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中唱法融合研究
2023-12-29段晓燕
摘 要:声乐表演作为中国艺术必不可少的艺术行业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唱法主要分为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及美声唱法三种类型,在学科类型多样化的同时,各类唱法的差异性导致声乐界出现了跨界等现象。基于此,本文首先叙述了声乐表演的发展历史等相关内容;其次说明了声乐演唱方式及主要特点,最后分析了实现多种唱法融合的主要路径,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声乐表演;唱法融合;发展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中国声乐文化源远流长,在声乐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唱法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体系,国家管理部门应对其引起高度重视,采用多种管理措施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求,并结合不同唱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在保证融合策略方法多样的基础上,实现声乐表演方式的创新发展。
一、声乐表演的发展历史相关内容
在诸多音乐艺术中,声乐演唱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种类之一,经过相关人员的不断开发和运用,通过特定模式给人带来一种听觉上的美感,在日渐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深化人们的思想。例如,一名优秀的声乐演唱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嗓音先天条件,应在全面地学习声乐演唱技巧后,通过刻苦学习和训练,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方法,继而达到国家规定的声乐演唱标准,与此同时,演唱者也应做到结合声乐演唱艺术实际的发展情况,通过多元专业化手段和视角分析不同唱法之间的优势,促进各种唱法从排斥发展为互相融合[1]。
通常情况下,声乐表演与其他音乐表演方式存在很大区别,演唱者主要通过唱歌等形式,从喉咙内部发出相关声音后,通过大脑神经支配产生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在具备一定的审美意图后,相应的声乐表演还应遵循大量的美学原理及内涵。演唱者应通过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即将表演的声乐曲目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后,全面发挥并彰显大量的美学规律。
(一)中国古代声乐发展史
针对古代声乐的发展,中国音乐的平稳发展对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遗留的史学资料可以看出,从古代至今保存的歌曲曲目中,声乐曲目占据整个曲目的91%[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声乐文化对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史学家大量分析与探索,我国古代声乐文化发生了几次明显的变化。例如,在三代至秦汉时期,属于以声为主的上古时期,这个时期的声乐主要是为民族而唱,人们通过其抒发当地的民土风情和民族精神,魏晋至隋唐时期,属于以情感为主的中古时期,抒发歌唱者的内心情感,宋元明清,主要是属于以意为主的近古时期。
(二)中国近现代声乐发展史
在声乐事业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中,学堂乐歌被相关地区的人们逐步推广并应用,演唱者通过特定的教育模式对相关人群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从20年代开始,我国便出现了声乐课这一门课程,这为后期美声课堂的建立提供了相应的模式,在30-40年代中期,受到历史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各族人民在激情澎湃的改革创新下抒发了爱国情怀[3],之后,全面学习并融入欧洲美式唱法,促进了中国近现代声乐的发展。
二、声乐演唱方式及主要特点
(一)声乐演唱方式分类
1.美声
美声是诸多声乐演唱方式的一种,演唱者自身通过大量实践对发出的声音进行反复练习,通过相关发声方法达到预设演唱效果。例如,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人们通过大量的发声技巧,即利用相应的美声唱法对声带进行系统训练,在将呼吸作为气息后,促使发出的声音能够完整连续。简言之,美声隶属于典型的音乐学派。
2.民族
通过了解后发现,民族声乐唱法一般通过大量的民族语言作为演唱的基础,演唱者紧密联系外在的自然环境和当地风俗习惯、民土人情,采用相应的发声方法向人们传递清脆明朗的声音,与此同时,演唱者在实际应用民族唱法中,会结合民族语言的咬字和发音方式[3],全面表达曲目中抒发的民族情怀。现如今,民族声乐演唱曲目代表作主要有戏曲、民族歌曲等。
3.通俗
人们常说的流行演唱方法即为通俗声乐演唱方法,此种方式一般以口语化为主要形式,通过一种演唱方式来对内心情感进行抒发,与此同时,演唱者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借助话筒、音箱等重要传播媒介进行传递后,给听众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效果,人们通过不断自主创新来丰富通俗演唱方式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此外,在对通俗声乐演唱技巧分析过程中,主要为假声、气声以及低吟唱法;分析其演唱风格,可以划分为抒情、劲歌等方式。
(二)三种唱法的特点
1.美声唱法的特点
针对欧美地区等西方发达国家,当地人们利用相应的美声唱法给听众带来全新的感受,一般情况下,美声的唱法相对华丽。意大利地区的人们将美声声乐演唱方法定义为一种特别美好的演唱方式,人们按照美声演唱技巧和相关标准来歌颂祖国、赞美生活及爱情。通过研究诸多史学资料可以发现,最早的美声演唱是在十六世纪的佛罗伦萨,一个热情富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在此种唱法被人们熟知后,独特的美声演唱方式在表现出流畅[4]、音色优美的演唱效果后,演唱者可以采用花腔装饰方法,达到预设的演唱效果。然而,大量实践表明,此种演唱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人们采用过于浮夸的唱法可能不能全面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
针对我国美声声乐演唱方式,国内人士对其定义有着诸多理解,这与我国演唱者汲取各地演唱方式和唱功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通常会认为,美声演唱方法必须遵循意大利的发声方式和技巧,在这种各国公认的意大利歌唱方式被全面传播后,相关人士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声乐演唱方式联系起来,全面促进我国传统的音乐审美意识发展,构建完整的美声唱法特点,例如,国内美声唱法应在声音洪亮、音色清脆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相应圆润的连贯音色,达到共鸣、稳定的持续音、巧妙的滑音、特重的起音目的,为后期美声音乐演唱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民族唱法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发展悠久的大国,民族唱法是具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唱法。例如,国内的演唱人员在对国内传统音乐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汉族的发音特点,在逐步融合戏曲的唱腔以及民歌自然唱法,并且根据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差异后,逐步形成一种完整的民族唱法模式。例如,民族声乐演唱的形式相对较多,主要包含古代的歌曲、流传下来的民歌、戏曲、近现代和当代作曲家的原创或者改编的曲子等,有相关音乐学家曾经说过,亲切自然、贴近生活是民族演唱方法最大的特征之一,演唱者通过洪亮的嗓音[5],全面抒发并表达不同曲目的含义,采用相应的呼吸方法确保歌曲的层次相对清晰。
3.通俗唱法的特点
与前面两种唱法有所不同,通俗唱法起源的时间相对较晚,即在最近几十年,人们利用自身智慧,对流行歌曲曲目进行革新和改进,继而表达内心情感及大量生活感悟,因为演唱者在歌曲内部使用的词语一般都会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传播过程中,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推崇并喜爱。然而,通俗唱法和当前流行的音乐也有着较大区别,但是两者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有人认为,通俗唱法相对简单,歌曲反映的内容相对简单,在此种演唱方式出现后,有极少数一部分人持反对态度,多数人群对通俗演唱方法是认同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港台地区是我国流行音乐最早传播并开始的地带,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陆地区逐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熟悉流行音乐,各地音乐人立即根据自身演唱风格组建不同人数的乐队,并利用自身的音乐知识和人生感悟来对歌曲进行创作,最早的流行歌手如邓丽君等,随后的毛阿敏、蔡琴、梅艳芳[6]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的原创歌曲至今被人传颂和喜爱,在流行音乐盛行的时代,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国家相关部门在颁布相关政策后,投入适当建设资金大力追求并提倡音乐爱好者进行歌曲创作,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传播至国内后,也对国内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BIGBANG、泰勒·斯威夫特等,都是现下深受中国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手,值得重点说明的是,不专业性和随意性是当前通俗唱法的主要特点之一,演唱者不需要使用特定的歌词来表达相关类型的曲目。
三、实现多种唱法融合的主要路径
首先,声乐演唱学习期间应高度重视对相关优秀文化进行提取,落后文化进行抛弃,演唱者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利用相应的声乐表演等艺术思想,对其进行全面学习和探索,例如,国内著名演唱艺术家和相关人士,应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广泛汲取并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演唱方法,在保证以发声作为演唱的基本功底后,对诸多音乐艺术进行综合分析,吸收其他音乐学派的优势,促使整个声乐演唱形式更加真实,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演唱方法和国内传统唱法还存在许多相似之处,许多唱法被推行后,获得音乐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例如,李谷一等著名演唱家就是传统唱法的代表人士之一,此类演唱者需要经过大量练习和专业的声乐训练[7]学习,才能够促使声乐演唱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对此,应在保证我国传统化唱法与西洋唱法能够相互借鉴的基础上,通过特定形式促使其演唱方式基本一致,达到艺术交融的效果。
其次,对于美声、民族与通俗唱法之间的不同唱法的分析,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应积极学习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声乐演唱的方式,对各种唱法融会贯通后,采用适当方式将民族唱法的优点彰显出来,发挥民族歌曲的特色后,确保各类唱法能够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
再次,针对不同唱法融合过程中,有相关音乐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设想,即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西方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如果相关人员对当地文化发展规律没有充分掌握[8],一旦盲目将多种唱法结合,极有可能造成民族音乐发展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最后,声乐演唱事业的最高境界不但应拥有民族性特点,还要具备世界性特点,中国声乐的发展需要具有科学性,也要有自身独特性,以此展示民族艺术价值观。对此,音乐界人员应利用自身的声乐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对不同演唱风格与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并总结,摒弃传统落后的演唱方式,采用多元管理措施促使声乐演唱水平得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我国许多人将演唱风格和发声方法看成是一样的含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融合西洋传统唱法会造成民歌以及戏曲失去本来韵味,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各国的文化信息得以全面交流,国内声乐演唱人士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众多声乐演唱的风格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促使世界音乐文化和艺术能够实现全面交流。
除此之外,为了全面增强每个作品的感染力,演唱者在实际演唱期间,还应全面了解不同音乐作品的整体结构。例如,演唱者应结合自身知识全面理解即将演唱作品的整个演奏旋律及趋势,在对整个音乐作品段落层次进行综合把控后,演唱人员还要对作品力量、分句速度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整个作品的高潮部分后,加强练习,高度重视每个曲目的重难点内容,在对每一句的语速、情感进行分析后,达到最佳的以声传情效果。
四、结束语
声乐表演中唱法融合是涉及多个方面的,声乐人员应保持高度的演唱热情,积极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习并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声乐演唱方式,将不同的声乐唱法和民族唱法紧密结合后,全面抒发并展现内心的情感,与此同时,声乐表演人员应摒弃传统落后的演唱方法,自主学习最为流行的声乐演唱方法,继而提高声乐艺术发展水平[9]。
参考文献:
[1]袁慧婷,赵静.唱法融合在声乐表演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当代音乐,2020(07):110-112.
[2]徐忠惺.声乐表演教学及其重要性分析——评《管乐团合奏艺术》[J].中国教育学刊,2022(04):1.
[3]薛蕾.蒙汉双语声乐表演元素在旅游景观场所中的应用[J].工业建筑,2022,52(01):1.
[4]张云.“戏歌”的艺术特征与声乐表演——以《故乡是北京》为例[J].中华传奇,2022(27):12-13.
[5]陈静.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J].艺术家,2022(07):3.
[6]马婧.声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改革之初探[J].艺术评鉴,2021(19):3.
[7]魏家红.浅谈声乐表演者舞台表现力的重要性及策略[J].文化产业,2021(15):2.
[8]胡卓恒.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分析[J].北方音乐,2020,40(04):2.
[9]赵青.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在声乐表演中的异同与融合[J].黄河之声,2018(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