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构段谋篇:虚实相生
2023-12-29邓志刚语文名师工作室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代表之作,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其不朽的艺术魅力与词人成功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是分不开的。
虚实相生,这里指写作时把描写的人、事、物、景等实境和由此诱发、引导、开拓的虚境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相互生发,营造更加完整、全面、纯粹的艺术境界。
虚境是实境诱发、引导、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在这种具象联想中产生不尽的情、神、意、趣等种种味道,因而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即“见于言外”的“不尽之意”。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我们常说凭虚处传神。虚,是铅华下的晶莹内核,是混沌里的秩序和光明,是时空万象中的勃勃生气,是艺术家对宇宙人生之精神的透悟。
虚境如此重要,却要凭实境显出。清人许印芳对这一重要问题有过很好的阐释,他说:“功候深时,精义内含,淡语亦浓;宝光外溢,朴语亦华。既臻斯境,韵外之致,可得而言,而其妙处皆自现前实境得来。”
中国戏曲中,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真境逼而神境生”。演员集中精神用表现方式、舞蹈行动,逼真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行动,会使人忘掉对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不需要过多的环境布景阻碍表演的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白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剧中人和观众精神交流,深入艺术创作的深意,这就是“真境逼而神境生”。
只实不虚,是呆板枯寂的,没有生气;只虚不实,是漂浮空洞的,不会充实。既全既粹,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当然也是中国诗词)的显著特征,而《雨霖铃·寒蝉凄切》在以下3个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
第一,实处着笔,别情真切。上阕实写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的动作、情态,而诱发出无限情味。比如,蝉寒雨寒,离人是傻傻地、痴痴地对着离亭之晚吗?一方面是依依不舍,另一方面是兰舟催发,在矛盾中,是煎迫和无奈吗?是断肠人手执断肠人手、流泪眼对流泪眼吗?无语凝噎里,有何等万语千言?时间、场所、人事,实处着笔,然而景中含情,实中有虚,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显现出无限深婉细腻的情味,如思想家王夫之语:“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
第二,半虚半实,别情浓重。“念去去”三字,带出“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语,正是半实半虚、由实入虚、以虚带实。词人的别情在对“去去”的想象里,显得可视可感,如楚地天空般无际,如千里烟波般绵长,如沉沉暮霭般浓重。
第三,悬想别后,别情无尽。全词两处最关键,一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今宵”句想象酒醒后的情境,人在恍惚迷离间,江岸在侧,杨柳依依,晓风轻拂,残月微明;“此去”句,时间进一步推展,用“良辰好景”虚虚带住,借丽景写寥落,反衬对女子的珍重和眷念。此两番虚境,在“长亭晚”“都门帐饮”之后,在执手相送之后,这才最觉销魂断肠。无前边实写,此处不觉这般黯然;无后边虚写,前边情境则略嫌局促。虚实相生,便成就深广渺远的境界。
二、同类作品阅读与思考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思考
这首词与《雨霖铃》在构思方法上有相同之处吗?
解答
大体相同,都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构思法。词作上阕写实,场景壮阔,色泽明艳,动作矫健飞腾,而画面背后,有一胸怀开阔、激情满怀、气势非凡的主宰者存在。词作下阕写虚,回忆那些过去的生活,体现了词人英姿勃发、意气飞扬的人生态度——壮美之景,意气之事,摩天之志,在于开天辟地之人!
以读促写
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运用“虚实相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