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首壶的用途和发展历史
2023-12-29蔡杰
蔡杰
壶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的器物种类,鸡首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壶式,它的产生、发展及衰落的过程,不仅反映了人們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是人们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
一、鸡首壶的起源与用途
鸡首壶,又叫鸡头壶、天鸡壶,晋时称“罂”。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首壶,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大腹的酒器。这种壶是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设计,以鸡头作出水口而得名。在已有的学术文献中,有学者认为鸡首壶创烧于三国末年西晋时期,是在盘口壶一侧贴加鸡首流而形成的器物,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衰落,唐初时则被执壶所取代,淡出历史舞台。其样式应该说是在盘口壶的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再加以装饰而成,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形态和样式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
关于鸡首壶的用途,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酒器说、茶具说、贮盛器说,也有宗教仪器说和明器说。但从现有发掘出土的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江浙和苏南等地,其早期多是实心无口,主要动能应为明器,东晋以后鸡首壶的鸡首流是空心有口,具备壶之流的作用,为用器的可能性较大,主要是茶具和酒器。而关于鸡首壶的制作技术,主要有拉坯、模制、手捏、刻画,即壶体拉坯成形,鸡首和双系的造型多为模制,也就是在模具中翻制成形,然后粘在鸡首壶的肩部,壶表面的弦纹、网格纹等纹饰则多为刻画而成,不同纹饰的制作方法各不相同。
二、鸡首壶的发展历史
说起鸡首壶的渊源,众多学者认为它是三国末年西晋时期越窑、瓯窑的一种新产品,以后各窑才相继烧制。其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晋浙江天子岗出土的无柄鸡首壶,它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2厘米,直口矮领,弧肩鼓腹,平底。青黄色釉,肩部对置鸡头和尾及两个半环形系,鸡头短小,鸡首流可流。作为流行于两晋直至隋代的一种壶式,其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和艺术价值。
西晋时期,青瓷已经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奢靡腐化,政治制度和佛、庄(玄)学深入人心,“即色”“无心”的思想被人用在借酒消愁之上,而这些用来盛酒的器物,就被远离实用,多作装饰点缀。因此,这一时期出土的鸡首壶一般为小盘口,束颈,圆腹,肩腹部一般饰有弦纹或网格纹,平底内凹,底部无釉留有四处垫烧痕。壶身和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而且鸡尾甚小,这些是西晋鸡首壶的共同特征,直观其物,鸡首壶的腹部尺寸接近或略大于壶高,整体呈现出“矮胖敦实”的造型,风格比较朴拙,整个器形矮小,其形象就如一只蹲坐在地的老母鸡。但也有例外,如1995年浙江余姚市出土的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通高24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围18.2厘米。除去鸡首壶常用装饰手法外,这件壶的盘口上以黄鼬身躯为提梁,在盘口之下与鸡首、尾处各置人物,为西晋同类鸡首壶中罕见,目前国内仅见此一件,现藏宁波博物馆。此时的鸡首壶出土范围局限于江浙一带,数量较少,且鸡首壶的流有实心和空心之分,这是瓷器带流功能的首创,也为以后流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晋时期,青瓷鸡首壶得到成熟发展,在审美兴致的基础上更趋于实用性。此时的青瓷多施半透明绿釉,其光泽细润晶莹,釉色不到底,釉面开片纹呈细碎状,在装饰上还出现了褐色斑点彩。如东晋褐色点彩鸡首壶,盘口较浅,束颈略长,肩上一侧贴鸡头,一侧贴鸡尾,鸡尾呈卷尾状,桥形系,壶身多处褐色斑点,此壶时代应为东晋早期。再看当时的社会,士族门阀们沉浸于酒色之中,自命清高,因此,鸡首壶被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良。东晋早期,鸡首壶器形还有西晋时期的风格,肩部贴鸡头与鸡尾相对应,其壶身逐渐往高大发展,壶颈加长,弧形把手还没出现。到了东晋中期,鸡头颈部逐渐加长,鸡头引颈高冠,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也演变成弧形柄,柄手上端与盘口相连,下端贴于上腹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装饰的龙头使其更加实用和美观,其比例结构也变得更加合理。这一时期的鸡首壶的特点是:小盘口、束颈、溜肩、球形腹、平底。肩部一侧置高冠凸眼的鸡头流,鸡首形象简化,流与腹相通,对侧置圆曲柄,两侧横置对称桥形系。东晋时期鸡首壶的使用范围也扩展到江南和中原,东至江浙,西至四川,南至两广地区都有发现,尤其在南方地区已经是普遍使用的一种酒器。
进入南朝时期,鸡首壶在造型方面,器身较前朝变高,显得更为修长,较东晋时其盘口也加高加深,壶颈更长,盘口和底部都相应变大,下腹内收,腹部由硕圆或扁圆演变为瘦长直腹,其重心下移,器物整体更加平稳,其底部也逐渐由平底转变为壁形底或圈足。此时的鸡首流向外移动,造型更趋于实用,在倾倒时更为方便、舒适,把手多高出盘口许多,把手较粗且弧度较大,便于执拿,龙头也更加精致、生动。在装饰风格上,壶体往往刻画或贴塑花卉、花瓣等纹饰,弦纹、水波纹、铺首等纹也出现在装饰纹中,褐彩成为普遍。其装饰种类趋于减少,装饰手法也趋向简化。特别是莲瓣纹成为主要纹饰,这与佛教的盛行有关。南北朝青釉刻莲花鸡首壶,多为盘口、长颈、深腹、高直柄。鸡首颈部较矮,鸡冠高挺,肩部两边附桥形方系,平底,腹部刻莲纹,通体施匀亮青釉,釉色青绿,此壶制作工艺精细,为鸡首壶中精品。此时的鸡首壶釉色多为青黄色,半截釉。这一时期的鸡首壶高度持续增长,盘口、腹部、底部等各构件间的比例更趋于协调,实用性增强。
北朝时期,鸡首壶的口径也相应增大,鸡头高昂前挺,露出胸脯,呈公鸡打鸣状,相对处龙柄连肩,龙头扎进盘口,做饮水状。这一时期的鸡首壶由南方流传至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南方俊秀的风格和造型不同,北朝的鸡首壶则体现了北方民族那种粗犷与豪迈,器形较为硕大且厚重,高度大多超过40厘米,有的甚至接近半米,把手高出口沿许多,把手一端饰龙首,并出现双股龙首式样。肩部设有四只横向的桥形系,与南方常见的二横系不同,其壶颈与器身均较南方更为修长和有气势。另外,北朝的鸡首壶虽然高度大幅增长,但其口径和底径的尺寸值却并未随着高度大幅增长,鸡首壶既体现了北方特有的豪迈气质,却又并不显得笨重。
隋唐时期,鸡首壶进入衰落时期,出土数量急剧降低,种类也有所减少,基本呈现盘口小、腹部瘦高但容量明显减少的现象。隋青瓷鸡首壶,盘口高深直径小,长颈。肩上两侧贴有双条复合系,龙首长柄 、肩部、颈部装饰有三周凸弦纹,器身加高,更加修长,釉色青中泛黄。简约执壶让烦琐的鸡首壶变得缺乏实用意义。鸡首壶的实用功能衰减、结构比例失调,丧失了原有的光彩,重新成为墓室中的陪葬品。从现有的文献资料可知,鸡首壶在北齐至隋时期鸡首与壶腹不通,已不具备实用功能,仅作装饰,液体的倾倒要从盘口处流出。鸡首壶的器形也显得高大、笨重,单柄壶也增加了倾倒难度,这也是其衰落的原因。
总之,鸡首壶的发展是随着瓷业发展和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最终淡出人们的生活,更为简洁实用的执壶代替其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主流,最终完成了其在瓷业发展中的使命。
三、结 语
综上,前文提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鸡首壶,多为青釉瓷器,器形几乎近似,形态各异,多为西晋和东晋不同时期的鸡首壶。其主要反映了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不同历史时期的鸡首壶,其壶口均为盘口,并出现不同造型;二是鸡首壶的肩部都分别贴有系,有桥形系,也有二横系,不尽相同;三是不同时期的鸡首壶,其鸡首造型各异,表达不同统治阶层下的社会意境。同时,鸡首壶也十分注重艺术的美感,兼顾实用与造型相结合,对于研究我国的南北文化交流、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自西晋至隋代,鸡首壶的造型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其器形由低矮的造型逐渐过渡到瘦高的外表,器表大多都施有青釉,其烧制技术也在不断提高,釉色也越来越光亮。随着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中国瓷业的不断发展,鸡首壶也将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吉祥文化和十二生肖,以及同一时期的考古学断代提供重要的实物研究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