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乍见之欢

2023-12-29邓鲜鲜

欣漾 2023年4期

如果Love是一部电影,Crush更像是社交媒体时代的短视频。在如今的快节奏下,Crush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其实,Crush这个词的最初来源,是指19世纪拥挤的社交聚会或舞蹈,都市词典给Crush的定义是:“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感到极具吸引力和独一无二的强烈渴望。”同时,中国学者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又给了Crush另一层定义:“Crush是速朽的,它的残酷与美,都在于此。”

人们通常认为,Crush来自古法语Cruisir,除了“碾压”,也有“在拥挤人群中的踩踏”(foule, cohue, bousculade) 的意思。在拥挤的社交舞会中,参与聚会的人非常有机会遇到他们觉得很有吸引力的人,并且为之一见钟情,想象一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那些乡村舞会——放到现在,可能音乐节也差不多,要不然怎么都说Love哪有Live好—往往是故事的开始。

这个词的来源,似乎就注定了拥挤的地方都是Crush的高发地,特别有茫茫人海中一眼万年的命运感—不论是舞会、音乐节,还是地铁。不只是你在地铁上遇见过难忘的TA,多年前Instagram上就有个热门账号hotdudereading,里面清一色都是搭地铁的型男们在阅读的照片。还有个伦敦男生创建了一个名为“Tube Crush”的网站,专门用来分享人们在地铁上的Crush经历,甚至还可以给各位Crush对象的照片投票。

《纽约时报》的Modern Love专栏也收录过不少Crush故事的投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同名美剧第二季第3集《火车上的陌生人》:陌生人在火车上因为充电插口而开始攀谈,聊了6个小时之后没有交换电话号码,约定下次再在火车上见面,不料疫情把他们分隔在两个国家。就如同原作者投稿的标题:有时,浪漫的计划是不够的。但这戛然而止的结局,却成为这个只有11个句子的故事最大的魅力。

这个故事,是不是也让你想起了Crush名著“爱在三部曲”?男女主角在《爱在黎明破晓前》的火车上一见钟情,到《爱在日落黄昏时》阴差阳错再见面已是物是人非,又在《爱在午夜降临时》的婚姻生活中寻求爱情的真谛。从1995年到2013年,几代人都在牵挂着这场世纪Crush的剧情走向,期盼一个Happily EverAfter的大结局。

哪怕最终没有迎来HE而是意难平,哪怕我们并没有参与其中而只是聚众围观吃瓜嗑糖,Crush都已经足够令人津津乐道,比如Emma Watson在采访中说,当年拍戏时曾Crush过TomFelton,因为他会玩滑板,而且技术不错。至少对德赫党来说,就是一大把糖。又比如说《老友记》17年后重聚,带来最重磅的新闻就是大卫·休默和詹妮弗·安妮斯顿相互承认,在拍摄第一季的时候,“我们都对彼此有过Crush,但就好像两艘交错的船,一直轮流有交往对象。而我们也不曾越线,我们彼此尊重这一点。”就像Ross在剧里也对Rachel承认,自己在高中时候Crush过她。这酝酿多年却依然青涩如初恋的感情,怎么能不让人咬着手帕尖叫!

现在该说说属于我们自己的Crush故事。在中文语境中第一次展开来探讨Crush这件事,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学者刘瑜在十多年前出版的随笔集《送你一颗子弹》中专门为Crush写了一篇,并将之定义为人们“短暂的、热烈的但又是羞涩的爱恋”。

如果说十多年前刘瑜对于Crush的解析,还是旨在区别片刻动心与传统意义上的爱情,提醒大家别太上头,伤身伤心;那么近年来社交网络上大家不仅早已掌握了Crush的真谛,还乐在其中并且津津乐道,人均“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提起Crush这个话题,早已不只是影视剧作品中别人的浪漫奇遇,每个人都有故事要分享!毕竟我们一生中刻骨铭心爱过的人屈指可数并且说来话长,而Crush则可能随时随地俯拾皆是。美国女歌手Tessa Violet的Crush号称“油管7000万播放的暗恋神曲”,在网易云的999+评论区里是刷不完的倾诉与感慨。知乎上所有关于Crush的问题,下面也都像是开了专栏。Crush在中文互联网上的头号大本营,可能当属豆瓣上坐拥18万组员(代号“果汁饮料”)的“今天我有一个Crush小组”,大家在这里讨论关于Crush的一切,每天都有新鲜出炉的故事分享。小红书上的Crush直播贴更有全民参与的热烈氛围,po出与Crush的微信聊天记录,就会有热心网友迅速赶来现场分析语境,献计献策。

如果用这两年的另一个网络流行语来解释,Crush的秘诀可能就在于这是一种Vibe。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心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遇到了TA,而TA在那一刻展现出的吉光片羽,也正好如同一颗子弹击中了你的心—一切都在于氛围感。不需要像相亲局上细细盘问学历工作收入家庭背景,也不需要从星座问到MBTI人格类型,从吃豆花是甜党还是咸党问到是否认为人工智能会统治人类,以防双方三观不够契合。

Crush的美妙也在于此,在这片刻允许自己戴上粉红色眼镜看待整个世界,忘记现实烦恼,只需要享受美,享受想象,享受心动,享受漫天的粉红色泡泡。举个例子,就算你是直女,也可以大方地说:哦,我也有过Girl Crush。

在社交媒体上分享Crush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很可能在网友们的鼓励或怂恿下继续主动出击,以求将Crush的故事续写下去。这些众筹的Crush故事有时会HE—我Crush的人刚好也在Crush我。但更多的时候,是无疾而终,甚至直接下头—就好像我们在时过境迁后,也很可能不相信、不承认甚至不记得自己对TA有过那么一次Crush。与此同时,一次BE的Crush也很少让我们真正受到伤害。毕竟在这段小故事中,TA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的想象力。

这时候,可以请出心理学家扮演人间清醒的角色。根据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鲍尔比所提出的“回避型依恋”的概念:如果人们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或是经历过原生家庭的情感创伤,长大后很有可能害怕受到拒绝和伤害,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只能在蜻蜓点水的Crush中久久徘徊。

但如果要享受Crush的Z世代自己讲两句,他们很可能会说:谈恋爱多累啊,Crush就够了—至少现在。

美好爱情当然令人向往,但Crush也为无数的我们带来了真实的心动和快乐。如果要再探寻不以结果为导向的Crush到底有什么意义,至少我们对于Crush的珍视、分享和讨论,证明了我们是如此善待自己细微的情绪。那句话怎么说的?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