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角(节选)

2023-12-29贾平凹

现代阅读 2023年24期

主线任务:唱戏,发扬秦腔敏派艺术

清单主人: 秦腔演员杨凤兰

杨凤兰是西安南郊人,十一岁上跟李正敏学戏,翌年即排《三对面》,饰青衣香莲。坐则低首嘿答,立则背削肩蹇,一时惊动剧坛。李正敏说:“这女子活该演戏,但小小年纪竟能体味苍凉,一生恐要困顿了。”愈发爱怜栽培,传授《三击掌》《徐母骂曹》《二进宫》给她。渐渐长大,凤兰已是名角,拥有众多戏迷。

一年夏天,回村探母。墙外忽有枪声,出来看时,有鸟坠在石下。墙头上露一人脸,背着猎枪,示意鸟是他打中的。

又一年后,有人提亲,领来了一小伙,竟是打鸟人。小伙笑道:“我早打中的。”凤兰时年二十三岁,谭兴国大其九岁,且带有一小孩。亲戚里有反对的,但凤兰不嫌,认定有缘,遂为夫妇。

秦腔虽是大的剧种,历来却慷慨有余、委婉不足。李正敏毕生力戒暴躁,倡导清正,死时紧握凤兰手,恨恨而终。凤兰见宗师长逝,哭昏在灵堂,立誓发扬敏腔艺术,此后愈发勤苦,出演了《白蛇传》《飞虹山》《谢瑶环》。①每次演出前,她都在家叩拜宗师遗像,谭兴国在旁收拾行装,然后骑自行车送她至剧场。凤兰说:“我这是为戏活着么!”兴国说:“那我就为你活着!”

二十七岁那年,凤兰演《红灯记》,只觉得脖子越来越粗,衣服领口就由九寸加宽到一尺一,再加宽到一尺三。演第二十七场,突然昏倒在台上,急送医院,被诊断为甲状腺癌。医生告诉兴国:人只能活两年。兴国在医院伺候,夜不脱衣,竟生了满身虱子;又把凤兰病情材料复印了几十份,全国各大医院都寄;四处求医寻药,自己又开始学中医,配处方。凤兰竟每天数次以手指去拨声带,帮助活动。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出院五个月后,凤兰真的上台演出,演过了七场。第八场演出中,她正唱着,突然张口失声。百药服过,去求气功,凤兰竟成了气功师最好的弟子。气功师见她刻苦,悟性又好,要传真功给她,劝她不再演戏,师徒云游四方去。凤兰说:“我要不为演戏,早一根绳子去了,何必遭受这么大的罪?”②每次练功前凤兰都念道李正敏,每念道精神倍增。又是如此数年。

一次演出途中发生了车祸,她摔成严重的脑震荡,膀子破裂,落下残疾,再也高举不起。兴国也是苦恼,琢磨着剧场不演戏了,能不能拍电视录像片?拍电视片又谈何容易?

首先需要钱,夫妇俩从此每日骑了车子,天天去寻找赞助,终于筹集了十二万八千元,终于开拍,辛辛苦苦拍摄了,却因为经验不足,用人不当,拍成后全部报废,钱也花光了。夫妇俩号啕大哭,哭罢了,咬了牙又出去筹款。这一次,兴国导演。兴国的本行是舞美设计,在国内获得过三次大奖。新的拍摄开始,一切顺利。兴国每天仅睡两个小时。片子后期制作,他觉得肝部疼,送去医院,被诊断为肝癌晚期。半年后,兴国死去,临死拉住凤兰手,不让凤兰哭,说:“凤兰,咱总算把戏拍完啦。”③

《五典坡》新编本《王宝钏》三部放映后,震动了秦腔界。凤兰扮相俊美,表演精到,唱腔纯正,创造了一个灿烂的艺术形象,被誉为秦腔精品。电视台播映那晚,各种祝贺电话打给凤兰。凤兰没有睡,设了灵桌,摆好了李正敏的遗像、谭兴国的遗像,焚香奠酒,把《王宝钏》录像带放了一遍。④

放毕,天已大亮,开门出来,门外站满了人,全是她的戏迷,个个泪流满面。

(来源:重庆出版社《朋友》,有改动)

阅读笔记

①此处凸显了杨凤兰对师父的感恩、敬重与不舍,为她之后几经磨难仍坚持发扬敏腔艺术、圆满师父毕生心愿的奋争作铺垫。

②侧面描写,以气功师对她的欣赏来体现杨凤兰的灵慧,进一步体现了她“为戏活着”的矢志不渝。

③此处可见谭兴国对杨凤兰的深情和无私,与前文“那我就为你活着”的誓言呼应。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夫妻情令人感慨敬重。

④祭奠告慰亡者,可见杨凤兰的深情大义,更暗示了她人生的大成,她一次次走出困境,终于完成了师父遗愿,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人生。

思考空间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请以本文为例,对此观点加以阐述。

参考答案:①本文没有在故事叙述上大加渲染,而是平铺直叙了杨凤兰从成名到身处困厄最后战胜困厄的过程,在平淡的叙述中,她对秦腔的热爱、对师父的敬慕、对艺术传承的坚持、与谭兴国的夫妻情深,深深感染了读者;②同时,文章给予读者思想的启迪,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拥有信念与理想,就拥有与逆境对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