919年9至10月,创作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对“力”的赞歌。

郭沫若主张诗是“写”出来的而不是“作”出来的。“作”含“造作”而不自然,“写”字在古汉语中可通“泻”字,寓意“飞瀑直下,一泻千里”。郭沫若在《我的作诗的经过》中曾说过,在写作本诗时期,“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们读这首诗,最突出的感受正是惠特曼式的:它像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气势汹涌,灼热逼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会被诗中传达的炽热青春气息所感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感受诗中洋溢的青春火热。

一昂视云天、顶天立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展读诗篇,一个顶天立地、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以“地球边上”为立足点,俯瞰地球,放声呐喊。他为眼前象征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所激动,他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激动之余,他将之抽象化,想到这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这巨大的破坏力可以摧毁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等一切阻碍历史巨轮前行的东西,而这巨大的创造力又给了我们建设新世界、新文化、新生活的坚定信心和坚实基础。这一抒情主人公不自觉地与诗人本人高度重合。诗人描绘“力的绘画”,看着“力的舞蹈”表演,欣赏“力的音乐”演奏,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虽身处异国,但国内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新气象给青年时期的郭沫若带来巨大的感动,他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开始了全新的现代诗歌创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创作出四十余首新体诗歌,这些诗歌彰显了强烈的五四时代精神,其中诗人始终以鼓励者、呼吁者、呐喊者的身份出现。关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神话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开天辟地的盘古,劈开浑沌并以自己的血肉变化天地万物,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工作,献出自己生命而毫无畏惧之心。当然更多的是诗人的创造,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完全可以当作新生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反映了五四时期人们急于改变“国弱民愚”状况的强烈愿望,反映了五四青年不畏强暴、振兴中华、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二意境壮阔,浪漫主义色彩极具艺术魅力

1

“北冰洋、太平洋、地球”,作者将传统诗歌中没有的意象罗致入诗,体现了大胆创新的特点。他以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的宽度为视野,突破了中国传统诗歌题材的范围,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开创之功,难能可贵。诗歌选取北冰洋、太平洋等宏阔意象,描绘洪涛奔涌的雄壮景象,讴歌大自然的神奇伟力,读者会领悟到这是诗人以大洋的奔腾汹涌象征五四时期中华大地上狂飙突进的时代潮流。这类诗歌切中怀有理想、憧憬未来的青年人的心胸,具有独特的强大影响力。

“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基于“不断的努力”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叠词“啊啊!”“力哟!力哟!”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最短的诗句仅两个字,最长的诗句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具备内在的旋律,这种节奏就是诗人“情绪的自然消涨”。整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犹如青春的旋律,感染着渴望中国振兴和人民觉醒的一代热血青年。

2

五四时期,政府软弱无能,国家主权得不到保证,饱受内忧外患,面临着分裂和瓦解的危险,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广大群众对这种现状感到愤慨,需要表达自己的诉求。胡适开白话诗风气,出版诗歌集《尝试集》。不可否认,早期白话诗在艺术魅力方面有很大欠缺,直到郭沫若的《女神》问世才真正奠定了现代白话诗的基础。郭沫若的这首诗成为时代强音,将人们含蓄压抑的情感解放出来,强调主观感受的勃发,强调形式的自由表达,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中说:“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感到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让我们在诗歌的熏陶中感受青春的美好,摆脱“躺平”的诱惑,抛弃“佛系”的态度,像革命先驱李大钊说的:“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