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现

2023-12-29许力娟

艺术大观 2023年4期

摘 要:2006年,央视在青年歌手大奖赛加设了“原生态唱法”,为我国的歌唱艺术迎来了一个新的争鸣和高潮期,“彝族四腔”是云南彝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歌种。本文通过对“彝族四腔”演唱技巧的分析,“四腔”演唱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彝族四腔”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对“彝族四腔”提出了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彝族四腔;音乐特征;演唱技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4-00-03

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世居民族的民族大省,各个民族都创造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它们就像被深埋多年的矿石,引得无数音乐拓荒者前来开采、挖掘,使得云南民族音乐得到传承和发展。云南彝族分布广泛、支系繁多,由于人文、自然环境的差异,彝族的音乐自然也繁杂多样。本文所论“彝族四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中部的峨山彝族自治县。“彝族四腔”是云南民族音乐中的瑰宝,接触“彝族四腔”已有十余年时间,在对其逐渐了解及研究中,深刻领略到我们彝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其中,学习演唱“彝族四腔”更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和不可复制的过程。作为一名四腔传唱者,学习四腔过程中,对于四腔当中采用的“倒四腔”“四腔一起了”“一伴三,二伴四”“双腔”“四六句”等“花哨”的复杂、自由的变换唱法,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一、“彝族四腔”简况

“四腔”是彝族“滇南四大声腔”之一,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由于时代的进步,大多民间的歌曲已走上更大的舞台,通过改动编排,表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一)曲式结构

“四腔”结构复杂,具有较长的篇幅。通常由“拘腔”“舍腔”(帮腔)、“曲子(正曲)”及“白话”等部分组成。“拘腔”为头部,是首先演唱的部分,学习演唱也就从拘腔开始学起,拘腔主要以独唱或对唱形式出现,也可齐唱;随后是“舍腔”,以齐唱形式出现,即多人的帮腔,以多人对一人的形式出现;接着是“曲子(正曲)”,“曲子”是整腔的核心部分,以七字为一句,分为“头、二腔、三腔、四腔”,这四个腔每唱一遍只唱完两句词,唱完一遍为一个转板;最后唱“白话”,五字句,可以自由加入,白话可以按规范的句子唱出,也可根据当时的情景即兴发挥,互相对答。①

(二)调式音阶

四腔是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的七声调式,调式多用羽调式,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大七度、纯八度的大幅度跳跃。

(三)节拍节奏

四腔节拍自由多变,拍子一般为二拍子,节奏重音与节拍重音不一致,有时拖拍不定,根据演唱情形改变。

(四)衬词

四腔在演唱中衬词比较多,“舍”(亦写作“色”)是虚词、衬词;“塞”在歌头或句尾,进众人唱歌的合腔/帮腔句,“哩”常在“白话”中使用。

二、“彝族四腔”的演唱技巧

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四腔”以汉语演唱居多,其演唱形式有领唱、合唱、齐唱、对唱、说唱等,比较多样化,伴奏乐器以彝族四弦伴奏为主。

四腔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柔和,节奏舒缓悠扬,其发声特点主要以真假声交替运用为主,由于它高低平缓的变化,形成音色音量强弱的对比,在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也比较难掌控,句与句之间的起承转合,换气的技巧都很有讲究,由于演唱形式的多变,相互竞技比赛增加了歌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民间,人们经常会把“滇南四大腔”混合交替演唱,故民间有“山药拌海菜,四腔摆着卖,五山腔在外”的说法,也就是为了增加演唱的丰富性,演唱难度也随之增大。

根据对四腔的学习与演唱经验,演唱四腔这样的原生态歌曲与专业学院里学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一定的区别,气息的运用三者有大部分的相同之处,但在发声的状态上则有很大的区别,这跟四腔特有的民族地域风格有很大关系。

(一)学院派民族唱法

学院派的民族唱法是与西方的所谓“科学的”“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演唱方法,它要求打开喉咙、气沉丹田、稳定、通透地发出声音,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歌唱三要素“空”“松”“通”,讲求的是集中、统一,包括气息的稳定,流畅以及发声位置的控制都有着科学的评定标准。而原生态唱法则被认为是“不科学”“不先进”的随意性比较强的唱法,实则不然,由于地区的差异、民族系别的多样,使得原生态唱法自成系统、别具一格,故无法用传统的民族唱法来规定它们的发声表现。“四腔”亦是如此,由于受到民族风俗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演唱时就像说方言、对话一样发出声音,是自然而然,不加任何装饰,浑然天成的。当然对于气息的运用这一块,它也是和学院派的民族唱法一样自然而科学的,不能说不科学,它们都是相通的,加上近几年来各声乐专家对歌唱的气息运用方法做出更深刻的研究,认为与原生态歌曲的演唱并不冲突,都是可以运用“胸腹式呼吸法”,只要运用好同样能够让四腔的韵腔、转腔方面更加流畅自然[1]。

(二)“四腔”的真假结合,拓展音域

近几年来,“四腔”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创新,无论在演唱方法方面还是在创作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大小嗓、真假声的交替运用是“四腔”演唱的独特风格,需要演唱者音域辽阔,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发声技巧,在真声与假声之间流畅切换,真声嘹亮,假声悠扬,真声演唱以放为主,多在中音及偏高音区使用,假声则收放结合,多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使用,低音收、高音放,并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要求比较高,歌曲中的起承转合都要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其中很多的小转弯、装饰音也根据情景和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调整,在一些大型的民族声乐表演当中,可以采取哼鸣的方式,通过声带的闭合和放松,让真假声的切换流畅自如。这是四腔演唱中的一大亮点,是在学习演唱的过程中最有体会的部分,也是最难和最喜欢的一点。只有不断拓展音域,才能够更自如地传达情感,展现出“四腔”音域大跨度的演唱特色。

(三)“四腔”对话式的演唱风格

“四腔”对话式的演唱风格更让它富有生动的生活气息与情感上的独特魅力,而且四腔在演唱时,节奏、歌词与一般民歌也有很大区别,它的节奏更具有“自由性”,根据演唱者演唱时的气息状态和情绪不同来决定舍腔的时长;四腔歌词也具有“即兴性”,根据演唱时的氛围、场合,不断地更换歌词,当中的衬腔和衬词也会根据情况改变。

(四)结合“四腔”内容调整合理的呼吸

演唱技巧是每一个演唱者的必备技能,需要演唱者能够在保持气息的前提下完成歌曲表演,气息能够为演唱者的表演提供支持,并在整个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演唱者需要结合四腔的内容和演唱规律,找到合适的呼吸方法及关键点进行换气,在呼吸过程中要注重其灵活性,这样更有利于“四腔”表演艺术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四腔”表演前,演出者需要对歌曲中的内容有深层次的了解并在演唱中加入自身的真情实感,会调动有关肌肉,进一步在声音的强弱、音量的大小以及共鸣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自然流畅的演唱。

另外,结合演唱者自身的演唱条件,自身的“四腔”知识和音乐素养,对呼吸的调整方法也有所不同。所以,在熟练运用呼吸技巧的前提下,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与独特性,更好地将演唱技巧和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在长时间的练习下,会促使自身形成具有特性的呼吸技巧,使演唱者在“四腔”表演艺术中完美地呈现歌曲作品[2]。

(五)“四腔”的咬字吐字

汉语言的发音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很多“四腔”表演艺术中对咬字吐字有很高的重视度,它能让作品更加形象化,还能在作品内容表达中提供支持。“四腔”表演艺术对咬字吐字技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做到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和生动,赋予“四腔”更强的感染力。在激昂演唱时,咬字吐字要坚定有力,其中出现抒情的曲段时,需要改变咬字吐字的方式,开口音要以轻柔的方式进行;在对轻快节奏处演唱时,则需要灵活和轻盈。演唱者在学习演唱“四腔”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必须结合当地人的方言发音特点来咬字吐字,发音时进行口型及腔体的调整,达到“四腔”的演唱风格要求,开口字的口型相对民族唱法要扁一些,发声位置要往前一些,表现出“四腔”的生态特色,以字行腔,咬字结合气息的处理,再利用共鸣音来让声音更加饱满。

三、“彝族四腔”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彝族四腔”演唱中,在具备了扎实的演唱艺术技巧之后,还应在演唱时同步传达出相应的情感,在“四腔”表演前,演出者需要对歌曲中的内容有深层次的了解并在“四腔”表演艺术中加入自身的真情实感,增加表情,通过喜怒哀乐的情绪进一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真正唱好四腔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重新体验歌词结合曲调要表达的情感情绪,经过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最终才能演唱好“彝族四腔”,让听众也能够形成共鸣。

(一)咬字技巧促进情感的表达

在“四腔”表演艺术中,对演唱者咬字吐字技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做到语言表达的清晰准确和生动,这样能够更好地进行情感传递,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赋予歌曲更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开展具有当地特色歌曲的演唱时,需要演唱者提前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这样能够让演唱者进一步掌握歌曲的文化内涵,掌握歌曲中情感的方向,提升演唱者在情感传递中的有效性[3]。再如,在对一些激昂歌曲进行演唱表演时,演唱要坚定有力,其中出现抒情的曲段时,要以轻柔的方式进行表达,对一些有轻快节奏特色的歌曲表演时,要灵活轻盈,通过演唱技巧,完整地传达出“四腔”本身所需的情感,实现字里传情的演唱效果。

(二)“四腔”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

要想呈现出一个完美的“四腔”表演,就要有扎实的演唱技巧作为基础,同时也要对情感的表达有一定的掌控能力。“四腔”表演的成功与否,与表演技巧和情感的表达有紧密的联系,独立存在不能让“四腔”表演艺术更为精湛,只有将这两方面完美地进行融合,才能在“四腔”表演中实现更大的意义。在“四腔”表演艺术的实践中得出结论,若没有熟练的表演技巧,四腔各部分曲段中的情感就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也不能只追求表演技巧,反而忽视了在表演中的情感,这样会使“四腔”表演失去灵魂,以一种空洞的声音存在,很难引起听者与歌曲的共鸣。“四腔”表演艺术的核心目标是帮助演唱者在歌曲中找到慰藉,提升自身的音乐情操,并不是仅仅给观众展示单一的表演技巧。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演技巧是为了促使表演者能更好地传达出情感,呈现更好的“四腔”表演艺术。

(三)增强视听效果传递情感

在演唱过程中,存在一些个人的不自觉的修饰或删减,难免会丢失一些它原本的特色,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在演唱时,我们不妨运用一些发声的方法,在不丢失原本特色的情况下,加强它的视听效果,增加声音的表现韵味,让听者更好地领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四)融入个人声音及表演特色

在演唱“彝族四腔”作品时,还可以在掌握艺术技巧以及学习他人长处的同时,不断挖掘自身的声音优势和表演特色,以增强辨识度和演唱的感染力。每个人的音色本身都存在不同,虽然经过专业的训练,可以演唱出不同音域的作品,但是如果一味地模仿别人,很难有真正的超越,只有一方面打好演唱功底、融合情感表现,一方面不断地摸索,找到自身的演唱特点,并形成独具一格的“彝族四腔”演唱特色,让自己的音域、音色以及演唱表现力都真正发挥出来,才能让音乐的情感表达更为突出,才让人感受其中,印象深刻[4]。

四、结束语

音乐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民族音乐更加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所接受的音乐、艺术形态越来越多元化,在众多的音乐中,原生态音乐独特的音乐魅力逐渐吸引人们的眼球,逐渐地认识、接受和喜爱原生态民歌,“彝族四腔”是云南民族音乐中的瑰宝,是我们老百姓经过世代相传才能流传到今天的宝贵财富,它记载着我们的情感、理想、爱情和生活,是彝族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彝族四腔”是云南彝族传统音乐的代表性歌种,为我国民众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为其带来艺术熏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国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想要使“彝族四腔”演唱效果更完美呈现,我们作为歌者,唯有不断探索、研究,深入分析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方法,并采取多种方式对自身演唱技艺进行优化和丰富,增强演唱情感表达能力,才能将“彝族四腔”更完美地演唱出来,进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彝族四腔”中蕴含的艺术之美,使更多民众能体会到“彝族四腔”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兴荣.云南特有民族原生音乐前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段传钦.谈凉山彝族民歌的音乐特征[J].艺术品鉴,2021(17):43-44.

[3]曾颖.云南彝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点探析[J].艺术研究,2018(04):112-113.

[4]文静.云南彝族原生态山歌演唱的尝试与探索[J].民族音乐,2021(03):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