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地区传统建筑纵架形式设计类型与演变
2023-12-29吕颖琦
吕颖琦
0 引言
建筑纵架与横架的稳固是维护柱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横架的构架特征常被用以区分建筑的地域性或时代性发展特征,设计中被称为“侧样”,是工匠最初设计的最为关键的图纸之一,“点侧样”的传统营造步骤至今仍在传统营造活动中广泛使用。相较而言,除《营造法式》外,建筑纵架的设计图纸文本较少出现。对于纵架的设计似乎次于榀架设计,主要用以拉结横架,传统工匠图纸中少有体现。虽然横架体系逐渐代替纵架体系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类型,但纵架同横架一样,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历时性的演变,并且随构架体系的变化有所调整,是研究建筑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纵架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构作用、造型作用均密切相关,可以说,纵架的样式形制密切反映出各地域的建造审美。
1 研究背景
目前对于襻间的研究在狭义与广义的襻间有所涉及,对襻间的形式演变、构造逻辑、与串、额的关系进行了梳理。陈明达先生认为襻间可能是纵架的一种形式,纵横架配合形成完整的木构体系[1];徐怡涛从扶壁拱的形制发展变化出发,探讨了扶壁拱的地域性差异与时代性演变[2];姜铮对于“襻间”形制的研究认为其代表了北方的层叠逻辑,与串的使用并不相同,需要有拉结榀架、强化联系、补充承载力的作用[3];曹雪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木构架的纵架形式,从时代性、地域性提炼了襻间的形式,并分析其艺术模式[4];喻梦哲认为“襻间”的退化与“串”的普及使用反映了南北技术的交流,襻间的结构作用不断被串取代,南方地区的“类襻间”做法反映了厅堂思维逐渐取代了殿堂传统[5]。关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建筑纵架类型研究中,张雅楠对广府地区殿堂建筑的纵架进行分类,认为广府地区纵架结构上以联系作用为主,同时更重于在形式上辅助构建核心空间,后期纵架构件除内额仍做月梁的做法外,不再使用襻间构件[6]。曹春平对于闽南地区纵架使用的弯枋连栱构件形式进行探究,认为其最早见于元代,连栱来源于鸳鸯交手栱,而弯枋是素方的演化形式[7]。孟阳的研究关注到云南剑川工匠设计的纵架体现出的层叠建构逻辑,指出了纵架与横架之间不同的抗震策略,与其连接为整体时节点细部的设计[8]。刘临安以山陕地区为例对古建筑的纵架体系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认为其纵向构架具有“化石”意义,两宋时期成熟的抬梁式横向构架表现出纵向构架的衰退,研究纵向构架体系对早期建筑技术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9]。
1 浙闽地区纵架形式分布
2 斗栱式
3 直枋式
4 弯枋式
5 月梁式
已有研究针对形制样式的不同,对各地域的纵架类型进行梳理,并且根据其演化整理出各地区的纵架构架发展情况。北方地区以襻间为主要研究对象,至明代襻间逐渐退化,至清变为单一的檩三件后,建筑纵架样式即趋于单一化。东南沿海地区的纵架样式一直保持着较为丰富多样的形式,目前对于其多样化的纵架类型还未进行专题研究,并且对其与横架的影响关系未深入探讨。
2 纵架形式的分类
构成传统建筑纵架形式的构件众多,基本可以分为槫、枋、串、额、斗栱5 类。其中串与枋的尺度相近或略小,使用的位置和组合方式也较为丰富。额则与枋、串不同,除了承担纵向的拉结作用外,也负责承托主要屋架,因此尺度较大,节点设计也更为牢靠。各类构件组合形成多样的纵架类型,在脊檩、金檩等不同位置也有相应的类型偏好。纵架形式除了柱头以上的屋架部分外,也包括了柱身之间的纵向串联构件,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枋、串等广泛运用,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组合。
根据沿海地区现存传统建筑案例中组成构架形制的主要构件类型,可以将该区域的纵架形式分为斗栱式、直枋式、弯枋式、月梁式4 种。这4 种纵架形式类型的分布也反映出浙闽沿海地区的建筑式样风格的地域特色(图1)。
(1)斗栱式
斗栱式纵架体系主要由斗、栱的组合填充于檩条与梁枋之间,通常结合铺作层中的素枋,用以拉结。使用扶壁拱支撑是较为主要的纵架类型之一(图2)。
斗栱的形式基本分为单栱或重栱两种,东南沿海地区较少使用素枋隐刻栱身的做法,而是采用斗栱素枋重叠这种较为通透的形式为基本型。这种形式的使用最早见于五代的福州华林寺大殿中,并且一直延续使用。明清的祠堂、民居中仍然多见以斗栱素枋拉结的纵架形式。
(2)直枋式
直枋式是指当柱头直接承檩或无铺作层直接承接梁头时,纵架构件基本以串、额或枋的形式为主(图3)。
以宁绍平原一带为例,明代开始使用大量的拼合枋木进行拉结,其高厚比极大,有些拉结枋木(当地称大面)高度可达1m 左右。增加的高大拉结枋木使得整个构架纵向拉结面极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柱的扭转。另有使用额枋类的纵架构件,截面较一般拉结枋木更大,如纵向大横额连接两榀架,一般使用圆作,也有用扁作的情况。横额上搁置榀架,用以达到减少檐柱、中柱落地的作用,被称为纵向大横额。这种横额同样会成为装饰的重点区域。
(3)弯枋式
弯枋式通常与斗、栱组合使用。通长的弯枋起到拉结的作用,檩条、斗栱、弯枋、梁等构件组合共同构成纵架样式(图4)。
福建沿海地区通常会将弯枋与斗栱式相结合,弯枋与交手栱叠加的形式设置于檩条与拉结额枋之间,形成带有地域特色的弯枋单栱、弯枋重栱、弯枋连栱等形式。这种弯枋形式最早见于元代的普光塔上,其所谓“弯枋”已经呈现出圆作的月梁样式,其上大多雕刻精美。
(4)月梁式
月梁式与弯枋式稍有不同。虽然二者均与斗栱组合填充在檩条与纵架梁枋之间,但月梁式的形式较为特殊,劄牵的形式多为S 型曲线,基本以对劄牵中间加月梁形式组合出现,分布区域主要在浙南(图5)。
浙江沿海地区分别以宁绍、台州、温州为3 种主要类型分布核心区,福建沿海地区则广泛使用弯枋式纵架类型。在浙闽交接的温州地区也出现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弯枋式纵架类型。这种类型分布与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对应,如温州地区使用的月梁式纵架与其建筑构架的“宋风”月梁相互匹配;台州地区广泛保留民居中的斗栱构件,同样是斗栱式纵架的分布区域(表1)。
3 纵架形式的演变
直枋式纵架类型的构件形式简单,不同于襻间对檩条的支撑作用,完全蜕变为柱间的纵向拉结构件。也有纵横方向均质的拉结枋木同时存在的情况,用以箍住柱头,保证柱网稳定性;而只用于纵架的串枋,则以拉结榀架为主要作用。宁波地区明代的大方岳第即是典型代表,纵架以高厚比极大的枋木拉结,且枋木使用拼帮做法,高度可达近1m。这种方式较为朴素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宁绍平原一带广泛使用。而在宁波地区有比较明显的时代性发展,从明代到清代,这种高瘦枋木使用更为频繁,清代的梁也同随梁枋、拉结枋木一样,高宽比逐渐变大(图6)。
此外直枋式还有较为特殊的一种类型,即使用纵向大横额。大横额与串的功能不同,一般横额构件截面较大,装饰性较强,承托屋架,使得整个建筑面阔方向得以减少落柱,形成完整的室内空间效果。与其相配合,建筑室内也会出现榀架减柱的情况(图7)。这种纵架形式起源于减柱的需求,福建地区明代民居与祠堂中已大量出现,尤其在闽北武夷山地区、闽东等地。浙南丽水的景宁大漈村祠堂中也可见受到福建地区影响的纵向大横额。明清时期大横额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筑中大范围使用,成为整个构架中除栋梁外最为重要的梁架构件。其对于整个横架具有较强支撑作用,构成了室内井字形空间结构体系,这类纵架拉结构件尺度较大,也被工匠称为“扛梁”。
表1 浙闽地区纵架类型分布表
6 大方岳第
7 纵向大横额
在一些建筑形制古制遗存的地区,使用斗栱式作为纵架类型较为常见。斗栱式纵架形式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分隔的柱缝处,如宁波慈城的甲第世家(明嘉靖),即于后金柱之间,以分隔内外空间。台州地区沿用斗栱式的纵架,并且常以单栱素方、重栱素方等形式连接榀架。这种形式是早期的襻间样式遗留,与铺作层的关联度较大。尤其以华林寺和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中的纵架为例,素枋与单栱重叠,其组合方式从最初严格反映了材栔关系,到后期逐渐装饰化,其用材比例和施用尺度不再严格与材栔发生关系。明代开始柱间串、枋、额的边缘模糊化,其扶壁拱下的普拍枋或者阑额的高度、尺度均开始灵活调整。建筑中纵架形式与横架梁栿构件之间相互协调、与随梁枋之间的高低错让使得扶壁拱成为装饰化填充的一种类型,不再控制纵架构件的尺度。其下的阑额或者普拍枋也开始显示出地域特色,月梁型的阑额上直接承托斗三升、月梁型阑额只承托坐斗、上承变形的随檩枋等,均成为东南地区地域的演化分支。
在浙南等相对偏远的地区,也出现斗栱式的纵架,素枋从最初的直枋形式,转化为弯枋的形式。典型的案例如浙南丽水景宁的时思寺大雄宝殿,金柱看架部分使用了弯枋单栱的形式(图8)。弯枋部分的做法为直枋朝向正面一侧隐刻出月梁形粱肩,而背后则保留直枋的样式。在此可以看出弯曲的月梁式素枋明显更具有装饰性,或者代表了更高等级的效果。
月梁式与弯枋式形式可上溯的最早建筑实例为元代的普光塔,其中使用了圆作月梁式的弯枋连接柱缝补间斗栱。但在更早期的石塔中已出现端倪,如宋代泉州开元寺石塔的铺作中已经可以看到泥道栱间出现的类似弯枋的隐刻痕迹(图9)。而在木作建筑中的实例则基本上溯至明代。本文第四节中以纵横架一体化的视角解读襻间形式,可以看出这两种纵架形式虽然使用地区不同,但其较为有特色的弯曲构件均产生于本地域的横架构件中,而非简单从平直素枋转变而来。这种演化方法可以看出纵架与横架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也是建筑整体化装饰的一个重要表现。
总体而言,这几种形式的纵架类型在元代之后开始丰富多样,尤其从清代开始,样式逐渐多元化,雕刻更为精美,繁复程度增加。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的元代之前的建筑案例,其纵架的发展可以看出逐步走向了串、枋、额混用的程度。纵横构架之间的用材开始相互影响,为了视觉感受可以调整纵架的用材比例与形制(图10)。
8 景宁时思寺大殿弯枋单栱隐刻月梁正面与背面
9 开元寺东塔
4 纵横架构架类型一体化
传统建筑的纵架形式设计与建筑侧样构架的发展密切相关。东南沿海地区的纵架形式中的串、枋、斗栱等构件形式组合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纵架形式。极具地域特色的纵架形式一方面承担了梁架减柱、榀架拉结、檩条承托等多种作用,另一方面也作为装饰性的一部分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大木构架的特征。
纵架与横架梁栿在结构关系上互相影响,但以横架梁栿为主导。纵向枋木基本两端入柱,保持柱头稳定性,作为结构构件其兼具串、枋、额的多种功能,既拉结榀架,又通过斗栱或者柁墩承托檩条,且基本每间纵架形式相近、高低对位。与横架的梁枋的配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保持室内统一性,与横架梁枋高低一致,在内柱进行榫卯设计时,“楣让川”“门楣出暗针”等口诀,均表现出纵向构架的拉结枋木在节点上要避让横架节点,保证横架的榫头稳定性。这种避让反映出了工匠对于结构作用中横架的肯定,而纵架襻间的形式以拉结作用为主,属于次要地位,但同时需要保证其不易拔榫。第二种情况是将纵架构件与横架梁枋构件上下错开,基本纵架串、额等均采用了直榫的形式,浙江地区以直榫用边销为主,而福建地区则较少用销。对于纵架形式设计而言,檩条的节点部分通常以燕尾榫于柱缝处插接,檩下设置替木、插栱、雀替等形式,其下纵架梁枋的节点设计尽量以避让横向梁头、增加与柱身接触面积为主。
纵架形制的设计与榀架逐渐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形制学习过程。如明代的福建地区弯枋与连栱的元素只用于纵架之上,但清代开始,横架的随梁枋也逐渐出现了相同的元素,随梁枋与梁之间也增加了弯枋形式,使得整个内围空间装饰元素统一化。
10 纵架类型案例时间分布
11 温州地区横架与纵架
12 丽水景宁大漈胡桥
13 福州连江孙察院故居
已有研究可能将浙南地区的月梁式纵架归因于福建地区弯枋样式的影响。但将襻间形式与横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对比即可发现,浙南地区使用的月梁式纵架与其横架样式几乎一致(图11)。虽然浙南地区可能一定程度上受到福建地区弯枋的影响,如浙南的时思寺大殿襻间使用的弯枋则可以看做是福建地区的影响。但丽水等地对于这种弯枋的使用基本是在清代建筑中呈现出来。浙南地区使用弯枋连栱的建筑中,也出现了圆作的弯枋形式,如浙闽廊桥胡桥即是这种做法(图12)。温州地区则更有所不同,其建筑采用的月梁式纵架构件最早在明弘治的宪台牌坊上已灵活使用,这种方式在温州地区由来已久,且在温州地区这种月梁式的纵架一直到清末的建筑中仍在使用。而福建除元代普光塔外,直接使用弯枋的建筑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埔尾村建于弘治十五年(1502 年)的 “林魁进士”石牌坊。而且福建在木构中大量使用弯枋基本只可追溯到明末崇祯的泉州开元寺大殿。单从时间线上很难直接判定月梁式纵架构件是由福建所传来的弯枋带来的影响。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温州地区形成的月梁型纵架是对于福建地区弯枋的地域化修改,在使用弯枋的基础上,让其形式呈现出同横架相似的形态。但相比于其与本地区的横架相似度,这种猜想不免缺乏足够的证据。
用同样的视角来看,既然浙南地区的月梁式可以在横架中找到对应,那福建地区的弯枋是否也可能与横架中要素有所关联呢?早期福建建筑基本以圆作直梁或者圆作月梁为主,而其月梁的弧线相对和缓,只在梁头做卷杀,相比于浙江地区,月梁弧线并不明显。在这样的区域产生弯曲的枋木,可能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作为对扶壁拱简化的样式,如清代浙闽民居中出现的纵向上枋木只刻出扶壁拱类似的倒梯形,以此隐喻栱的形象,但现存建筑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期都相对较晚。第二种情况是作为福建地区较为传统的弯曲的束木构件。这种构件广泛存在于福建各个时期建筑的横架中,且被认为是一种劄牵的变形,这种形式下的纵架和横架对比之下,似乎可以看出其形成的相似性元素。如明代福州孙察院故居即采用了这种方式,其纵向的弯枋与横向的束木均使用扁作(图13)。广东肇庆梅庵心间采用月梁式纵架,上承斗栱或斗栱驼峰,与梁栿及其上斗栱形成核心空间,顺身方向月梁与横架月梁高度基本持平,强调完整的核心空间。而次间顺身串虽为月梁式,但通过减少截面尺度与斗栱朵数等方式弱化了其中心性[10]。由此可以看出纵架配合横架,共同演绎出中心明确的核心空间体系。
在横架以某种样式影响到纵架形式的多样化之后,为实现装饰化以及形成完整室内空间,在清中晚期建筑的纵架形式逐渐发展出的装饰性元素又反作用于横架体系。最为典型的就是柁墩或弯枋的形式同样出现在了横架的随梁枋与梁之间。并且这种要素成为殿身内部的通用元素,同样施用于其他梁枋构件之下。如台州的府文庙中,重栱素方、单栱素方的样式作为基本单元重复出现在整个建筑的纵横构架体系中。整个构架中,襻间的拉结构件重叠出现,元素统一,高度上保证内四金柱交圈的额枋和随梁枋一致,形成统一的立面效果,檐柱与内柱之间的额拉结枋木也保持齐平,形成高度一致的外圈空间(图14)。宁波海曙区杨坊故居中随梁枋与五架梁之间增加的斗六升即是纵架中扶壁拱样式的延续;前童古镇群峰簪笏门屋的纵架使用高扁枋木的纵架与随梁枋的尺度相近,形成完整的内柱环绕形式(图15)。福建漳州的平和县文庙大成殿中,弯枋形式已经被广泛使用于横架体系中,尤其是梁与随梁枋之间,相比之下横架中的弯枋与束木的形式更为突出。漳浦县文庙中则在纵横架中采用了同样的弯枋与重栱形式,围合出室内的平棊空间(图16)。
14 台州府文庙横架与纵架
15 群峰簪笏门屋
16 平和县文庙大成殿和漳浦县文庙
同样,除了样式形制方面,纵架中的额枋、串、斗栱等构件通过位置、朵数等均能够同横架配合制造相应的仪式感。如穿斗式构架中,通过调整将纵横方向的川枋高度一致,形成四周统一的室内空间效果,上文提到的台州府文庙即是此类案例。若调整纵横向川枋的高度,则可采用更为简单的榫卯节点,对于一些低等级的建筑而言,节点设计更为便捷,不存在过多的避让关系。
纵架与横架梁栿相互影响、采用共同元素设计的案例不仅可以解读浙南地区的月梁式与福建沿海地区的弯枋式,这种思路同样存在于徽州、浙西等地的厅堂之中。明代开始大量使用的圆作月梁除了作为横架的重要特征外,纵架构件中的阑额、屋内额、太师壁两侧均采用了这种圆作月梁形式的额枋式,形成了完整的内部井字形月梁交圈的柱网形式。横、纵架月梁样式趋于统一,从结构功能而言并非合理,纵向承力并不需要使用硕大尺度的月梁,但这种形式作为集中体现核心井字厅堂空间的做法仍然被广泛使用。
纵向的发展在解决了结构问题的基础上,从纵横向趋同化装饰设计可以看出,虽然横架系统作为主要的结构,但纵向的结构体系也仍然扮演重要的作用。元代之前江南建筑中的井字形厅堂加周匝榀架的形式[10],反映出江南地区独特的建构逻辑,即以内四金柱为核心的厅堂构架体系,但元代之后,这种逻辑方式在厅堂类建筑中有所调整,虽然仍能在明清东南沿海地区的厅堂建筑中看到痕迹,如报祖祠大殿四根内柱连接方式完全相同,纵横架均采用扁作月梁,形式、尺度一致,形成了明显的核心厅堂空间[12],但对于大多数的厅堂建筑而言,纵架设计在力学上已经不再等同于井字形厅堂时期。然而出于空间营造以及传统样式的保留和发展,纵向构架与横架形制上趋于协调相近,相互影响,在视觉层面上仍然保留了核心井字厅堂的效果,同时强调了视觉中心的空间仪式感。而在营造程序上,虽然井字形厅堂展现出的以核心空间为主的理念,包括元代以前井字形厅堂中呈现出的核心金柱空间先树立的逻辑,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多种立架的方式,有依靠山墙的建筑从一侧开始立架的,也有无山墙的建筑会倾向于从中间开始先立中间两榀屋架,之后才是两侧边贴屋架,最后再进行纵向构架安装。这和实际施工的人员参与情况、建筑形制、场地现场等均有关系,并非能简单地从建筑构架的形制角度得到解决。
5 小结
纵架形式的设计最初以榀架拉结作用为主,但随着串、枋、额等构件的模糊化,其结构作用之上,更多展现出形式的统一性。节点设计上,虽然纵向以避让保证横架完整性为前提,但随着后期装饰化的发展,形制上纵横之间则相互影响。在纵向构件的设计中,保持与横架相统一,完善内部空间的协调性,横架构件的形制也会因纵架设计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共同构成间架视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