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创伤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3-12-29戴秀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5期
关键词:性休克限制性休克

郭 娜 戴秀萍

(厦门弘爱医院,福建 厦门 361016)

创伤性休克被视为外科紧急情况,病因通常是暴力冲击引发的,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和大量血液流失,使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组织微循环供血不足[1]。此外,由于创伤后疼痛剧烈,并且伴随着恐惧等情绪,进一步导致机体代谢出现失衡。与仅仅失血引起的休克患者相比,创伤性休克的病因和病理变化相对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2]。针对此类患者,临床通常使用液体复苏进行急救治疗。通过迅速填补血容量和维持血液循环的稳定,早期、快速的扩容能够改善微循环,确保足够的氧气输送,减少由创伤和血液丢失引起的不良反应[3]。但常规传统护理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疾病预后康复并不理想。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具有高效性、全面性和个性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弘爱医院收入的因创伤性休克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治疗这类患者时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厦门弘爱医院收入的创伤性休克80例患者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创伤失血休克诊治中国急诊专家共识》[5]中相关标准;②均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③患者临床检查资料无缺失。排除标准:①单纯失血性休克患者;②伴有颅脑损伤;③既往存在肝肾功能不足。

1.2 方法 根据不同时间段开展的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2021年1月—12月)与观察组(2022年1月—12月),每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予以有效的急救后,建立输液通道(≥2条),行限制性液体补充,依据临床急救流程进行转运,并实时监测液体复苏效果。

观察组采用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①组建治疗小组:建立一个监测小组,由一组经验丰富的三名护士负责,职责是追踪和监测患者的治疗进展。同时,确保与其他科室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顺畅交接工作。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在急救部、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和外科病房的专业水平。③为争取救治时间,尽可能在急救过程中开放静脉通路(至少2条)。④在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全程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各项指标的变化,并跟踪记录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情况,保证各环节之间的无缝对接。⑤评估患者的基本病情,通知手术室和ICU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根据出血情况,采用有限液体复苏计划,以控制出血量。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复苏状况、并发症风险进行组间比较。

(1)救治效果 救治效果分为:有效、昏迷、死亡。有效指标是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保持清晰的意识;昏迷指标是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仍有生命体征存在,但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死亡是患者没有任何生命体征[5]。

(2)复苏状况 复苏状况指标包括患者复苏开始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

(3)并发症发生情况 记录两组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如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 统计学分析 在本研究中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时,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于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为了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法,而对于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2.2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救治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例(%)]

2.3 两组患者复苏状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苏开始时间、体液复苏达标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均缩短(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复苏状况对比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急危重症患者的常见病因。当患者遭受严重创伤后,导致损伤部位的组织或器官功能障碍,加上应激反应及大量失血,会造成机体多个系统出现并发症,甚至影响心肾脑等重要器官的正常供血[4]。若不能及时治疗,病情将不断恶化,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液体复苏在创伤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广泛应用于围手术期或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液体复苏对于维持循环血容量、调整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平衡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

对于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传统的临床治疗为尽早尽快地充分液体复苏,恢复有效血容量和使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以保证脏器和组织的有效灌注,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非限制性失血性休克,给患者大量快速液体复苏可增加血液丢失,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和减少组织氧供,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大量快速输液可影响血管的收缩反应,造成血栓移位,会增加出血量,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高。因此提出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性液体复苏亦称为低血压性液体复苏或延迟液体复苏,是指机体有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性休克时,通过控制液体输注的速度,使机体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范围内,直至彻底止血[5-6]。这种方法的益处在于不仅可以恢复器官的血液供应,还可以避免在出血期间需要大量输液可能导致的血液损失,并减少对身体内部环境和代偿机制的不利影响。创伤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病情迅速恶化。急诊部门是关键的诊疗和抢救环节,首要任务是确保输液通路顺畅,并迅速将患者转移至其他科室。手术室则是患者的次要抢救场所,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迅速制订紧急手术方案并实施[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复苏开始时间、液体复苏达标时间和休克纠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证实了一体化护理的无缝隙链式处理方式在休克患者的体液恢复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辅助临床救治,能更好更快地扭转患者病情,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与以往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符。该护理模式将以患者为核心,针对不同的病情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服务的个体化、完整性、连续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9]。在本次护理过程中,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在出血未控制阶段,需要严格控制补液量和输液速度,以避免液体量对器官内环境和微循环的不良影响,从而确保各项救治措施的顺利实施;对于出血控制阶段,给予充足的输液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恢复,提高机体生理功能;针对血管充盈阶段,适当降低补液量,以免血液障碍功能的发生[10]。

总之,在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过程中,采用链式无缝隙一体化护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强复苏的效果,这种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好的前景。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即抽取研究样本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未来的研究尚需完善试验设计、扩大样本量等,为临床治疗更为可靠的证据基础。

猜你喜欢

性休克限制性休克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谨防过敏性休克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55例异位妊娠破裂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
β受体阻滞剂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麻醉研究进展
创伤性休克的安全输血与中医护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