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火
2023-12-29谢志强
梁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朝廷任命虞寄为和戎将军、中书侍郎。
此前,高祖平定侯景的叛乱。虞寄劝说陈宝应顺应大势,主动攀附高祖。陈宝应听从了他的建议,却不让虞寄出面,而是派遣使者前去表示归顺之意。
虞寄接到朝廷的任命,陈宝应借口沿途混乱,不易护送为由,截留在身边。甚至,朝廷派人催促虞寄尽快上任,陈宝应也不放行。反而向朝廷举荐虞寄留在自己身边为官,委任虞寄掌管公文信札——所谓核心机密。
虞寄断然推辞,明确表示只接受朝廷的任命。他得悉陈宝应的归顺仅是权宜之计,无非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图谋叛逆。言谈之中,一旦虞寄提起忠贞不贰之类的话题,陈宝应便岔开话,顾左右而言他。
虞寄已知陈宝应不明智,不可谏,就担忧陈宝应一旦反叛,会祸及自己。他穿上居士的服装,人住东山寺,每日禅坐,足不出户。
陈宝应派说客来劝请,承诺了诸多优厚的待遇,还罗列出一些门客仅享受一点利益就顺从了的事。那位善意的说客也现身说法。虞寄索性卧床不起,假称脚疾,已难以下地,难以随军。
陈宝应认定他装病——敬酒不吃吃罚酒,就派人进寺,点火,独烧虞寄那一间卧舍,用火逼。
僧人挑水前来灭火,被粗暴阻止。
虞寄平稳地躺着,不动。过后,他说:“躺在大火中的屋里,如煨番薯。”
方丈穿入火门,要扶虞寄出去。
虞寄不肯起身,说:“若是我命数已尽,还能逃到何处呢?”
方丈钻出门,火势蔓延上去,门窗张口,吐出火舌。
放火者终于自己纵火自己救火。僧人们被允许泼水灭火。
陈宝应终于相信虞寄病了,不再紧逼,只是隔一段日子,派人来探望一次,送些衣食。渐渐地,间隔的时间拉长了,只派两个兵,远远监守在山门外。
等到留异起兵谋反,陈宝应就派兵支援。
虞寄已由装病转入真病。病榻上,他写了数千言的劝谏信,要陈宝应“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陈宝应接到信后,大为光火。军师说:“虞公病势严重,言语已错乱。”陈宝应怒火稍消,认为虞寄在民众中声望高,姑且宽容他的放肆。
陈宝应兵败如山倒,逃亡的途中,重读虞寄的信,回忆虞寄的话,他对儿子说:“若早些听从虞公的谋划,也不会落到眼前如丧家犬的地步了。”
虞寄在寺中,拄杖遥望盘绕的山路,盼望出现送回信的人。
陈宝应被捉拿,众多门客受牵连,一并被斩首。
虞寄也算门客,但身不由己,免祸。
文帝下诏,命令都督童昭达护送虞寄回朝。抵达当日,文帝亲自接见,问:“管宁无恙?”
虞寄感激文帝知遇之恩,视他为东汉名士管宁。
文帝要亲手下诏令任用虞寄。虞寄拜谢,以有病缠身为由推辞。文帝准许他东归还乡,但又诏令任用,任命和推辞几回后,特许他在居住的府邸办公。
手杖陪伴着虞寄,他时常出入府邸附近的僧寺。后来,虞寄数次梦见熊熊大火,他惊醒过来,却一片寂静。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在梦中重燃了多少回?他常说:“要懂得知足,知足了才不会受耻辱,否则,会引火烧身。”
选自《北方文学》
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