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家精神引领课改与教科研创新
2023-12-29周清华
周清华
2023年7月,中国科协与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价值引领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北京实验学校积极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和育人全过程。具体做法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将体现科学家精神的科学思想、科技成果、文艺作品、科学家故事等优质资源有机融入各学科、各阶段的课程内容,落实到纸质教材、教学课件及其他数字化资源教材中,促进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把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中国科学家的故事等相关内容与学科知识点有机融合,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些内容是他们成才必须掌握的知识。
二是开设“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并不断充实完善其内容,将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在这些课程中,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的励志故事和他们的人生选择,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国。
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以科学家精神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校本教材,讲述科学家的人生选择及重大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推动科学家精神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堂。
四是充分挖掘科教资源,以课件、视频、音频等形式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将反映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精神的故事以贴近学生日常、贴近实际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科学家精神在思政课堂上可听、可视、可读、可感。
五是打造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学校支持学生社团开展科学家精神系列主题活动,并与校外相关科技场馆合作,提供相关资源保障,同时聘请校外科技专家担任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掌握科学知识不等同于提升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等,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是发扬科学家精神的应有之义。
以科学家精神指导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要勇于创新,改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项目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和情境化、游戏化等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北京实验学校小学、初中两个学部的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围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针对教学方式开展反思和讨论,提出围绕“十三个学会”开展教学,即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探索、学会观察、学会推理、学会幽默、学会提炼、学会交流、学会假设、学会验证、学会设计、学会制作、学会宽容、学会审美,在经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科学家精神教育之后,让学生达到自主觉悟、自主追求、自主行动、自主提高、自主担当。为此,学校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现代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学习、沉浸式学习、应用创客学习、社群学习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推动学习方式变革,在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教科研是引领和支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具。课程研发指导、学术论文撰写、课题或项目研究、教育教学测量评价等是教科研服务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教科研要实现思想转型、模式转型、内容转型、评价转型、教育技术场景转型,特别需要以科学家精神为指引。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做教科研多是利用业余时间。许多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缺乏厚实的理论基础,教科研往往“基于经验”且停留于经验层面,缺乏实证。这与新时代对教科研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合,特别需要以“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引导教科研工作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进而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并取得成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效果不佳,特别需要有“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当前教育改革新名词、新模式层出不穷,要力戒浮躁,不能盲目追求热点;从事教科研工作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重走应试教育、高负低效的老路。从事教科研工作还需要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教科研工作和其他科技攻关一样,需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合作,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需要集思广益、集体研讨,更好地发现问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以更好地解决问题。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教科研与自然科学研究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从理论到实践、从形式到内容、从管理到服务、从研究室到课堂、从课堂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分散到融合、从群体到重点,在教科研各项管理中,都应弘扬科学家精神,以科学家精神感召教师、激励教师,引领他们提升综合素养,走向卓越。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持教师将教科研的过程数据化、全息化,提高教科研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使其更符合科研工作特征。同时可以通过网络抓取、富媒体和感知技术,对教师特征数据、教科研心理数据、社会交互数据、教科研行为数据、教科研成果数据等进行多源数据采集和综合聚类分析,实现全息精准的教师画像,对照教师个体画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整合教师群体画像特点,驱动进行循证管理;关联教科研资源,为教师推荐自适应式的资源;搭载学生画像,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价值观教育,既不同于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培育,又不像知識与技能评价那样简洁明晰。在实际的教科研及教学评价过程中,如果缺少评价主客体之间的对话、缺少第三方合理参与,可能导致教学评价结果的失真、失信。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学必须坚持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细化评价维度和指标,优化评价方式和方法,促进评价成果的公平公正。要尽可能地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诊断性评价和矫正性评价相结合、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为教育教学质量及教科研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强的保障。
总之,科学家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和榜样示范作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逻辑上的契合性,我们应将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改革、融入教科研和教师培养工作中,充分发挥其铸魂育人功能。